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期,日军对自己甲等师团的战斗力评估为:
一个师团能顶国军三个德械师,或者三个杂牌军。
比如臭名昭著的第5师团,连战国军20多个师不落下风;兰封会战期间,日军14师团挡住了国军20多万王牌部队的攻势。
不过,到了抗战末期,得到盟军援助的国军美械军,已经可以在战场上吊打关内的日军师团。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日军的甲等师团厉害,还是国军以五大主力为首的美械军更胜一筹?
甲等师团对上国军美械部队
日军甲等师团战斗力其实有关日军甲乙丙等师团的标准,仅仅是针对于关内师团而言的,正常而言在1937年和国军作战的17个常设师团,都是甲等师团。
但是在抗战中期,大量常设师团加入太平洋战场之后(除了第3师团),大本营为了加强中国派遣军的实力,将部分特赦师团,如第13(仙台)和116(京都)等师团,升格为甲等师团。
因此,如果要和国军的美械部队做对比,我们对比的样本,除了常设师团之外,还有部分特设师团。
日军精锐的甲等师团
抗战时期,日军常设师团战力如何?
常设师团,指的的是在20年代日本陆军经过宇垣裁军之后,剩下的近卫、第1-12、14、16、19和20等17个师团。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后,除了第12师团之外,皆入关和国军以及我军作战过,战斗力异常的强悍。
开战初期,日军常设师团,主要是一战时期演变而来方块师,即1个师团下辖2个旅团,合计4个步兵联队(等同于国军的旅或者加强团)。除了步兵联队之外,还额外拥有工兵、辎重、炮兵和骑兵4个特种兵联队。
日军王牌近卫师团,属于甲等师团
人数根据部队类型来看,用于仅装备山炮,用于山地作战的骡马师团为28000人,装备大量汽车和野炮,且用于野战和攻坚的挽马师团则是24000人。在17个师团里面,除了第7师团(旭川)、9师团(金沢)和11师团(善通寺),是山地作战的山炮师团之外,剩下的14个师团皆是野炮师团。
装备曲射步兵炮(迫击炮)的日军山地部队
以野炮挽马师团为例,扣除掉特地加强的近卫、第1、3和12师团,之外,正常的人员和装备配置为
“一个野战联队总兵力3400人,野战炮兵联队2900人,骑兵联队460人、工兵联队672人,辎重兵联队3400人;在装备上,步枪11000支,轻重机枪398挺,92式步兵炮24门(每个大队2门),94战防炮和41式山炮各16门(每个联队4门),在炮兵方面下辖三个炮兵大队,装备三八改野炮或者90式野炮36门,105榴弹炮或者92式100毫米框加农炮12门,一个师团重炮(山野炮)合计62门。”
除此之外日军每个挽马师团还有150-200辆用于牵引和运输物资的卡车……
日军甲等挽马师团
从人数和装备规模来看,日军一个常设师团是等同于国军的军一级规模,而且还是碾压式的优势,特别是对上杂牌军的时候更是如此,在1937年的忻口会战中,第5师团一个大队,居然可以从正面突破阎老西一个步兵师的防线。
就算对上1949年四野的一个军,在重炮上也是不落下风的。
进攻山西的第5师团
在1939年日军师团改成三三制之后,除了前往东北加入关东军特演师团的部分常设师团之外,关内常设师团的规模略有下降,总人数在2万人出头(裁撤1个联队),同时13和18师团等师团也被升格为甲等师团。
这个时候的甲等师团在装备上并没有多少的削减,甚至于后面建立在华北进行治安战的30-40开头的师团装备都不弱,毕竟当时日本陆军规模不大。
比如华北方面军第37师团,是典型的三联队制师团,总兵力为1.6万人,但在炮兵方面就下辖“山炮30门、野炮和榴弹炮36门,步兵炮31门(每个大队3门)”,在装备上并不输给开战初期的甲等师团。
在华北的日军部队
但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量王牌师团南下,不仅如此很多师团的特种兵部队南调之后,在关内的日军师团装备可以说是断崖式的下跌,原先的很多二流和三流师团都成为了中国派遣军的台柱,甚至有的丁等师团(八大队制)连一门重炮都没有,可想而日军的窘迫。
战争后期疲惫的日军部队
以1943年为例,这个时候日军在关内战场的甲等师团为“第3、13、22、27、39、47、104和116师团”。
这些师团大致的配备为,总兵力1.6万人做左右,轻重机枪400挺,掷弹筒430具,92步兵炮24门,这些装备和以前的甲等师团没有多大差别,甚至机枪还更多。但在重武器上可就寒碜了很多,在重炮上,41式山炮(联队炮)有12门,榴弹炮和野炮仅有36门。
而且这还是在满编的情况下,实际上很多师团重炮都非常少,104师团(大阪)师团的重炮也才20门出头,和巅峰时期比起来差了不少。
日军精锐的第3师团,一直在中国战场
国军对上甲等师团,胜算如何?国军美械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械13金刚,虽然统称为美械部队,但实际上战斗力也是分为几等的。
第一等,就是驻印军出身,五大主力之首的王牌新1和新6军。
这两个军是在三十四年(1945年)甲等军基础上扩编而来,其中新1军总兵力4万多人,每个师1万多人,在装备上冲锋枪4500支,轻重机枪1300挺,中小口径的迫击炮600门,除此之外还有100多支火箭筒,战防炮100门,山炮52门和12门榴弹炮;新六军和新1军差不多在山炮上弱一点为36门,但105毫米榴弹炮却有24门。
国军王牌驻印军(新6军)
第二等,就是五大主力中的其他三个军,第5、18和74军。
这几个军是标准34年甲等军的标配,要弱于第一等,一个军下辖3个师,装备上轻重机枪差别不大,都是在1100-1300支左右,轻重迫击炮为360门,掷弹筒(国械)500-800支,战防炮72门,每个师下辖1个装备12门山炮的炮兵营,军直属一个装备12门榴弹炮的榴弹炮营。
至于第三档,在装备上其实和五大主力差不多,但在冲锋枪、轻重机枪上要弱一点,重炮方面依然是36门山炮+12门榴弹炮的组合。
国军美械部队在训练
那么这些美械军对上日军的精锐部队会如何?这个还是要逐个的进行分析。
首先,就国军第一档的新1军和新6军。
这两个军是盟军在兰姆伽训练出来的种子部队,无论是后勤还是训练都是以美式轻步兵师的标准进行。在身体和战斗素养上要强于日军,当年日军最能打的北九州第18和56师团,在缅甸的丛林里面一直被还没有完成体的新1军(新38师)和新6军(新22师)一路追着打,18师团连关防大印都被新6军缴获了,整个师团含补充兵,在这两个军手下伤亡超过100%以上。
而18师团的战斗力可是号称不输给第2、6师团的精锐部队。
因此,五大主力的新1和新6军是可以战胜日军全盛时期的甲等(常设)师团的。
在缅甸与日军作战的驻印军
至于其他五大主力,如第5、18和74军,对上开战初期的17个甲等师团,还是很吃力的。
在火炮上他们不如甲等师团,总兵力虽然多1万,但战斗素质日军更强,74军和第5军还好一些,毕竟他们都是有很硬的战绩作为支撑,可18军可能会被日军击溃。但除了开战初期的常设师团之外,对上1943年以后的日军甲等师团,这3个五大主力还是会占据上风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湘西会战中日军,作为主攻的116师团,在74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有一个联队被打的都焚烧联队旗了,18军在湘西会战后期一个营对上日军116师团一个大队(营级别规模),在没有援助的情况差点全歼这股敌人。
五大主力其他三个对上日军早期甲等师团,可能会吃亏,但要说对上后期日军不完全体的甲等师团,还是能占据上风的。
在湘西会战中,缴获大量日军装备的74军
最后,就是非五大主力的美械军。
这些非五大主力的美械军,比如第2、8、54和71军,这些部队是老蒋的老底子部队,但在战斗力上并不如五大主力中垫底的18军,这些军对上日军后期的甲等师团因为美械装备的加持,虽然不一定能战胜对手,但全身而退是没有问题的。
可类似其他如13、53、73和94这些靠着驻扎在云南以及关系户(土木系)的部队,即便是美械装备加持,对上这些日军甲等师团还是没有胜算。这一是部队综合战斗素质一般,二是部队的指挥官层面的问题。
当然,这些非五大主力的美械军打不过日军甲等师团,但欺负欺负那些日军治安师团以及非野战任务的师团还是可以的……
国军美械部队
故而,国军精锐部队,如驻印军对上日军任何时期的甲等师团都是吊打,而非五大主力的美械军,虽然装备更好但仍然不如日军晚期的甲等师团,更别说那17个早期的精锐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