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有一位被人们称作诗仙的大诗人李白,他的个性潇洒不羁,其诗作更是流传甚广。而在皇宫之中,还有一位倾国倾城的人物,那便是杨贵妃,她的美貌在当时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这样两位极具特色的人物,在皇宫那样的环境里相遇了。
在这一次的相遇场景当中,他灵感突发,提起笔来连续创作了三篇堪称名作的作品。并且,他还把此次相遇的对象十分形象地比作是从天上降临凡间的“仙女”呢,足见这次相遇带给他的触动之大以及他对其的那种特别的感受。
世人都传李白是“不畏权贵”的,可大家或许会疑惑,这样的李白为什么会甘愿为贵妃写诗呢?
仕途坎坷
在古代,有着数不清的清流名士,他们身上有着“不畏权贵”的可贵品质呢。不过要知道,那可是处在皇权统治的时代,在那样的大环境之下,一个人若想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基本上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便是进入朝廷去担任官职啦。
在古代的时候,有这么个情况,那就是只要一个人是接受教育的,那学的肯定就是儒家的那一套东西啦。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几乎没人能够摆脱得了那种“家国天下”的思维模式呢,大家基本上都是在这样的思想体系影响之下。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啊,咱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那些宣称自己“不愿为仕”的人呢,绝大多数其实是在仕途这条道路上走得不太顺畅的。要么就是在官场里遭遇了挫折,比如被贬官降职啦,反正就是在官场失意之后呢,整个人变得潦倒不堪,满心的抱负无法施展,心情那叫一个郁闷,感觉自己的志向完全没办法实现了。也正是在这样郁郁不得志的状态下,他们才慢慢地开始对那些权贵表达出贬斥的态度来呢。
就算是像李白那般潇洒不羁的人,又或是像杜甫这样一生清贫的人,也都没办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啊。
李白可是一位少年天才,在他仅仅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展现出和常人不太一样的聪慧之处了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他更是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在巴蜀地区声名远扬,那名气可大了,整个巴蜀都知晓有这么一位厉害的少年呢。
大家要知道,李白的父母可是有着这样一段经历呢。他们曾经遭受了被流放的命运,不过后来呢,又从流放之地逃回到了巴蜀地区。而回到巴蜀之后,他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就是从事商业活动啦。
有些文人,他们一出生就在官宦家庭当中,打小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受到诸多的“吹捧”呢。常常还会被人称作是“少年天才”,可实际上呢,这里头到底有多少是名副其实的,又有多少是带着水分的,那就真的不好说了。
李白的“少年天才”那可是实实在在的。要知道,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身世背景作为依靠呢,可就是在年仅十五岁的时候,他所写的文章就已经获得了当时那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的赞赏啦,这着实是很了不起的呢。
在当下,那些从事写作的文人,心里往往都有着想要证明自身价值的想法。那他们通常会怎么做呢?他们大都会选择去找出版社。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所写的文章能不能够被出版社看中从而得以出版发行,还有出版之后是不是能够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与欢迎,这些可都成了评判一个文人到底有没有水平、够不够优秀的重要标准呢。
在古代的时候,有个情况挺值得一说的。那时候纸张可不像现在这么充足,是很短缺的呢。而且,大部分的老百姓都不识字,没什么文化知识。在那样的情形下,如果一个人想要向别人证明自己是有真才实学的,基本上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啦,那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通过在科举考场上展现自己的学问,来让大家知道自己是有本事、有学识的呢。
要知道,科举考试在过去对于文人而言意义重大,其重要程度足以让无数文人都为之投入大量的精力,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呢。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就是因为科举考试关联着诸多重要方面,比如它是文人踏上仕途、实现抱负的重要途径,一旦在科举中取得佳绩,就有可能改变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所以这便是无数文人为科举考试而废寝忘食的原因所在啦。
李白心里是有着想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证明自身才华的想法的。然而呢,他却面临着一些阻碍情况。他的父母当初是私自逃回到川蜀地区的,这就导致他家的户籍情况并不明晰,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状况。并且,他家还是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都使得李白要想顺利参加科举可就没那么容易啦。
在古代,社会有着明确的阶层划分,即士农工商。其中呢,商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是相当低的哦。他们在当时面临着诸多限制,就拿参加科举考试来说吧,对于商人而言,那可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很难有机会能够参与其中呢。
他的人生有着一个极大的遗憾,那便是无法参加科举考试。要知道,科举考试在当时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选拔人才的途径呢,多少人都渴望能通过科举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他却因为种种原因,和科举考试无缘,这真的成了他这辈子心里头放不下的一件憾事呢。
在唐玄宗那个时候,科举考试的情况有点特殊呢。当时,科举考试差不多是被那些名门望族给掌控着的。就拿李白来说吧,即便他去参加了科举考试,可他没什么身份背景,在那样的情况下,想要中举真的是太难太难啦,那些名门望族把控着局面,没背景的人在科举之路上往往就会遭遇重重阻碍呢。
我们来看杜甫的情况,他其实是很有才华和学识的呢。他的父亲担任的是一个五品的闲职哦。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一开始的乡试和府试,杜甫都进行得挺顺利的,可没想到的是,等考到会试的时候,他却没能考中,最终落榜了。
曾经有那么一年举行会试,杜甫也参加了这场考试。等考完之后,杜甫心里那叫一个信心十足,他满心认为,就这次考试的情况来看,自己起码是能够登上榜单的呢。
最终的情况是,当朝的宰相直接做出了这样的宣告:在这天下间的贤能之士啊,早就已经都被我给招揽到朝堂之上啦,他们此刻都正在为皇帝陛下效力、尽忠职守呢。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又怎么会存在有所遗漏的贤士呢?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
在那一年,举行了一场考试,众多学子纷纷参与其中。然而,最后的结果却令人意想不到,不管这些学子的学识是高还是低,全都没有被录用,这一情况是统一的规定,无一例外。
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环境之中,李白他要怎样才能够去证明他自己呢?这可真是个让人不禁思索的问题。处在那样的环境之下,李白所面临的情况无疑是颇具挑战性的,那么他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通过何种途径,才能成功地证明自己的能力、才华以及其他诸多方面呢,这着实是个有待探寻答案的事儿呢。
游历四方
科举考试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时它已经被那些有权有势的权贵们给垄断了。不过呢,这些手握大权的权臣们心里也有担忧,他们害怕什么呢?害怕下面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因为这种不公平的垄断情况而闹起事来。那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就绞尽脑汁想出了另外一种办法来应对这种可能出现的状况。
安排这些学子进行写诗作赋的创作活动,之后让他们把所创作的诗赋递交给当朝那些有权有势的权贵们。倘若这些学子的作品能够得到权贵们的赏识,那么便会将他们推荐进入朝廷担任官职。
这些身处权贵阶层的人,他们居然还给这样一种行为取了个听起来特别冠冕堂皇的名字呢,这种行为就是有些人主动向权贵或者有名望的人自我推荐自己,而他们所取的这个名字就叫做——干谒。
那些在科举之路上看不到希望的学子们,没办法继续通过科举来谋求前程了。于是呢,他们就选择游历天下各个地方。在这游历的过程中,他们可没闲着,不停地进行诗歌创作以及撰写辞赋。为啥要这么做呢?原来啊,他们是想着把自己精心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当作一种名为“干谒”的东西,递交给那些身处公卿之位、有权有势的权贵们,盼着能借此得到赏识或者谋取个出路呢。
倘若未得到当地官员的赏识,那就只好换一座城市,接着去参与那些“文人宴会”,持续写诗对权贵们进行吹捧夸赞。
于是便出现了两种情况:其一是年轻学子中兴起了游历的风气;其二则是吹捧权贵的风气变得十分盛行。
李白的父母离世之后,他便带着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的遗产,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巴蜀这片生他养他的地方,就此踏上了游历山川的旅途。在这之后的日子里,他将穿梭于各地的名山大川之间,去感受那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开启一段别样的人生征程。
在那段时间里,他这个人呢,特别仗义,而且才华出众得很呢。就因为这样的性格和出众的才华,他结识了一大批好朋友哦。在这些朋友当中,就有那位大名鼎鼎的孟浩然呢,他们俩的交情也是很不错的哟。
孟浩然的家境十分优渥,家里相当有钱财。而且,他家还是那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书香世家呢,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孟浩然,自身素养也是很不错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孟浩然比李白可要年长十几岁哦,在年龄上算是李白的前辈啦。
有两个人,他们初次见面的时候,就感觉特别投缘,仿佛彼此已经相识了很久一样。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十分强烈,于是他们二人便互相以忘年之交相称啦,关系非常融洽呢。
孟浩然在了解到李白的身世情况后,就对李白提出了一番劝告。他觉得李白正值青春年少,而且还极具才华,在这样的大好条件下,应当去尝试走仕途之路,谋求个一官半职,在官场中施展自己的抱负啊。
要知道,父母所留下的那些钱财,不管有多少,终究是会有花完的那一天。与其守着这些钱,还不如拿它们去购置一座宅院呢。有了宅院,也就有了安稳的住所,接下来就可以考虑尽早结婚生子啦,这样也能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在当时的情况下,经由他的一番安排,李白得以与前朝宰相的孙女结识。此后,二人的缘分不断发展,最终李白在安陆与这位女子喜结连理。
李白结婚之后,就和妻子许氏开启了一段十分甜蜜的时光呢,两人如胶似漆,感情特别好。在这期间,按照妻子许氏的一番安排,李白动身前往长安城中,去谋求那所谓的“仕途”之路啦,想着能在官场有所作为呢。
过了几天的时间,他手里拿着许家特意为他写的、要呈递给当朝宰相的推荐信,一路匆匆忙忙地,最终赶到了长安城这座繁华的都城。
他心里想着,既然已经有了岳父的推荐,那么见到宰相这件事应该就能顺顺利利地完成了。在他的设想当中,一旦成功见到宰相,往后的仕途之路那可就是一片光明,能够平步青云,一路顺畅地往上升迁呢。
在当时,“干谒”这种风气极为盛行。要知道,所谓“干谒”,就是那些想要谋求仕途晋升、获取举荐机会的人,纷纷去拜访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而宰相张说,那可是位高权重啊,在众人眼中自然是极为重要的攀附对象。于是,想见他的人多得不得了,那队伍都能从长安城一路排到洛阳去呢。人这么多,张说每天要处理诸多政务等诸多事务,忙得不可开交,所以,根本就腾不出时间来接见他喽。
李白怎么说也算是前朝宰相的孙女婿,这种情况下,自然是不好直接就把对方的邀请之类的给拒绝掉的。所以呢,当时的宰相就安排了自己的儿子张洎来负责接待李白。
张洎有着驸马的身份,平日里,来找他的人那可真是不少呢。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就安排李白前往终南山的别院去等着。
终南山里有这么一座别院,那可着实不一般呢。要知道,曾经大名鼎鼎的玉真公主还在这儿居住过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有不少大臣得到了重用呢。而这些大臣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其实都是得益于玉真公主的推荐。也就是说,是玉真公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把这些大臣推举上去,让他们有了施展才能、受到器重的契机哦。
就这样,在那个时候,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就跟咱们现在那些狂热追捧明星的追星族差不多呢。他们纷纷住进了终南山的别院里,心里都怀揣着一份期待,就盼着玉真公主能够再次来到这里呢。
要知道,玉真公主那是不可能再回到这里了。如此一来,这座原本有着诸多故事的别院呢,也就渐渐没了人打理,慢慢地就荒废掉了,只剩下一片冷清寂寥的景象,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种种。
李白一心求仕,渴望在仕途上大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现实却对他极为残酷,处处碰壁,根本找不到进入仕途的门路。那么,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李白接下来又要选择怎样的道路前行呢?他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得见贵妃
话说李白,在终南山的别院可是住了挺长一段时间呢。那段日子里,每当他觉得闲得无聊了,就会动身下山,然后径直前往繁华的长安城之中。到了城里,他便和那些市井里的普通人凑在一块儿,尽情地饮酒,欢快地玩乐,以此来打发那些无所事事的时光呢。
在这一时期,他整个人的状态可以说是浑浑噩噩到了极点,这段日子算得上是他人生中过得最为迷糊、最为混沌的一段时期啦,每天好像都没什么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着。
他把父母留下的遗产全都花光了,就因为这样,他曾经陷入到了一种身无分文的艰难境地呢,兜里连一分钱都没有了,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窘迫。
值得庆幸的是,李白的妻子许氏对他十分挂怀担忧。在李白身处长安城的日子里,许氏深知他的生活状况,考虑到他平日里各项花销的需求,常常不辞辛劳地从自己的娘家去借钱呢,之后再把借来的钱寄到长安城中,好让李白能有钱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
李白曾经经历了一段堕落的时光,在那段日子里,他的生活状态可能有些消沉。不过,他心里也很清楚,这样一直下去可不行,这绝非长久的办法。所以呢,后来李白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城。他回到了安陆这个地方,还特意购置了一处田地。从那之后,他便每日都在田间辛勤地耕种着,靠着自己的劳作来养活一家人,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生活。
就这样,平静安稳的日子一晃就过去了好几年。一次偶然的契机下,李白向唐玄宗进献了一篇诗赋。没想到,这篇诗赋凭借其出众的文采以及独特的韵味,成功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
他心里琢磨着时机已然成熟,便又一次动身前往长安城。到了那儿之后,他四处托人引荐自己,经过一番周折,总算得以见到玉真公主。凭借着这次难得的会面以及自身的才学等因素,他成功进入了翰林。
翰林在最初设立的时候,那可是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职责呢,它实际上是皇帝身边的一个“智囊团”,主要的作用就是皇帝在遇到各种政务方面的问题,或者需要商讨一些治国之策的时候,就会依靠这个翰林群体,从他们那里获取智慧和建议。然而呢,时间推移到了唐玄宗时期,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啦。这时候的翰林,竟然渐渐变成了皇帝用来取乐的一种工具啦,和它最初被设立时肩负的重要使命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
每当皇帝要举办宴会的时候,又或者是打算去游山玩水之际,就会吩咐那些翰林学士们去创作诗作、撰写对联,通过这些作品来对皇帝的功绩予以赞扬歌颂。
李白当时身为翰林待诏,不过他可没有因此而气馁。在他看来,只要能够获得玄宗皇帝的赏识,那肯定就会迎来可以让自己尽情施展拳脚、大展一番抱负的好机会呢。
在那一天,皇宫之中的牡丹绽放了,那花儿开得极为艳丽,把整个皇宫花园都装点得格外美丽。唐玄宗呢,就和他宠爱的杨贵妃一起趁着夜色游览起这花园来。两人漫步其中,被这美好的景致所感染,兴致一下子就起来了。在这兴头之上,唐玄宗便吩咐宫廷里的乐师们开始演奏乐曲,刹那间,美妙的乐声就在这花园之中悠悠响起啦。
话说当时啊,唐玄宗听着那些一直流传下来的旧词,越听越觉得乏味枯燥,完全提不起兴趣来。这时候呢,他脑海中突然就想到了一个人,谁?就是刚刚被招进翰林的李白。唐玄宗觉得李白才华横溢,写诗作赋那肯定不在话下,没准儿能给这些旧词换换样子,弄出点新花样来呢。于是,唐玄宗马上就派人拿了三张帖子,去给李白送过去,吩咐那人一定要把李白请进宫里,让他依据情况重新给那些旧词填上合适的、新颖的词儿。
那时候,李白前一晚喝了不少酒,正处于宿醉的状态还没完全清醒过来呢。就在这么个时候,突然接到了一道圣旨。接到圣旨之后,李白尽管脑袋还有些昏昏沉沉的,醉意也还在身上微微地缭绕着,但还是赶忙往皇宫赶去啦。
当他来到皇宫以后,并没有马上就能见到杨贵妃呢。而是被宫里的人安排到了一间侧室之中。随后,有太监过来了,还给他送上了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并且明确提出要求,要他按照“清平调”的曲子来填写词章。
李白心里明白,展现自身才华的时机已然来临。
然而,在没有见到贵妃本人的情况下,他该如何去进行书写呢?这确实是个难题,毕竟没亲眼见到贵妃的模样、神态以及风采等,要下笔写出与之相关的内容,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呢。
在古代,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之间界限分明,臣子是绝不能随意僭越的。就拿他来说吧,心里其实就盼着能看上贵妃一眼呢。可这在当时的规矩下,哪有那么容易。要知道,臣子和后宫的妃子那更是有着明确的界限,别说有什么过多的接触了,哪怕就仅仅是看一眼,那可都是触犯律法的事儿,所以他想见贵妃一眼的这个想法,也只能是想想罢了。
在那种情况下,他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依照着自己梦中所见到的那位仙女的模样,拿起笔来,将心中浮现出的美妙诗句一一写下。那诗句便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仿佛通过这些诗句,就能把梦中仙女那超凡脱俗的美丽模样给描绘出来一般呢。
那首诗很快就递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跟前,他们二人拿到诗后,仔细看了看,脸上随即露出十分满意的神情。不仅如此,他们还特意吩咐乐师,要将这首诗演奏出来呢。
话说李白写完一首诗之后,整个人已经是昏昏欲睡的状态了。可就在这个时候,一旁的太监却催促着他,要求他赶紧接着写下一首诗。没办法,李白只好打起精神来继续创作。在这新创作的诗里,他把杨贵妃比作了那雍容华贵的牡丹,同时呢,又将其比作了历史上的赵飞燕。
尽管贵妃依然对此颇为喜欢,可她并不似赵飞燕那般身姿柔弱。于是乎,贵妃便差人唤来李白,让他来到御花园当中当面撰写诗词。
话说李白,听说有机会能够见到那倾国倾城的杨贵妃呢,这可把他给激动坏了,一下子就来了精神。于是呢,他赶忙来到了御花园,就盼着能亲眼瞧一瞧杨贵妃的风采。这一看可不得了,杨贵妃那绝美的容颜一下子就印在了李白的心里。回去之后,李白灵感大发,挥笔就写下了“名花倾国两相欢”这样流传千古的绝妙名句呢。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李白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华,获得了唐玄宗以及杨贵妃的高度赏识呢。常常会被召进皇宫里头,专门为他们创作诗歌,谱写乐曲,这也使得李白在宫廷之中有了不少施展才华的机会。
要知道,李白有着远大的志向,他心心念念的是家国天下的大事呢。也就是说,他所追求的并非是仅仅去担任皇帝身边的“御用诗人”这样一个角色,他的抱负可远不止于此哦。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玄宗已经不再把心思放在朝政之上了,朝堂之上尽是些奸佞之臣当道。面对这样的局面,李白的内心可以说是极度失望,渐渐变得心灰意冷起来。在这样的心境下,他每天就只是借酒消愁,通过饮酒作乐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而且,就连皇帝的召唤,他也常常是直接拒绝,不愿再去理会那朝堂之上的种种乱象了。
玄宗发觉其人性格桀骜不驯,便拿出一笔钱财赏给他,随后将其逐出了翰林院。
在那之后,李白就彻底对朝堂上的那些事儿没了兴致啦。他不再把心思放在朝堂的种种繁杂事务当中,转而开始钟情于游历各处的名山大川,尽情去欣赏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呢。而且,他还特别热衷于结交各方的好友,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谈天说地、畅聊人生,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哟。
这样的状况并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呢,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世间那诸多的苦难与悲辛。或许是见多了百姓们在战乱中流离失所、饱受煎熬的凄惨场景,这让他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那之后,他便对这尘世的纷纷扰扰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进而开始踏上了求仙问道之路,希望能在那超凡脱俗的境界里寻得一份心灵的慰藉与安宁吧。
李白一生漂泊不定,在外游历多年。岁月流转,到了人生的暮年,他身体状况愈发不佳,各种疾病缠身。最终,在那江中的一叶扁舟之上,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就此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