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前,我军光靠入关的四野,能否击败剩余的150万国军残军

妙之评过去 2024-12-21 21:30:43

在辽沈战役之后,随着四野百万大军的入关,关内我军和国军兵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平津和淮海战役的胜利结束,国军已经是兵败如山倒,解放全中国已成为定局。

而在入关之后,我军四野的部分将领在南下参加渡江战役之前,曾开玩笑说过

“不用兄弟部队帮忙,光靠着四野的百万大军就能解放全中国……”

诚然,这句话是对即将到来的胜利调侃,但也是四野将士自信的一种表现。

那么,本期我们就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 在渡江战役开始前,光靠四野是否就能解放全中国?

入关的四野精锐部队(剧照)

渡江战役前,四野战力

我们先来看看,对讲战役前四野的战力和备战情况。

1949年2-3月,在平津战役结束后,我军迎来了久违的休整期。

从1948年9月四野(东野)发动辽沈战役,再到1949年1月三野(华野)结合素陈官庄战役为淮海决战收尾,我军一共消灭国军150万,而且80%以上皆是其野战精锐,老蒋引以为傲的五大主力全军覆灭。

在三大战役中被俘虏的国军精锐部队

而在休整期期间,军委发布了我军整编的《关于改各野战军番号事》的电令,根据电令显示,原入关作战的东北野战军(与留守的东北军区分割开来),改编成我军第四野战军(四野),司令部沿用原东野建制,即

“司令员101,政委罗帅,政治部主任谭政,参谋长刘亚楼;剩下的副手为政治部副主任陶铸,副参谋长曹祥仁,后勤部第一部长周纯全(上将)、委员陈沂(少将)。”

四野指挥机关(聂老总和老高不在其中)

在部队编制上,同样也是沿袭东野的制度,只不过在一线作战部队上,原来的两个兵团,也变成了四个兵团,分别是

“萧劲光大将的12兵团、下辖40(3纵)、45(8纵)和46军(9纵);程子华将军的13兵团,下辖38(1纵)、47(10纵)和49军(12纵;刘亚楼上将的14兵团,下辖39(1纵)、41(4纵)和42军(5纵)以及邓华上将的15兵团,下辖43(6纵)、44(7纵)和48军(11纵),合计12个步兵军,48个师。”

因为四野所部改编是按照四四制,所以四野一个军下辖4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每个师兵力在1.2-1.5万人左右,加上军和师辖制的特种部队,每个军的兵力在6万人以上,个别如43和45军,兵力在7万人以上。

这个规模相当于国军一个野战兵团,但战斗力更强。

精锐的四野部队(剧照)

而且除了步兵之外,四野还拥有我军最强的特种部队(非步兵)。

下辖1个铁道兵司令部,2个重炮兵师,1个骑兵师以及1个坦克师以及高射炮和工兵指挥所。

在炮兵方面,2个炮兵师分别是炮1和炮2师,其中炮1师下辖3个炮兵团,全部为36门制的日式骡马野炮团,口径为75和150毫米,总数108门;炮2师下辖4个野战炮兵团,下辖4个36门制摩托化牵引榴弹炮团,总数为144门,合计252门重炮。

四野的150毫米榴弹炮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些炮兵之外,在四野的步兵军里面还有碾压国军绝对精锐的军属炮兵团和师属炮兵营(等同于二战日军火炮水平)。

根据四野总部发出关于炮兵建设的第5号《炮兵命令》,将军、师属炮兵分别按甲乙两种统一编制,其中9个军属炮兵团为甲等炮兵团(27门重炮),3个军属炮兵团为乙等(18门重炮);在师属方面48个步兵师中,有21个师属炮兵营为甲等编制(12门重炮),27个营为乙等编制(9个炮兵营)。

所以,保守估计齐装满员的四野火炮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044门(山、野、榴弹炮),这里面还不包括数量庞大的团和营直属的步兵炮和迫击炮。

四野的炮兵部队(剧照)

其他特种兵方面则是

“坦克师下辖1个坦克团、1个装甲车团;1个高射炮指挥所下辖3个高射炮团,和1个工兵指挥所下辖2个工兵团。”

所有特种兵总兵力超过了51000人,算上之前的4个兵团以及直属队和总部,总兵力在88万人左右。

攻击天津的四野特种兵(剧照)

除此之外还有在东北进行整编的50军(原国军60军起义部队)也在准备入关作战,算上这个四野南下之前的部队总数就超过了90万人。

对面国军,空有200万部队

那么在渡江战役前国军的部队还有多少呢?

三大战役后,为了应对我军即将展开的南下作战,老蒋命令征兵司令部,疯狂补充壮丁。

1949年3月,此时的国军总兵力已经恢复到了240万的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部队中涵盖了国防部直属的职能部门、 军校学生、党政、宪兵部队等一些二线军队,以及还有海、空军部队(没有多少飞机和军舰的空盒子)。

所以真正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不足150万人,如果算上匹配四野的野战机动部队那就更少了。

渡江战役前在南京的国军残军

在这150万一线作战部队中,主要分为这几部分

在江北部分,总兵力为50万人。

其中阎老西在太原猫着的10万人,胡宗南在关中以及川陕交界准备阻挡彭总的17万军队,以及西北二马还有陶峙岳将近21万军队,这里面,战斗力最强的也就胡宗南的中央军,合计13个军33个师,以及少量直属的炮兵部队。

西北其余势力虽然为21万人,但以骑兵为主,战力比我军的二级军区部队还不如。

在大西北被彭总暴打的二马部队(剧照)

除了江北部分,在江南的100万机动部队,才是老蒋最后的精锐。

在这100万人里面,在西南地区有刘文辉、邓锡侯等川系军阀部队以及中央军系孙元良、郭汝瑰等人组成的部队合计20万人。

除了这20万人之外,剩下的70多万,全被老蒋投入到了千里长江防线中。其中:

江西湖口以西至武汉归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指挥,总兵力40个师,约25万人(张淦和宋希濂兵团);湖口以东至上海归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指挥,总兵力75个师,约45万人,这部分部队皆为老蒋嫡系中央军部队。

在宁沪杭战役中被俘虏的国军(剧照)

那么老蒋这150万部队,到底扛不扛得住四野90万大军的冲击呢?

答案其实很明显,这些部队显然不是四野的对手。

其一,就是在战斗素质上。

四野是我军战斗素质最高的野战军,这得益于于他们的科学的练兵和大兵团作战的娴熟。三三制、连营规模的短促突击都不是国军能学的。举一个例子,四野战斗力二流的145师在青树坪因为轻敌冒进,可愣是突破包围圈,接应的部队。

青树坪的我军部队(剧照)

另一场战斗,丁盛的135师,以身入局中心开花,被白崇禧的2个王牌军(第7和48军)包围,却依然临危不惧,打乱国军部署,配合主力取得衡宝战役的胜利。

而反观另一边的国军残军,早就失去了3年前的所有精锐部队,五大主力被全歼,13个美械主力也就仅仅剩下一个54军,高级将领们或隐退或被我军俘虏,能战之将也就仅仅白崇禧、宋希濂和汤恩伯少数几个,拿什么挡住我军。

中心开花的丁盛部队(剧照)

其二,就是在装备上。

虽然1947年初期以后老蒋和美军关系遇冷,但依然能获得美援,可到了1949年随着装备的丢失,老蒋哪怕凑齐了150万主力,但装备实在是没法看。以前我军和国军打仗,巴不得打扫战场,因为能缴获很多装备,可1949年以后和国军作战却是打完之后一脸愁容,因为缴获的还没消耗的大,迫击炮缴获不少,可是重炮却没有。

1949年的四野光重炮就1000门以上,可国军哪怕凑齐500门都很困难,很多作战的步兵师连一门山炮都没有。

这样的顺风仗,加之101的谨慎的指挥,老蒋的翻盘的可能性连1%都没有……

在上海外围国军仅剩的少数重炮之一

当然,即便是四野对国军有决定性的优势,我军也肯定不能让四野去但单独面对,肯定要带上其他三个野战军,来个正义四打一。

这倒不是我军怕,而是战争并非儿戏,减少伤亡,快速结束战争才是正事。

0 阅读: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