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好好生活,劝您别做这2件事

知识本色 2024-10-14 14:04:17

之前写过《教育就是,生活》,基本上是从伟大的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处引发的。

今天想进一步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自己的个人观点。

孩子的教育,往往从家庭生活开始。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智慧与哲理。

教育,则是那把开启这本书的钥匙,引领我们探索其中的奥秘。

家庭教育重人文。

我们几乎已经形成共识:

在家庭中,大人不仅要传授给孩子基本的衣食住行生活技能,更要注重他们情感、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亲子共读、家庭讨论、共同参与家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力量,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差异、勇于担当。

润物无声,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也是孩子最直接的教材。

大人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心中那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榜样。

别踮起脚尖养小孩子。

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即过度期望孩子成为心目中的“完美小孩”。

于是,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只为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

一些明明生活条件不怎么样的家庭,却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富二代养,要什么给什么,说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

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和感受,让他们虚荣了一时的同时,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压力。

我们应学会顺势而为,让孩子在自己的节奏中成长,享受属于他们的童年时光。

其实,穷苦的生活,也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对孩子进行立志教育,立志走出大山,立志摆脱贫困。

几年前,喜剧电影《长江七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人的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关于教育的深刻故事。

影片中,周星驰饰演的父亲是个打工人,虽然生活贫苦,但对孩子的爱却深沉而坚定。

他拼尽全力想给孩子最好的,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却因为自身能力有限而力不从心。

《长江七号》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家长不应为了孩子而踮起脚尖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

过度的付出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甚至失去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

影片中的父亲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拼命工作,却忽略了自己的实际和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别没苦硬吃。

相反的,“没苦硬吃”,同样是一种值得反思的现象。

有些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为了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明明家庭生活还可以,故意在孩子面前装穷苦,营造一种“生活不易”的氛围。

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可能让他们对生活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

我们应实事求是,向孩子传递的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明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和解决。

电影《抓娃娃》同样是部喜剧,以其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关于教育的思考之窗。

在影片中,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在孩子面前刻意装穷苦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这种“没苦硬吃”的教育方式,反映出部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迷茫与误区。

他们以为通过展现生活的艰辛,能激发孩子的努力和奋进,然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装穷苦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后果。

孩子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却过早地背负了对生活的担忧和焦虑,失去了应有的童真和快乐。

同时,这种方式也无法让孩子真正理解生活的本质和价值。

生活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物质的匮乏或充裕,而是在于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以及享受由此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当家长一味强调穷苦,孩子可能会陷入对物质的过度渴望或者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抓娃娃》提醒我们,教育应当基于真实和坦诚。

家长应该以平等和尊重的姿态,与孩子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而不是通过伪装来营造某种教育氛围。

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不管是之前的《长江七号》,还是刚上演的《抓娃娃》,都是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思考。

有男生放牛时接到清华通知书,有“迈巴赫少爷”被北大录取。

真正的教育,就是根据现实情况,引导孩子好好生活,过好当下。

因为真实的生活就是有喜怒哀乐,有成功失败,每一种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

没必要刻意!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