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可以看到的巨大冰层】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坦桑尼亚人的骄傲。
它位于坦桑尼亚的东北部、东非大裂谷以南约160公里的山脉,总面积约756平方公里,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分水岭,由三座山峰组成,其中最高处基博峰的山顶乌呼鲁峰,海拔高度约5892米,于是便有了三个之最:非洲最高点、世界最高孤峰、非洲第一高峰。
尽管非洲被炎热的赤道穿过其中部,但正是因为乞力马扎罗山的海拔足够高,所以非洲能够拥有这个奇观——赤道附近唯一一座终年山顶积雪的雪山,素有“赤道雪峰”的美誉。

【现在还能看到的】
【“从天而降”的冰川】
从地质角度来看,乞力马扎罗山其实是一座休眠火山,终年山顶积雪,峰顶的冰层曾经厚达80米左右,所以即使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遥看乞力马扎罗山,也能看到被太阳照得折射出耀眼光芒的雪冠。
整个乞力马扎罗山山脉东西绵延80多公里,主要由马温西峰(海拔约5149米)、西拉峰(海拔约3962米)和基博峰(海拔约5892米)三座山峰组成,其中马文济峰和基博峰最为著名,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基博峰,因为它海拔最高、冰层覆盖最多。

乞力马扎罗山顶有一个直径约2400米、深约200米的火山口,口内四壁是晶莹无瑕的巨大冰层,底部耸立着巨大的冰柱,冰雪覆盖,宛如巨大的玉盆。
虽然火山还在休眠,但火山喷气孔还不时地释放出火山气体——它只是在休息,并不是死火山。

【航拍的乞力马扎罗的火山口】
【当传说变成现实,震惊欧洲】
尽管当地人对乞力马扎罗山习以为常、对炎热的赤道附近还能看到雪峰习以为常,但非洲以外的人们是什么时候发现这个自然奇迹的呢?
19世纪的两名德国传教士雷布曼和克拉普夫在1848年到达过乞力马扎罗,对他们来说,只能用无比震撼、无比惊讶来形容自己看到的一切,从此那里的“赤道雪峰”就慢慢被欧洲以及其他大洲的人们所知晓了。

【曾经的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博峰顶,是哪个国家率先攀登上去的呢?
1889年,德国地理学家梅耶、奥地利登山家普尔柴勒一起结伴首次攀登上去,而马温西峰则是1912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卢特最先登顶的。

【为攀登乞力马扎罗而服务的当地挑夫们】
【按照海拔依次布局的生态,犹如造物主的特意安排】
乞力马扎罗山具有顺序相继的几个植被带,按照自山麓至山顶的次序为:周围高原的半干旱的灌木丛、南坡水源充足的农田、茂密的云林、开阔的沼地、高山荒漠、苔藓和地衣的共生带。
在2000米以上,5000米以下的山腰部分,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高大,种类繁多,其中不少是非洲乃至世界上的名贵品种,如一种名叫木布雷的树,生长期极长,木质坚硬,抗腐力强,是做家具或者盖房的上等材料。

2000米以下的山腰部分,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在肥沃的火山上灰土壤上,生长着咖啡、花生、茶叶、香蕉金合欢树皮、棉花、除虫菊和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是坦桑尼亚的淡咖啡、大麦、小麦和蔗糖的主要产区之一。
至于山脚的部分,气候炎热的情况就非常明显了,即使躲在在树荫下,气温也常在30℃以上,到处是浓墨重彩的非洲热带风光。

山麓四周的莽原上,非洲象、斑马、驼鸟、长颈鹿、犀牛等热带野生动物以及稀有的疣猴和蓝猴、阿拉伯羚、大角斑羚等在那里自由自在的生活着,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的这片土地,大量种植甘蔗、香蕉、可可,不过最多的是用来纳布制绳的剑麻,种植量极大,一眼望不到边际,成为坦桑尼亚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


【可惜,大自然的盛况正在逐渐消逝】
但如今的乞力马扎罗早已不是终年白雪皑皑的景象,以前由于它的海拔足够高所以山顶常年积雪,所以每年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看峰顶上壮丽的冰川,并且也能荣登我们的地理课本。
但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由于全球逐渐变暖,乞力马扎罗山的冰雪消融,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这个速度大致是每年近1米的速度消退。

【乞力马扎罗山顶的冰雪已经消退殆尽】
2021年10月,联合国机构世界气象组织与非洲联盟发布的《2020年非洲气候状况》报告称,如果这种气候情况持续下去,非洲仅有的拥有冰川的高山:肯尼亚的肯尼亚山、乌干达的鲁文佐里山和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可能在2040年完全融化。

【曾经的山顶应该是这样的】
【结语】
乞力马扎罗地区的原住民有查加人、帕雷人、卡赫人和姆布古人,在他们心中,乞力马扎罗山既是骄傲,更是一种图腾。
不过,乞力马扎罗也是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喜爱的地方,常有各种肤色的登山爱好者在这里一显身手。

【游客版登山路线】
乞力马扎罗山有两条登山线路,一条是旅游登山线路,游客可以在当地导游和挑夫的协助之下,分三天时间登上山顶;另一条是运动员版的专业线路——这个真的需要自己攀岩,沿途悬崖峭壁,十分艰险。

【运动员或者挑战者版登山路线】
整个乞力马扎罗山地区早在1968年就成为坦桑尼亚的国家公园,因为这里虽然地处赤道附近,却能生长出热、温、寒三带野生植物和栖息着热、温、寒三带野生动物,放在全球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