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湖北,水网密布,鱼满河湖,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淡水渔业主产区。2023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22万吨,连续28年居全国淡水水产品产量第一。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荆楚大地上,“武昌鱼”、“潜江龙虾”、“仙桃黄鳝”、“梁子湖大闸蟹”等一大批区域品牌及特色养殖品种声誉日隆。全省水产品流通覆盖全国600多个大中城市、1万多个交易网点,涵盖了从草鱼、鳊鱼、鲫鱼等大宗淡水鱼到河蟹、小龙虾、鮰鱼、龟鳖等特色水产品的几乎全部淡水水产品种,2023年外调水产品超300万吨。
湖北省现有湖泊755个、水库6921座,总面积758万亩,为发展大水面增殖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已有29个县(市、区)收回大水面经营权,组建国有平台统一运营管理。催生出一批集资源养护、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应急保障为一体的龙头养殖企业。黄石市成立大冶湖生态公司,每年将渔业增殖收益的12%反哺周边22个行政村,6年来累计反哺资金3000余万元,3600户农民从中受益。
发展生态渔业,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6个,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5个,打造2000亩及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39个,水产养殖步入科学化、生态化、健康化、精细化的新发展阶段。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万亩集中连片小龙虾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虾田如棋格般镶嵌在大地上,一幅水清、产兴、民富的美好画卷铺展开来。斧头湖自2016年拆除围栏养殖,实施禁渔期制度以来,生态得到有效保护,鱼的种类变多了、个头也更大了。11月1日起5个月的捕鱼季,沿湖渔民每户可增收2万多元。
设施渔业养殖模式不仅养殖效益高,养殖过程可控,而且跳出了池塘空间限制,能够发挥养殖水体的最大效益。湖北省各地特别是丘冈山区发展设施渔业势头强劲。“十四五”以来,丹江口市新增设施渔业规模58万立方米,全市渔业产量恢复到禁捕禁养前的水平。宜昌市大力发展鲟鱼工厂化养殖,年产鱼子酱100—120吨,居全国第二。武汉海之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建成全省最大的“海鲜陆养”基地,年产6批南美白对虾,实现四季有虾上市。
小龙虾、黄鳝是湖北省渔业优势特色产业,省里先后出台“虾十条”“鳝七条”实施意见,2023年投入渔业发展资金1.69亿元,从多方面支持产业发展。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已获得小龙虾选育群体3个和小龙虾新品系F4代,选育了黄鳝大黄斑F3代。黄鳝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取得突破进展,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均达到80%,苗种成活率90%以上,达到产业应用水平。开发小龙虾系列加工产品60多种、黄鳝系列加工产品20多个。监利市是湖北小龙虾产量最大的县,目前全市从事小龙虾加工、流通、餐饮的人员近10万人,年小龙虾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00亿元。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湖北潜网集团2023年交易额达116亿元,“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350亿元;仙桃先锋大市场日均交易黄鳝5万斤左右,年交易额突破6亿元,“仙桃黄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172亿元。
古往今来,武昌鱼是一条文化鱼,文人墨客为武昌鱼赋诗吟唱,从未间断;梁子湖是湖北境内第二大湖泊,更是驰名中外的“武昌鱼故乡”。“灵秀醉荆楚、鲜味看鄂州”,鄂州市在拓展武昌鱼产业链上持续加力,武昌鱼养殖面积达40余万亩,年产量70余万吨,拥有130家武昌鱼加工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年加工能力超200吨以上的企业9家,加工武昌鱼熟制品、腌制品、熏制品3大系列20余种食品。
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全省现有水产加工企业32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85家,水产加工品总量144.1万吨、加工产值596.2亿元、占全国的12.46%。全省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中,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水产批发市场300多个,从事水产流通的企业621家、专业合作社3000多个、水产经纪人10万余人。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是目前国内淡水水产品交易量最大的批发市场,年交易淡水产品79万吨、交易额157亿元。深化渔文旅融合发展,全省共有休闲渔业经营主体8030个、从业人员7.2万人,年接待游客超过140万人次,年产值达133.9亿元,
摘编自“渔业高质量发展看湖北 江汉水清 荆楚鱼鲜“,原载《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