1998年11月,我收到中国中等城市党报研究会的通知,我在第十三次常州年会上宣读交流的论文《抓好重点言论,加强舆论引导》被评为优秀论文。


1999年4月26日,我收到新华日报社寄给我的《新闻通讯》杂志。上面刊登了我的论文《敢代言,敢指路,敢碰硬——谈抓好重点评论》(实际就是《抓好重点言论,加强舆论引导》,标题是《新闻通讯》重新拟的)。《新闻通讯》杂志是由新华日报社主办、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协办的新闻专业刊物。文章内容如下:


敢代言,敢指路,敢碰硬
——谈抓好重点评论
河北《保定日报》苑战国
重点评论是报纸的旗帜。读者往往通过报纸的重点评论,来看报纸的政治态度,来看报纸的引导方向。因为重点评论在舆论引导上更直接、更鲜明,它更具有号召、鼓动、组织的力量。但重点评论的组织和撰写又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不少情况下,读者认为这是在代表同级党委讲话,而编采人员既不能像上级领导那样提前了解有关精神,准确掌握宏观情况,又不能像基层干部那样对具体情况了如指掌。因此,不少编采人员担心自己写的重点评论“跑了调”,与上级精神不一致;“走了样”,与基层情况不吻合,视写重点评论为畏途,以至造成报纸的重点评论仅成会议配稿、应时文章。
针对这种情况,《保定日报》通过重点抓好选题,确保重点评论的指导性、针对性、及时性,使重点评论既增加了数量,又提高了质量。在如何抓好选题上,我们主要突出一个“敢”字,即敢代言、敢指路、敢碰难。
一、敢在同级党委作出重大部署时为其代言
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及时落实同级党委的重大工作部署,无疑是城市党报实施舆论引导的重要任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代言人?除了发会议消息、领导讲话,能否有更大的作为?《保定日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要善于抓住关键。党委的重大部署往往涉及多个方面,只有抓住了能够统领全局的东西,评论才能举重若轻。1994年11月23日,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为占全省六分之一人口的新的保定市。省委要求新的保定市实施“六分之一工程”,到200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六分之一的水平,而保定市当时的许多指标远远低于这一要求,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处处争先,便无法如期完成这一任务。为做好省市委这一重大工作部署的宣传,《保定日报》抓住市委书记提出的弘扬“保定精神”(唯全局是举,唯事业是重,唯一流是争,唯振兴是图)这个能带动全局的关键,突出宣传,先后以《自加压力,事争一流》、《重塑保定形象》、《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强化机制,阔步奋进》、《“向我看齐”,共图大业》为题,组织了“五论弘扬保定精神”的系列社论,全部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出。这组言论在凝聚人心、团结全市人民共创大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市委书记的表扬。
要善于不断发掘。党委部署的重要工作,往往会不断深入,我们的评论也要随之不断变化。1995年11月30日,保定市委提出,要着力塑造“稳定、开放、文明、高效”的保定形象,《保定日报》遂组织了“七论塑造保定形象”的7篇社论,从历史责任、社会稳定、对外开放、两个文明、工作作风、双拥共建、群众参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1996年7月,河北省委在全省范围布置了形象建设工作,保定的形象建设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根据这一情况,《保定日报》又分别组织了《良好的形象是一种财富》、《建设稳定开放文明高效的新保定》、《把握规律,创出特色》、《努力提高市民的公德意识》等“四论大力推进保定形象”的系列社论,通过进一步开掘,深化了这一宣传。
要善于造出声势。市委部署的一些工作,往往需要广大群众踊跃参加,这就要求我们的评论能够造成较大声势,具有较强的推动力。1997年7月15日,中央文明委决定在全国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保定市委要求全市上下立即行动起来,搞好这一活动。但由于一些原因,动员会未能及时召开,一些单位便等待观望,行动不快。为此,《保定日报》在动员会召开前,连续刊登了《提高认识,闻风而动》、《自觉纳入“做创建”轨道》、《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等三篇“论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推向高潮”的评论员文章,造成浓烈气氛,使活动及时开展起来。
二、敢于在重要转变时期提出带方向性的意见
在重要转变时期,人们的思想活跃,一些错误思想也容易泛滥。这时,需要重点评论来指明方向。这是重点评论旗帜作用的体现,也是报纸有战斗力的表现,《保定日报》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在转折关头敢于大胆引导。在事物发展的转折关头,及时通过评论进行舆论引导,会对事物朝预期方向发展产生良好影响。从1995年9月开始,保定市掀起了学习社会主义企业家马恩华的热潮。两个月后,中宣部要求全国宣传学习马恩华的事迹,而保定市的一些单位却认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面对这种形势,《保定日报》推出了《全国看保定,保定怎么办》的评论员文章,提出要进一步在“广”、“深”、“实”三个方面下功夫,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发展。
在敏感时期保持头脑清醒。在特殊时期、敏感时期,一些不良倾向会表现得比较突出,甚至影响到新闻单位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头脑清醒,敢于站出来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1997年底,保定市面临市县两级班子换届。面对将要出现的人事调整,有的人放下工作,跑上跑下;有的人听信传言,情绪波动;有的人消极等待,失去干劲。《保定日报》不受干扰,并组织了“三论团结稳定真抓实干”的系列评论员文章,分别从“重大局,讲政治”、“重党性,讲纪律”、“重事业,讲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各级干部在换届期间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较好地配合了全市的换届工作。
在复杂环境坚持正确意见。有时,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明显错误的东西,会以堂皇的面孔出现,抵制起来还有相当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拿出勇气,坚持正确的东西。1998年,保定市经济发展也和全国一样,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保经济增长成为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但也有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头脑却不那么清醒,他们分不清主次,强调这也重要那也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这个大局。为此,《保定日报》连续组织了八篇“论发展是硬道理”的系列评论员文章,分别从关键在于发展、不可丧失机遇、保持社会稳定、不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确保增长速度、加大投入力度、学好小平理论等方面进行论述,强调要把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真正形成万众一心抓发展的局面。这组评论在排除干扰,维护大局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敢于触及全局性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重点评论能否起到较强的舆论引导作用,关键在于能否贴近实际,触及读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读者想读、爱读。如果只是脱离实际地讲一般道理,作一般号召,便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保定日报》在组织重点评论时就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答读者关心的问题。
审时度势,消除群众疑虑。在一些全局性工作中,如果出现怀疑情绪并且逐步扩散,重点评论就应根据需要及时承担起澄清事实、消除疑虑的职责。地市合并后的保定市是个农业大市,经济工作起点低,不少人对于能否在世纪末实现“六分之一工程”提出的目标信心不足,甚至持怀疑态度。这一问题到1996年时更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保定日报》组织撰写了“五论紧紧扭住实施‘六分之一工程’这个中心”的系列社论,分析了实施“六分之一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弹好钢琴”、转变观念、创造性工作、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等具体实施措施,消除了人们的疑虑,鼓舞了全市人民实施“六分之一工程”的信心。
深入实际,触及难点问题。对于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重点评论不能绕着走,要敢于与群众一起探讨这些问题。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增强评论的吸引力。1996年下半年,保定市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进一步加大,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亏损面达一半以上。这时一些同志思想动摇,对搞好国有企业失去信心。《保定日报》没有回避这一改革的难点问题,及时组织了《坚定必胜信心》、《看到有利条件》、《拿出有效办法》等“谈如何搞好国有企业”系列评论员文章,对这一难点问题进行剖析,指出有中央出台的一系列举措,有职工搞好国企的强烈愿望,有成功企业提供的经验,只要国有企业不等不靠,奋发努力,就一定能走出困境,重振雄风。这组评论受到了企业界的好评。
贴近群众,注重政策服务。组织撰写重点评论也要有服务意识,要主动为读者解答那些他们关心的方针、政策。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而不少读者对“两个转变”尤其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太了解。《保定日报》便组织撰写了《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确理解两个转变的相互关系》、《“两个转变”核心是提高经济效益》、《转变观念,理清思路》、《企业要走在转变的前列》、《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等六篇评论员文章,针对读者提出的问题,解疑释惑,受到读者欢迎。



1999年6月7日,我收到《中等城市党报研究》(中国中等城市党报研究会会刊)副主编马醒民的来信,他说:“来稿刊用,送一样本,请阅!评论实该加强,您们捷足先登,难得。望能对各报有所启迪。”随信还寄来发放稿酬通知书和刊登此稿的《中等城市党报研究》1999年第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