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就在昨天美国政坛再次掀起惊涛骇浪,刚过午夜十二点,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平台抛出一枚“核弹级声明”,宣布前总统拜登签署的所有赦免令即刻作废!
而其理由竟是“拜登用自动签名笔签字,文件无效”。消息一出,全美哗然,连俄罗斯塔斯社都搬好板凳在线吃瓜。
之前拜登卸任前疯狂赦免自家人和政敌调查者的操作,早已被质疑是“埋雷”,如今特朗普杀了个回马枪,这场总统斗法直接撕开美国司法体系的遮羞布。
难道美国总统赦免令竟能随意撤回?美国司法体系真要变天?

去年12月20日,距离卸任仅剩30天的拜登突然启动“预防性大赦”,一口气签发了37份赦免令。
名单上除了抗疫专家福奇、美军前总参谋长米利等争议人物,最扎眼的是拜登家族全员:弟弟詹姆斯·拜登、妹妹瓦莱丽·拜登、妹夫霍华德·克林,甚至深陷税务和性丑闻的儿子亨特·拜登,通通拿到“免死金牌”。
更耐人寻味的是,负责调查“国会山骚乱事件”的特别委员会成员也被塞进赦免名单,明摆着给特朗普可能的报复设下防火墙。
然而拜登万万没想到,特朗普的反击来得如此刁钻。2025年3月18日,特朗普团队抛出一组“铁证”——据知情人士爆料称,拜登签署赦免令时根本没用钢笔,而是让助理用自动签名笔批量操作。

消息人士甚至称,部分文件送到拜登桌上时,“总统连翻都没翻就直接送出去了”。特朗普当即放话:“机器签的名就是废纸!这些赦免令统统不算数!”
此言一出,美国法律界炸了锅。翻开宪法,第二条第二款确实写着总统“有权对危害合众国的犯罪行为给予缓刑和赦免”,但压根没提必须亲手签名。
事实上,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白宫用签名机处理文件早是公开的秘密。2001年克林顿卸任前赦免亲弟弟罗杰时,被拍到用的是自动签名装置。
就连特朗普自己2018年签署关税法案时,也被记者抓包办公桌上摆着签名机。对此法律专家直言:“如果机器签名无效,特朗普任内签的上千份文件都得重审。”

但这次争议的焦点远不止签名真伪。要知道拜登的赦免令创下美国历史三大“首次”。
首次系统性赦免尚未被起诉的亲属;首次将国会调查人员纳入保护范围;首次被继任总统公开宣布作废。
有人比喻这像是“考试还没开始,考官就给熟人提前发好满分证书”。更微妙的是,拜登选择的时机卡在特朗普宣布参选2024大选后的第7天,赦免令中超过60%的受益人直接关联特朗普可能的政治清算名单。
这场风波背后,是两党长达半年的布局与厮杀。早在2024年11月,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就发布报告,质疑拜登可能滥用自动签名工具。
报告作者约翰·马尔科姆公开警告:“如果总统连文件内容都不看,赦免权就成了独裁工具。”如今这份报告被特朗普团队奉为“圣经”,美国司法部据称已着手审查亨特·拜登的海外商业交易。

此前这些指控因赦免令被冻结。而民主党则反呛特朗普“搞政治迫害”,众议院议长杰弗里斯扬言要召开紧急听证会,“绝不允许总统权力沦为复仇工具”。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74年,福特总统特赦因水门事件下台的尼克松,被骂“肮脏交易”;2001年,克林顿赦免逃亡瑞士的弟弟罗杰,遭FBI重启调查。
但像拜登这样把家人、政敌调查者和自己绑成“赦免套餐”的,确实是头一遭。法律学者劳伦斯·特里布指出危险信号:“如果每任总统都能推翻前任的赦免,司法体系将陷入无限循环的报复。”
更现实的威胁是,目前至少有12名被拜登赦免的官员正配合司法部调查特朗普家族,一旦赦免令失效,他们可能立即转为“污点证人”。

这场混战暴露的不仅是美国总统权力的任性,更是美国宪法的致命漏洞。毕竟228年前制定的条款赋予总统近乎绝对的赦免权的美国开国元勋们,绝未料到政客会将其异化为“家族特权”。
一位宪法学者感叹:“当年制宪者觉得总统会像华盛顿一样自律,但现在我们得考虑如何防止拜登们钻空子。”
眼下最现实的危机是公众信任崩塌——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如今约有62%的受访者认为“总统赦免权已沦为权贵保护伞”,比2020年飙升28个百分点。

特朗普的绝地反击看似凶猛,但法律界普遍认为翻盘难度极高。毕竟在此之前最高法院历史上从未裁定过“机器签名赦免令无效”。
而2019年联邦第五巡回法院在“得州诉拜登案”中明确表示:“总统签署的形式不影响行政命令效力。”
更何况,要证明拜登“完全不知情”近乎不可能——前白宫幕僚长克莱因已放话:“所有赦免令都经过总统授权。”
不过政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共和党掌控的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宣布,将传唤20名拜登政府官员,调查赦免流程是否合规。

这场听证会注定成为两党的表演舞台:一边要坐实“拜登家族腐败”,另一边则高喊“特朗普破坏法治”。
美国法律界也对此争议纷纷。一方面,总统的赦免权在宪法中被赋予了极大的自由度,除弹劾案外几乎无限制。
另一方面,拜登对未定罪者进行“预防性赦免”的做法,是否超越了宪法赋予的权力?有法律专家将其类比为“考试未开始先发满分证书”,质疑其合理性。
然而,司法挑战的难点在于,举证拜登是否知情或授权赦免文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历史上,代签的法律效力通常取决于授权关系,而非签名形式本身。

毕竟拜登的赦免令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政治博弈的一部分。历史上,总统赦免权多次被用作政治工具。
福特赦免尼克松被视为维护国家稳定的举措,但也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克林顿赦免亲弟弟则被批评为滥用权力。拜登此次的“预防性大赦”无疑将这一争议推向了新的高度。
从政治动机来看,拜登的举动显然是为了防范特朗普执政后的政治清算。而特朗普的反击则旨在打击政敌的合法性,巩固保守派的支持。

从“预防性大赦”到“签名笔战争”,拜登与特朗普的厮杀将美国司法体系推到了悬崖边。当赦免权从“司法仁慈”沦为“家族盾牌”,当总统签名变成“机器流水线”,美国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
再完美的制度,也挡不住贪婪的人性。不过即便如此美国总统的赦免令的法律效力不是说废就能废的,特朗普这招更多是政治造势。但经此一闹,美国总统这个"全世界最有权力的职位",恐怕又要多添几道裂痕了。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