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钱,你还愿意养我吗?”
2019年,一位96岁高龄的台湾老兵颤颤巍巍地给侄子拨去了电话,苍老而嘶哑的声音中暗含着些许的期待。
时光飞逝,邓雪桂的身体早已不似从前那般硬朗,满头白发的他蜗居在台湾农村的一处小屋里,没有经济来源,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无法维系。
无奈之下,邓雪桂只能向远在大陆的亲人寻求帮助。
侄子的回答让邓雪桂泪流满面,感动不已。
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会导致一位坚韧老兵说出这种话?邓雪桂的侄子又是怎么回应的呢?
一、年少从军、离家远行1946年,国内局势大变。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议,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开始在民间张贴告示,广纳壮丁,意在扩充人马。
作为家中长子,二十岁出头的邓雪桂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邓家的“参军者”。
彼时,过惯了穷日子的邓雪桂还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以为当了兵,一家老少就会有更好的出路,不用再过节衣缩食的生活,于是收拾行囊,准备奔赴战场。
邓家父母虽舍不得大儿子,但对于蒋介石的征兵政策奈何不了半分,只能妥协。
几天后,一家老少在村口的小树旁与邓雪桂送别。
邓母看着长大成人的壮硕儿子几度落泪,等回过神来之后,邓雪桂已经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向着远方进发。
队伍中,同邓雪桂处境一样的人有很多,但也有一大部分是被告示上的“高薪招聘”所吸引来的,全然不知道打仗的事情。
为了几两碎银把整个性命都赌上,真的值得吗?
蒋介石只顾着招兵买马,试图在人数上呈现出压倒性优势,但没有考虑到这些人连枪杆子都没有摸过,更别谈上阵杀敌了。
邓雪桂就这样在懵懂之间学会了摸爬滚打,一点点地成长起来。
两年之后,他凭借不错的战绩为自己赢得了探亲的机会。一直在村头苦等的母亲终于把儿子盼来了,激动难耐。
几百天在刀尖上舔血的日子让邓雪桂习惯独自消化苦难。
“桂儿啊,这两年不见你又壮了不少,在部队里过得怎样啊?吃得饱吗?”
面对母亲的嘘寒问暖,邓雪桂一一应答,其中的苦难只字未提。说罢,邓雪桂将自己攒出来的钱都塞到了母亲怀里。
邓父邓母一共生养了四五个孩子,在饥寒交迫的战乱年代生活更显拮据。
邓雪桂没走的时候还能打打零工,帮衬帮衬家里,这一参军生活的重担又重新压到了年迈的父母身上。
匆匆一面之后,邓雪桂又要回归到部队之中,嘱咐父母要好好生活,在家里安心等待着自己回来。
殊不知,这一别之后,邓雪桂和母亲再见已经是天人两别,他的处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漂泊台湾,独自生活一年后,国民党局势破败,被打的落花流水,毫无招架能力,蒋介石只能带兵往台湾撤退。
临了,还不忘打着“有朝一日必会东山再起”的幌子将手下尽可能的骗往台湾。而邓雪桂便相信了蒋介石的花言巧语,跟随大部队到了台湾。
台湾虽好,终究不是家乡。
更何况,国民党领导也并没有像当初说的那样善待他们,只是给士兵们草草安排了一个住处,给他们一个容身之所。
破败脏乱的小院子一眼就能看过来,房间内部只有一张床和桌子,比农村老家的生活条件还要艰苦一些。
连打了几年的仗,又蜗居在这样一个小小的住处,任凭谁会甘心这样呢?
自打到了台湾,身边的朋友都陆陆续续结婚、生子,生活幸福而美满。
而邓雪桂始终孤身一人,想的最多的就是回家,但迟迟找不到机会。
可怜邓母一等就是整整40年,到死都没能够见到邓雪桂最后一面,带着遗憾和不甘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等邓雪桂能够与大陆取得联系的时候已经是1988年了。
当他满怀希望的拨通了早已熟记于心的电话号码之后,弟弟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
听着熟悉的乡音,邓雪桂仿佛跨过江河回到了老家。
“弟弟,妈的身体怎么样了?她还好吗?怎么没有接我的电话啊?”
“哥,妈一直在等着你回家啊,她现在年纪到了,耳朵聋的差不读了,根本听不清楚你说的什么,你争取早点回来吧。”
不同于其他战友亲人不在的悲惨境遇,邓雪桂的母亲竟然还在世,这让他由衷的感到庆幸,回家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邓雪桂鲜少求人,为了回家他四处求人帮自己搞到了一张返回大陆的船票,回乡心切的他根本不知道弟弟骗了他,母亲已经去世十几年了。
四十年未见,亲人早已变了模样,亲兄弟恐怕也对面不识。
邓雪桂的三个弟弟都已经成家立业,他看着身边一群小孩围着叫伯伯,不免有些手足无措。
邓雪桂的眼神一直在人群中寻找,迟迟看不到那抹日思夜想的身影。
家中兄弟见状,也不忍心再蒙骗邓雪桂,告诉了他真相:
“哥,实话告诉你吧,娘早就已经去世了,去世的时候也一直在念叨着想见你。我们也很想你,实在是没了办法,这才骗你回来。”
刹那间,支撑邓雪桂多年的那一根弦断了,母亲的死让他无比绝望,他和家乡仅有的联系也消失了。
“倘若我早点回来,那是不是就能圆了母亲最后的念想呢?”邓雪桂抱着这样的想法,想竭尽所能地对兄弟们好。
十六年的时间里,邓雪桂总共回来了四次,每次来都大包小包的带回一大堆东西,他积攒的财产也悉数给了弟弟们。
在邓雪桂大侄子邓友爱的印象里,大伯每次回来都像是过年,他能吃好的、穿好的,再幸福不过了。
在街坊邻居眼中,邓雪桂也俨然一副“台湾富商”的模样,他斥巨资为家乡修建了公路,建立了新的学堂,帮助了不少家庭贫困的乡亲。
就连邓家自己人都以为自己的大哥是衣锦还乡,出手阔绰。
没人知道,这是他仅有的一点积蓄。
每每家人想要让邓雪桂留在老家时,邓雪桂都会以种种的原因拒绝,因为他不想给兄弟们添麻烦,所以就又孤身回到台湾。
三、无生存能力,求助侄子可如今不比从前,邓雪桂的身体每况愈下,不足以支撑他在台湾和大陆之间频繁往来。
他本就没有伴侣和孩子,老了也就只能待在小屋子里,百无聊赖地度过晚年生活。
原以为就这样死在异乡也不会有人知晓,但邓雪桂的存款不多了,他连当下的日常开销都维持不住了,为了不活活饿死,他只能另寻出路。
纠结过后,邓雪桂拨通了邓友爱的电话,这才有了开头的那段话。
邓友爱的态度决定了邓雪桂的去留。
他并非忘恩负义之人,在他的心里,邓雪桂已经是父亲一般的责任,无论邓雪桂贫穷还是富有,赡养大伯也可以是他的义务。
“大伯,您终于要回来了,我们一直盼着您回来呢,放心好了,我一定当亲爹一样赡养你。”
不久之后,邓又爱便操办好了一切。
邓友爱深知邓雪桂不习惯农村的大旱厕,特地为他建造了一处带马桶的厕所,早早地装饰好了邓雪桂的房间,安装好了空调和家具,可谓是一应俱全。
朴实无华的邓友爱并没有使用多么华丽的辞藻,他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让邓雪桂放下了内心的不适和对过往的介怀。
饶是身经百战的邓雪桂也完全没有想到,邓友爱为了自己居然会做到了这个程度。
这份血缘亲情竟然能够在两代人之间建立起如此深厚的联系。
邓友爱表示:
“我两个弟弟的家庭状况都不太好,赡养伯伯恐怕是有心无力了。不过我自己一个人就完全可以把他照顾好,不用麻烦其他人,我就是他的亲儿子,我相信大伯在南宁一定会幸福的。”
相关部门在得知了邓友爱的诚意之后,很是给力,加快了办理相关程序的速度,尽可能地让邓雪桂早日踏上回乡路。
邓雪桂也将在亲人的殷切期望下,回到了故乡,从此不再是无根浮萍。
总结冬夏更替,季节轮回。
流浪在外的邓雪桂用了整整四十年才走上了这条归乡路,其中的坎坷艰辛可想而知。
困住他的是一方小小的天地,更是对母亲的执念。
好在,邓友爱用真诚将其感化,愿意接他安度晚年。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落叶归根”这一理念刻在了骨子里,至死都无法改变。
无论身处何地,辗转多久,都希望能够回到家乡,长眠于故土。
这是这份无尽的爱与信念,才能够让更多的像邓雪桂这般的老兵熬到回家的日子,与家人团聚,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