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功高震主的3位大将军,可以轻松取代皇帝,你认识哪一位?

阮玲雅琴说事阿 2025-02-20 14:32:04

从古代起啊,皇帝和将军之间就有着一种很微妙的平衡关系呢。为啥这么说呢?您瞧啊,将军手里可是掌握着兵权的,这兵权的力量可不容小觑,要是将军起了什么别样的心思,凭借着手里的兵权,那可就能让皇帝坐不稳皇位,甚至都当不成皇帝啦。但反过来说呢,如果没有这位将军在,面对敌国的虎视眈眈,皇帝也是招架不住的,同样也会有被敌国打败,从而当不了皇帝的危险呢。所以说,这皇帝和将军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又复杂。

要知道,皇帝和将军之间的关系那可是相当复杂的。这两者处于不同的重要地位,皇帝掌控着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将军则手握重兵负责军事方面的诸多事务。他们之间的相处状况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怕只是出现一点点小的动静,就好比有那么一丝风吹草动的迹象,都极有可能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呢,这后果说不定就会对整个国家的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曾出现过这样三位将军。他们手中紧紧握着足以左右局势的兵权,所立下的赫赫战功那可是相当惊人,甚至都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可以说,凭借着他们手中的权力以及所拥有的威望,想要取代皇帝,然后自己登上那至高无上的龙椅,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然而,在他们当中存在这样几种情况。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能够取得成功,可实际上呢,根本就不行,只是徒有其表罢了。还有些人确实是成功了,不过,这成功可不是轻轻松松就得来的,是付出了一定代价才实现的,或许是牺牲了很多个人的时间、精力,又或者是舍弃了其他一些重要的东西。另外,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具备成功的能力和条件,理论上是能够成功的,但却一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只是停留在有想法的阶段,并没有真正动手去做,所以这成功也就一直没能真正落到实处。

大家可能会好奇,这里所说的三位大将军具体是指哪三位?而且,他们各自又都有着怎样的经历呢?这些问题确实挺值得去深入了解一下呢。

看似能成,实则不行

从古至今,将军们肩负的主要职责就是统领士兵去打仗呢。要知道,士兵们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将军待在一起的,他们和将军相处的时长那可远远超过了见到皇帝的时间哦。

在打仗这件事情当中,有个极为关键的要素,那就是军心。要知道,士兵们要是士气高昂的话,常常能够创造出许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呢。而这士气的高低,和将军可是有着莫大的关系哦。那些能够获得士兵们充分信赖的将军呢,他们就更有本事去调动士兵们的情绪啦,如此一来,在战场上也就更具备打仗获胜的能力咯。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可谓是极为出名,那便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战啦。不过呢,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整个过程,他本人其实并没有亲自参与到具体的作战当中去哦。秦始皇一直就待在咸阳城里呢,一步都没出去过。真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着士兵四处征战打仗的,其实是秦始皇手底下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军们。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历程里,要说谁出的力最多,那毫无疑问得是王翦将军。这位王翦将军,那可真称得上是秦始皇最为得力的干将呢,在整个统一六国的大业推进过程中,他发挥的作用那可真是至关重要,贡献极大。

大家知道吗,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当中,秦国的军队基本上没碰到啥大的阻碍呢。为啥会这样呢?主要就是因为,其他那些国家的国力和秦国的国力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啦。在这种悬殊的实力对比之下,秦国出兵去统一六国,就仿佛是水到渠成一般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这件大事。

在当时的局势下,王翦心里很清楚,在众多需要去攻打的国家里头,最难啃的那块硬骨头那可就是赵国了。你看,王翦率领着秦军那可是已经把赵国的城池给围了个严严实实的,就像是铁桶一般。可即便如此,这仗却还是打得异常艰难,一直没能把赵国给攻下来呢。为啥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赵国那边有名将李牧在那儿阻拦着,李牧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人物,有他在,秦军的进攻就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所以这赵国的城池才迟迟未能被攻克下来。

最终还是得先设法解决掉李牧,之后王翦才得以灭掉赵国。那为何会说王翦功高盖主,甚至有能干掉秦始皇这种说法呢?其实,主要是源于王翦所参与的最后一场战役,也就是攻打楚国的那场战役所引发的一些情况导致的。

在那个时候,王翦已然步入了人生的暮年。有一回呢,秦始皇就向王翦询问,要是去攻下楚国的话,得需要多少兵马。王翦思索之后,给出的答复是需要六十万的兵马呢。结果秦始皇一听这话,立刻就面露不悦之色啦。

在那个时候,秦国所拥有的全部兵马数量其实并没有很多哦。而这一下子就要调出六十万的兵马,这几乎就相当于把秦国军队数量的一半都给带走啦。要知道,这六十万人马每天的吃的、穿的以及各种各样的用度,那可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花费可大着呢。所以呢,就有人觉得,去攻打楚国根本就用不着出动这么多的兵马呢。

就在那个时候,秦国阵营里有一位年轻的将领,名叫李信。只见他挺身而出,信心满满地说道:“陛下,要拿下楚国,我觉得有二十万兵马就足够啦!”秦始皇一听这话,心里可高兴了,当下就拨给了李信二十万的兵马,让他即刻率军出征去攻打楚国。

楚国当时有一位大将,这位大将可是项羽的爷爷呢,他在楚国那也是相当有名的将领啦。不过呢,他在作战过程中常常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牵制、阻碍,行动起来并不是那么顺畅自如哦。即便如此,在面对李信率领的二十万人马时,他所带领的楚军可有四十万人之多呢,从兵力对比上来说,那是占据着很明显的优势,应对起来还是比较轻松有余力的呢。

李信那可是自信满满啊,带着足足二十万秦军就那么直直地冲进了敌人设好的包围圈里头。这情况可危险啦,只要项燕那边动了心思,想把李信他们给拿下,那李信这二十万秦军根本撑不了几天,恐怕就得全军覆没。这事儿可把秦始皇给急坏了,心里头那叫一个慌啊,没办法,赶紧就去找王翦,指望着王翦能出面帮忙解决这个大难题呢。

最终的结果是,王翦还是率领着秦国的六十万兵马出征了。这么一来,秦始皇这边所剩下的兵马就为数不多了,而王翦那边呢,却掌握着数量众多的精兵。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啊,如果王翦起了倒戈相向的心思,那秦始皇还真不见得能轻松应对呢。毕竟王翦可是一员战功赫赫、极具实力的大将。从表面上看呢,王翦要是谋划着反杀秦始皇,好像还真有那么几分成功的可能性。但实际上,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他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秦始皇可不是那种普普通通的皇帝,他有着非凡的谋略、掌控全局的能力以及稳固的统治根基呢。

秦始皇最终能够成就帝业,这可不是凭借运气就能达成的。实际上,他是靠着自身卓越的能力以及精准的眼力才得以实现的呢。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诸多势力相互角逐,而秦始皇凭借自身过硬的本领,准确洞察局势,把握时机,一步步将事业发展壮大,最终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起了伟大的帝业。

想当初啊,吕不韦在秦国那可是权势滔天,说啥是啥,威风得很呐。嬴政呢,没办法,也只能老老实实地管吕不韦叫爹。可结果又怎样呢?最后还不是被嬴政给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嘛。再说说王翦吧,要是他对秦始皇不忠心的话,秦始皇嬴政能放心把那些兵权交给他吗?根本就不可能,嬴政那可是相当有手段、有谋略的君主,他可不会让一个不忠心的臣子手握重兵的。

要知道,就算假设王翦真的成功解决掉了秦始皇,那后面也会有一大堆麻烦事儿在等着他呢。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王翦会被其他人给杀掉,然后秦始皇的儿子或者兄弟就会顺势继位啦。

虽未出手,实则能成

在王翦之后呢,还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将军,他就是刘邦手底下的韩信啦。这韩信,和王翦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呢。而且,刘邦和秦始皇那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

话说王翦立下大功之后就回到了秦国。那秦始皇呢,并没有对王翦起杀心哦。为啥呢?这是因为,秦始皇对自身的掌控力那是相当有自信的呢,他心里清楚得很,王翦在他眼皮子底下,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起来作乱。可这情况要是放到刘邦那儿呢,就不一样啦,刘邦可没有秦始皇这般的自信哦。

刘邦乃是出身草根之人,在他一路发展前行的过程当中,那可全是仰仗着身边的三位能人呢。可以说,要是没了这三位在旁相助,刘邦的实力可就会大打折扣,变得比原来弱上许多啦。

正因为如此,他心里对韩信造反这件事怕得厉害。只要一碰到合适的时机,他就会想尽办法去削弱韩信的势力,目的就是要让韩信再也没有能力去造反。可即便这样做了,他还是觉得不踏实呢,非得亲眼看到韩信死了,见到韩信的尸体了,他这颗悬着的心才能完完全全地放下来,才能彻底地安安稳稳。

我们再来看看韩信这边的情况。韩信和王翦可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呢。王翦跟秦始皇之间的关系那是相当亲密的,秦始皇对王翦极为信任,王翦在秦朝可以说是很受倚重的。可韩信呢,说直白点儿,他其实就是在给刘邦干活儿的,就相当于是个打工的身份啦。而且,刘邦对韩信并不怎么信任呢,这也为后来的很多事情埋下了伏笔。

然而韩信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心想,刘邦都愿意把整个军队的管理大权全都交到自己手中,这无疑表明刘邦对自己那可是十足的信任,是百分百地相信自己呢。既然刘邦如此信任自己,那自己自然也得拿出十足的真心去对待刘邦,要以真心来回报这份信任才行。

在楚汉相争的时期,项羽陷入到了极为艰难的困境之中。这时候啊,他想到了韩信,于是就派人前去找到韩信,想要向韩信求情,盼着韩信能放自己一马呢。然而,韩信心里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他觉得吧,自己既然已经担任了刘邦麾下的将军,那肩负着的职责就是要为刘邦尽心尽力地办事。在这种情况下,他可没打算对项羽网开一面,就没有应允项羽派来之人的求情,还是决定按照自己对刘邦的忠诚和所肩负的职责来行事,并没有要放过项羽的意思呢。

在项羽的使者离开之后,又有一个人前来找韩信。这个人前来找韩信,可不是为了向韩信替项羽求情的,而且呢,他内心也不希望韩信去对付项羽,也就是不想让韩信去解决项羽这方面的事情。

有这么一个人,他叫蒯彻,是个从事相面这一行当的人。蒯彻在给韩信看相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看法。他觉得韩信的面相呈现出一种极为尊贵的特质,按常理来说,拥有这样面相的人,那身份地位应当是非常高的。而且,在蒯彻看来,韩信并不适合处在那种要听从别人指挥、屈居人下的位置,反而是更适合自己去当皇帝,这样才与他那尊贵的面相更为匹配呢。

在那样的局势之下,有人就劝韩信啊,让他干脆自立为王得了,别去接受刘邦给予的封赏啦。而这个劝韩信的人呢,正是蒯彻。但韩信心里啊,始终觉得自己和刘邦那可是亲如兄弟一般的关系,感情深厚着呢。所以呢,对于蒯彻的这番劝告,韩信压根就没有听从,还是按照自己原本的想法去行事了。

韩信一直是把刘邦当作兄弟看待的,可刘邦却并非如此呢。他先是采取行动,直接夺走了韩信所掌握的兵权,这一下就让韩信在军事指挥上失去了很大的权力。接着呢,又毫不留情地削减了韩信的爵位,要知道这爵位可是对韩信过往功绩的一种重要认可,这么一削,韩信的地位和荣耀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刘邦还把韩信迁到了一个小城之中,让韩信离开了原本熟悉的环境,也远离了权力中心等诸多重要的地方。这一系列的举动下来,韩信心里别提多憋屈了,满心的委屈和无奈。

即便情况是那样的,刘邦一叫韩信去喝酒,韩信呢,就自己一个人毫无防备地去了,结果最后在皇宫里遭遇了不测,丢掉了性命。要知道,韩信原本是完全有那个能力起来造反的,可他却始终都没有付诸行动呢。

被逼无奈,只好夺权

我们知道,有些将军确实是有着相当的实力的,可即便如此,也并不提倡将军们去选择造反这条路。毕竟造反可不是一件小事,会引发诸多动荡和不稳定呢。然而呢,要是将军真的被逼到了一种无可奈何、毫无办法的境地,那也绝不能就这么一味地忍着,总归得想个法子来应对那种极端的情况嘛。

在五代十国那段动荡的历史时期,有一位后周皇帝名叫郭威。他早前可是后汉的大将军呢,一直以来对后汉那可真是忠心耿耿,恪尽职守地履行着大臣的职责。然而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因为皇帝毫无根据的猜忌,结果导致了极其悲惨的状况发生。郭威的全家人都因此丢掉了性命,而他自己呢,也险些在一场暗杀当中丢掉性命,真可谓是历经了一场生死劫难。

在遇到这样的情况以后,郭威哪怕有着无比的忠心,可面对那样的局面也是实在忍不下去啦。那他怎么办呢?他就直接带领着兵丁起兵反叛了。您还别说,这一路进展还挺顺利的,都没花费太大的力气呢,就直接攻进了都城。然后呢,就把那个害死他全家的后汉皇帝给抓住了哟。

郭威成功建立后周政权后,时间没过多久呢,就不幸染上了重病。这病情十分严重,以至于最后郭威离世了。在临终之前,郭威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下达命令,让自己的干儿子柴荣来继承皇位,就这样,柴荣在郭威去世后便登上了皇位,开启了新的统治篇章。

然而,这柴荣并未汲取此前的经验教训,居然又在自己身边豢养起了一位大将军呢。

他一直满心以为,自己手下的那位大将军是忠心耿耿效命于后周的。可哪能想到呢,就在他刚刚离世不久,前脚这事儿才发生,那位大将军紧接着就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竟然迫不及待地开始抢班夺权,凭借着自己手中掌握的势力,一番运作之后,成功建立起了属于他自己的朝代,全然不顾之前对后周所应有的忠诚与职责。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他在某些行为上被认为是缺乏道德准则的,也就是这里所说的这位大将军。

赵匡胤在登上皇帝之位以后,就开始认真思考前朝的种种情况,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呢。他想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办法,就是“杯酒释兵权”啦。通过一场看似轻松的酒宴,他巧妙地让手下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们,纷纷交出了手中的兵权,就这样,那些原本威风凛凛、兵权在握的将军们,一下子就变成了没什么实际兵权的“废将军”咯。而且呢,赵匡胤还不只是做了这一件事哦,他在之后的统治过程中,一直都在极力地压制武将们的地位,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目的就是要让这些武将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和皇帝争抢权力,从而确保自己的皇位能够稳稳当当的呢。

然而,采用这种办法最终导致的情况是,一旦真正的战争爆发了,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挺身而出抵御敌人。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和将军之间到底应该保持怎样的一种关系呢?这个问题从数千年前就存在了,可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常常出现“鸟尽弓藏”这样的情况,将军为皇帝打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可等天下平定之后,却往往落得个被猜忌、被打压甚至丢掉性命的下场。难道就真的没办法打破这个如同诅咒一般的怪圈,让皇帝和将军之间能有一种和谐、稳固且彼此信任的关系吗?

从历史经验的角度去看,真的是没什么办法呢。就拿已经发生过的那些事儿来说吧,往往会发现这么个情况,就是谁的道德水准比较高,那在很多时候反而是更吃亏的一方哦。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