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官方的数次警告,李嘉诚始终不作回应,国家终于采取行动!

韩知许说文史 2025-03-21 20:28:57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近日李嘉诚旗下一桩价值228亿美元的跨国港口交易,在舆论场掀起了轩然大波。

他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突然宣布将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

要知道这些港口不仅涉及巴拿马运河的“咽喉要道”,更可能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工具。

所以在消息传出后国家立刻对其发出了三次警告,然而面对着国家的严厉警告,李嘉诚却始终保持沉默。

面对着国家的警告李嘉诚究竟为何不回应?国家又会使出什么雷霆手段?

李嘉诚的这笔生意,从一开始就带着浓重的火药味。他出售的这43个港口遍布全球,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多个港口尤其刺眼。

要知道巴拿马运河本身每年承载着全球6%的贸易量,被称为“世界航运的生命线”。谁控制它,谁就能捏住国际贸易的脉搏。

历史上,美国曾通过扶持巴拿马独立,直接控制运河长达85年,直到1999年才迫于国际压力归还主权。

但美国的野心从未消退。特朗普上台后,就多次叫嚣“重新夺回运河”,甚至威胁巴拿马政府:“要么和我们谈判,要么等着看后果。”

近年来,美国更是以“中国威胁”为幌子,施压巴拿马重启运河控制权谈判。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嘉诚将运河关键港口卖给美国财团,无异于将战略要地拱手送人。

一位航运专家直言:“如果美国控制这些港口,中国商船可能被收取天价过路费,甚至以‘安全检查’为由拖延通行。这对依赖海运的中国外贸来说,简直是卡脖子的威胁。”

面对这场交易,中国官方罕见地连续三次发声。

3月8日,港澳办首次发声,用“站稳立场”“三思而行”八个字敲打李嘉诚。话虽含蓄,但熟悉中国政治语言的人都懂:这是在给台阶下。然而,李嘉诚毫无反应。

紧接着3月10日,香港《大公报》又甩出一篇社评,五记重锤直劈要害:“是否考虑过14亿人的航运安全?”“是否在给美国霸权铺路?”更罕见的是,港澳办当天转载此文,并撂下狠话:“若执迷不悟,必成历史罪人!”

商人可以装聋作哑,但国家不会坐视不管。

3月12日,第三波攻势也强势来袭——官媒集体亮剑。《人民日报》发文痛批“短视资本危害国家安全”。

央视则以华为、比亚迪为例,对比“爱国企业”与“利字当头”的差距。香港特首李家超更公开表态:“绝不允许外部势力威胁香港企业!”此时官方的态度已从劝诫升级为审判,但李嘉诚依旧沉默。

这种态度激怒了舆论场。有网友翻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名言:“当利润达到300%,资本就敢冒绞首的风险。”评论区瞬间刷屏:“李嘉诚的沉默,就是答案!”

当然外界也有一些支持李嘉诚的声音,有财经博主算账:和记港口近五年利润率仅3.7%,而贝莱德开价溢价超40%,“换谁都会卖”。也有人辩解:“中远海运当初竞购失败,能怪李嘉诚吗?”

但反对者们却立刻一针见血的指出,这已经不是李嘉诚第一次被国家警告。

早在2015年李嘉诚抛售内地资产时,官媒就警告“别让商业误判变成政治问题”;2020年英国打压华为,他旗下英国电信公司第一时间配合拆除设备。

这次交易,不过是“资本无国界”的又一次印证。

回顾李嘉诚的发家史,我们就会发现他向来以“精准踩点”著称:上世纪80年代抛售英国资产抄底内地,2008年金融危机前套现离场,2013年起又陆续撤资中国转投欧洲。

每一步都贴着政策红利的边缘游走。而这一次,他选择的时机却有些过于微妙——中美博弈白热化、美国加紧围堵中国航运、巴拿马陷入地缘拉锯战。此时他这种行为无异于是给美国递刀子。

一位国际关系学者指出:“贝莱德财团与美国政府关系千丝万缕。这笔交易表面是商业行为,实则为美国控制关键节点铺路。”

更值得玩味的是,贝莱德近年来频繁投资中国敏感领域:从稀土到人工智能,从电网到数据安全。这次收购港口,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系统性布局”。

面对沉默的李嘉诚,中国没有坐以待毙。

香港特首李家超率先表态:“绝不允许外国势力以胁迫手段干预香港企业。”与此同时,中方代表团紧急访问巴拿马。

在会谈中,中方明确表态:“任何国家都不应屈服于霸凌,中国永远是合作伙伴的后盾。”巴拿马总统随即重申“坚持运河主权”,给美国泼了盆冷水。

更狠的反制藏在基建布局里。中老铁路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二期签约,一条从云南直通新加坡的“陆上航运走廊”正在成型。

这些项目将把中国与东南亚的货运时间缩短三分之二,大幅降低对马六甲海峡和巴拿马运河的依赖。

另外还有消息称,长江和记实业的部分股东已对交易提出质疑,要求披露更多细节。

而国际舆论场中,德国《明镜周刊》评论道:“当商人试图在超级大国的夹缝中跳舞时,结局往往是坠入深渊。”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交易曝光前一个月,李嘉诚罕见地将长和系主席之位交给长子李泽钜。

这种“交棒”时机,被外界解读为“切割风险”。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2013年他在汕头大学的演讲:“商人要有超越利润的理想。”如今再看这句话,讽刺至极。

这不是他第一次陷入争议。2013年抛售内地物业时,《新华社》发文《别让李嘉诚跑了》;2020年英国疫情暴发,他却被曝出将千亿资产转至家族信托基金。但这一次,他触碰的是比地产、能源更敏感的国家命脉。

228亿美元,买走了43个港口,也买走了一个商人最后的体面。当国家利益与资本利益碰撞时,李嘉诚选择了沉默,但沉默本身就是答案。马克思说“资本没有祖国”,但企业家有国籍,中国人有脊梁。

这次李嘉诚的行为无疑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当资本利益撞上国家大义时,商人究竟该如何选择?李嘉诚的沉默,又是否注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参考资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