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我军以60万对国军80万,愣是将这口夹生饭硬生生的吃了下去,一举奠定了长江以北的攻守之势。此战之后国军,覆灭已成定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淮海战役颇有鼎定乾坤意味。
当然,战争的结果是好的,但过程却非常曲折,毕竟该战役是我军唯一一场劣势兵力的决战,同时,在战役进行的过程中,敌人并非没有还手之力,甚至狡猾的徐州剿总副总杜聿明还用出了“釜底抽薪”之计,此计一旦能行,或许真的能让他率80万国军逃出淮海(徐蚌)战场。
那么,杜聿明“拯救80万国军”的计策是什么呢,为何最后未能成行?
本期,就和雨田君一起一探究竟……
淮海战役国军负责人之一的杜聿明(剧照)
杜聿明的“拯救80万国军”计划其实,杜聿明对于淮海战役(国军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的设想是要早于我军的。
早在1948年9月,也就是济南失守之后,被老蒋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兼第2兵团司令官的杜聿明在上任之初,就想趁着华野打济南休整的档口,联合黄百韬等兵团北进,企图用钓鱼战法诱出我军与之在鲁南决战。
在济南休整的华野部队,图为9纵
但一方面他在制定作战计划后,被老蒋调到东北主持辽沈战役,没空继续跟进;另一方面粟裕可不上他的当,并暗中蛰伏,在转瞬之间精准逮到落单的黄百韬兵团,利用何基沣和张克侠起义的窗口期,先行发动“小淮海战役”,抓住落单的黄百韬兵团10万人,让国军一下子就陷入混乱。
因此,当1948年11月10日,杜聿明第二次担任徐州剿总副总的时候,国军实际上已经处于全部被动之中。
这也难怪他对于再次指挥徐州80万让国军精锐的时候,信心并不算足,甚至有点不太愿意前往(实际上是被老蒋架着去的)。
顾祝同(左)询问杜聿明(右)关于淮海的看法,后者信心不是很足(剧照)
这在他战后回忆录中也有所提及
“我见了张治中,陈述了东北国军惨败的概略经过和徐州也搞得十分混乱的情况。我说蒋军不能再战……我昨天到南京,他(老蒋)一直未召见我,也是怕我因为他改变了决策而不去徐州指挥,就先叫顾祝同、何应钦劝我到徐州去,等到我应承去的时候,他(老蒋)就在会议上将这个任务硬套到我的头上。这时,我心中忐忑不安,淮海此行,我是带着上刑场心态去的……
当然,不愿意归不愿意,当时的杜聿明还不敢触霉头老蒋的命令,依然前往徐州指挥。
被老蒋架去徐州的杜聿明(剧照)
11月11日,到达徐州之后,刘峙如同看到救命稻草一般,左一句光亭(杜聿明的字),右一句杜副总司令,拉着杜聿明给他出谋划策,如何拯救徐州国军,主帅无能,这是国军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身在徐州的杜聿明,相对于刘总座的慌张,他显然头脑还是较为清晰,毕竟好歹也是国军名将。
当时摆在杜聿明头上的选择无非是两个:
一个是提前开溜,将部队撤回长江或者淮河;一个是救援黄百韬,但有可能会被我军拖进淮海的泥潭中。
在徐州成为主心骨的杜聿明(剧照)
会战信心不足的杜聿明,显然是更倾向于第一个,但提前跑路肯定会被老蒋甚至是刘峙以畏罪潜逃让他吃花生米。
于是杜聿明,就找了一个借口,在徐州剿总的内部会议上,杜聿明给出了淮海战役破局的两个方案
“第一个: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圩一周至十天,以十三兵团守备徐州,以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第二兵团、十六兵团会合十二兵团先击破刘邓中野六个纵队,然后回师东向,击破华野以解黄百韬之;第二个:以十六兵团守备徐州,以二兵团、十三兵团之全力解黄百韬兵团之围,同时令十二兵团向徐州急进,以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
进攻碾庄的华野部队
杜聿明选择第一种的好处显而易见。
一来攻击实力较弱的中野可以将部队从徐州抽身,打赢更好可以吸引华野主力支援中野,解黄兵团之围,打不赢可以过江开溜,此举杜聿明认为自己起码能保留徐州这30万重兵集团,而一旦支援黄百韬就真的全部折损在淮海……
从徐州开拔的国军(剧照)
但杜聿明却不曾想,自己的开溜计划却受到了刘峙、李树正(徐州剿总参谋长)甚至是李弥等人的反对。
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国军在淮海依然是优势,如果放任黄百韬10万大军被我军歼灭,刘峙作为总司令罪责难逃。
而且,指挥部的人都是人精,老蒋对于淮海战役的重视要超过辽沈,在优势兵力下还不敢打,老蒋肯定不会答应,这个计划无异于是将黄百韬卖掉,这与老蒋不惜一切代价救援的初衷是违背的,如果老蒋真的不想救,就不会让黄维兵团星夜兼程往东赶了。
况且杜聿明一个空降过来的可以开溜,他们这些淮海总前线的负责人老蒋处理起来可不含糊。
因此,杜聿明的想要“围魏救赵”的策略,就在一众反对声中破产,只能被迫硬着头皮投入徐东战场,被拖在淮海。
国军徐州剿总参谋长李树正(剧照)
哪怕计划可行,杜聿明的胜率依然很低那么,再回到之前的问题上,如果老蒋真的按照杜聿明的计划,围魏救赵,“先打中野,再打华野”,是否就能让80万国军逃出淮海战场?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为何雨田君敢这么说呢?三个维度因素,意义解答。
士气低落的国军
首先,就是敌我双方对比。
杜聿明的想法看似狡猾,但很单纯,或者说是高看了担任“诱饵”的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在碾庄拖住华野将近的20天这不假,但很大程度是前期华野轻敌,以及后期徐东邱清泉、李弥兵团以及远在豫东的黄维兵团支援的信息加持导致,因为有援军的消息,因此也导致了黄百韬能一直顽强抵抗。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包围圈内的黄百韬正在咬牙阻击,听到杜聿明率领2个兵团开溜去打中野,指不定心理在对刘峙骂街,没有援军还守个寂寞啊,还不如就地投降。
包围圈里面的黄百韬兵团(剧照)
而且我们可以退一步去想,杜聿明的心思自然是瞒不过粟裕和刘帅等人,一旦杜聿明动身,徐东一代自然就没有阻击的必要,完全可以让宋时轮和刘培善集团转而攻击和包围强弩之末的黄百韬兵团,而以华野主力之第1、3、4、6、8、9和13纵,全军南下追击杜聿明集团。要知道当初粟裕之所以不打杜聿明,很大一个原因是忌惮徐州完善的防御体系和这里的重兵集团,而一旦国军分兵偷袭中野,华野完全可以监视黄百韬然后全军南下解放徐州,然后和杜聿明在徐西等地野战。
要说野战能力,华野比国军强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华野追击部队(剧照)
其次,是老蒋的个人因素。
从根源上来说,我们假设老蒋同意杜聿明提前开溜的做法,但以老蒋的性格不可能无条件信任杜聿明。
当年杜聿明本来通过郭汝瑰的假情报已经骗过了我军,提前从徐州开溜,而眼看着要逃离我军的追击路程。但老蒋因为黄维兵团的救急电报,却硬生生让杜聿明放弃既定的逃跑路线,转而去增援黄维兵团,一来一回让杜聿明耽误了1天时间,而正是在这个时间窗口期,华野9纵成功咬上杜聿明部,最终也成就了陈官庄大合围。
杜聿明吐槽老蒋干预指挥(剧照)
故而,再回到杜聿明的这个计策,老蒋虽然表面上同意,但那也是被迫的,很难不保证杜聿明在进攻中野或者撤退的过程中,难免不会接到老蒋空投的手书,让他守徐州甚至去支援黄百韬兵团,毕竟老蒋就经常干反复横跳的事。
再退一步说,老蒋本人还被很多黄埔将领称为“微操大师”,让杜聿明指挥部队逃跑,中间还不干预指挥,那还叫老蒋么?
一贯信心满满的老蒋(剧照)
最后,则是刘邓的中野会拖住杜聿明集团。
杜聿明打刘邓的中野,是逃跑的一部妙棋,但依然骗不过我军,刘邓更不会放任杜聿明在中原搅和,以刘邓中野总是为大局牺牲的觉悟,杜聿明很难能从防区经过,这倒不是中野有能力同时吃掉黄维和杜聿明两个集团,而是刘邓会利用黄泛区拖住他们,中野的部队可是各个都是打阻击的好手,直到华野的增援部队过来。
杜聿明的结局还是被我军俘虏
这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我军一贯以来的作风,不计较个人得失,肯于为大局牺牲一直都是我军将领在作战中风格。正如《大决战·淮海战役》里面,邓公所说的一样,为了这次大决战中野上下甚至做好了全部打光,其他兄弟部队过江解放全中国的准备,以逃跑之师对上上下同心的坚毅之师,杜聿明大概率摆脱不了中野。
从邓公的话可以看出中野的格局(剧照)
总体来看,杜聿明的这个“逃跑计划”虽然看似能拯救半数的徐州国军部队,但想要执行受到的阻力太大。
老蒋、刘峙等人都不愿意未战先逃,而正如雨田君所说,哪怕杜聿明真的以进攻中野的名义逃跑,也会牵一发动全身,大概率也是会引起连锁反应,让国军提前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