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虽是大贪官,却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善事,今天我们都是受益者

慕卿容 2025-02-18 16:33:03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和珅就是那样一副形象呢。他往往被刻画成肥头大耳的模样,那眼神看起来透着一股奸诈劲儿。而且,他在朝堂之上,总是擅长左右逢迎,靠着这种手段周旋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呢,就是他还是个大贪官的角色,这几乎成了大家对他的一种固有认知啦。

不过在历史上,其形象跟影视剧中所呈现出来的或许会存在一些差别呢。并且,他还曾经完成了一件有着重大意义、能够造福千秋万代的好事哦。

人们不禁会问,像这样一个被视作十恶不赦的大贪官,他又能做出怎样所谓的“好事”来呢?要知道,他犯下的种种贪腐罪行,已经严重违背了公职人员应有的操守和道德底线,在大家的印象里,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极其恶劣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还真的很难想象他能做出什么值得被称作“好事”的事情。

风月宝鉴

在历史记载当中,真实的和珅,他的形象和咱们在影视剧中所看到的那可有着天壤之别呢。影视剧中的和珅形象或许早已深入人心,但真实的他,反倒更像是一个有着“附庸风雅”特点的书生模样哦。

要知道,当下有不少影视剧对和珅的形象进行了改动呢,经过这样的修改之后,其形象是越来越契合史实啦。

不管其外在呈现出怎样的形象,都无法改变他被权欲蒙蔽了心智,进而去欺压、盘剥百姓这样确凿的事实。

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形象完全是负面的,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居然和那部闻名遐迩的《红楼梦》产生了关联。也正是因为这种关联,使得这部有着千古魅力的经典之作,能够有机会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所传颂研读呢。

要知道,这和我们以往所形成的认知可是极为不相符的。

《红楼梦》那可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瑰宝。这部作品里的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是对为官贪婪这种行径极为憎恶的。大家想想,这样一部有着鲜明立场的文学巨著,又怎么可能和那个一心只想着贪恋权势的和珅产生什么关联呢?这两者之间,从本质上来说,压根就不应该有什么牵扯。

要知道,这两人在各方面情况差异很大,所以根本就不会有交集产生。就拿读书喜好来说吧,《红楼梦》那可是极为风雅的文学作品,满是细腻的情感、精妙的诗词以及对生活深刻的感悟等等,处处透着高雅的韵味。而和珅呢,他就是个庸碌之辈,整天忙着那些追名逐利、阿谀奉承之类的事儿,心思压根就没放在欣赏这类风雅的文学作品上,所以《红楼梦》压根就不是和珅这种人会喜欢去读的。

你瞧,历史往往就是这般奇妙,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一股命运的力量在推动着一切。在这股力量的作用之下呢,原本看似毫无关联的两者,居然就这么出现了交集,真的是让人不禁感叹命运和历史交织出来的奇妙景象。

那么,一开始呢,咱们先从《红楼梦》是怎样成书的这个角度来展开了解吧。

不少人都晓得曹雪芹是汉族人,也清楚他是在极为穷困潦倒的状况下完成了著作的撰写。然而,对于曹雪芹生前究竟历经了哪些事情,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

有这样一个职位,它主要负责管理江南地区所产出的各类纺织用品哦。这些纺织用品可不是供给普通百姓或者一般人家使用的呢,它们是专门为皇室提供的,是要满足皇室在这方面的需求的哟。

要知道,在乾隆那个时期,国家的国力十分充沛雄厚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方面自然就存在着不少可图的利益,这里面的“油水”到底有多少,那真的是可想而知的啦。

大家知道吗?曹雪芹打小,那可是生活在极为优渥的环境当中呢,就如同在蜜糖罐里一般,吃的喝的都不用发愁,每天尽情地享受着各种欢乐。而实际上呢,他就是名著里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型哦。

要知道,在古代,陪伴在皇帝身边就如同陪伴着凶猛的老虎一般啊。当你能把皇帝哄得开开心心的时候呢,那荣华富贵可就都能尽情享用啦,各种好处简直享之不尽。然而,一旦触怒了皇帝,让他龙颜大怒,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啦,就如同整个巢穴被倾覆,所有的卵都会被打碎一样,会落得个凄惨无比的下场。

曹家遭遇了重大变故,被罢官免职不说,家里的财产也全都被抄没了个干净。在这样的境况下,一家人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回到京城。可回到京城之后呢,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困苦,一切都只能是勉强将就着,生活得十分潦草啊。

有句俗话讲得好,叫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家刚回到北京的时候,其实还是留存了一些家底的呢。

在那个时候,曹雪芹凭借着家里留存下来的一些家底,还能够勉强维持日常生活呢。虽说日子过得不算宽裕,但好歹靠着这些家底,在经济方面还能有个基本的支撑,让他不至于一下子陷入生活无以为继的困境当中,就是这么一种靠着家底艰难维持的状况。

要知道,只是一味地坐吃山空那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好前景的。曹雪芹他们家呢,之前一直过着那种比较享受的日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状态。可这么一直光消耗不积累,家底儿再厚实那也经不住,没多久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到最后,曹雪芹自己的日子也就变得穷困潦倒起来啦。

好在当时有一群朋友对他伸出了援手,给予他接济。正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得以能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写作当中去,一心想要把早年初步创作的那部“风月宝鉴”进一步拓展内容,最终扩写成一部完整的书籍。

曹雪芹的家族中道衰落,这种家道中落带来的落败之感,反倒成为了一股推动他前进的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决心要证明自己的才华,于是便开始苦心孤诣地对作品进行反复修改。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批阅修改的工作,持续了数十年之久。可也正因如此,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诸多病症纷纷缠上了他,最后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不幸离世了。而他所留下的,仅仅是一本并不完整的《石头记》啊。

就算是并不完整的《石头记》,在那个时候,依旧受到了众多文人的热烈追捧。这些文人对它喜爱有加,纷纷在私下里进行抄写阅读,还不断地相互传播呢,可见其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之高。

不过,有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其中夹杂着“厌恶科举”的内容,还存在着诸多“不符合清朝时代背景”的情况。那么,这样的一部作品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得以传播下来的呢?这着实令人感到好奇。

附庸风雅

在早期的时候,有一部作品叫《石头记》,它呢,只是在民间流传着。这部书有个特点,里面的内容常常是那种草蛇灰线般的写法,啥叫草蛇灰线呢?就是很多情节、线索啥的都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地贯穿在其中,不是那种特别直白、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所以对于寻常的老百姓来说,要读懂它可太难了。就因为这个原因,它能够流传开的范围也就非常小啦,没多少人能真正去了解它呢。

在这一年的时候,和珅还仅仅只是宫学里面的一个小学生呢。他在这个阶段,就如同众多初入宫学求学的孩子一般,正处在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起步时期。

他出身在官宦之家,按说这样的家庭背景应该能让他的生活顺遂无忧才是。然而,命运却对他格外残酷。在他还年幼的时候,母亲就早早离世了,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更不幸的是,没过多久,父亲也撒手人寰了。就这样,年纪尚小的他,接连失去了双亲的庇护。也正因如此,他在生活中常常遭受他人的欺负,那些人似乎觉得他没了依靠,便可以随意对待他。

值得庆幸的是,和珅容貌颇为清秀,而且他为人特别机敏灵活。也正因如此,他得到了许多老一辈大臣的由衷喜爱。

在他长大成人之后,便去参加了清朝时期的科举考试。这科举考试在当时那可是众多学子求取功名的重要途径呢。可他这一回考下来,成绩却不怎么理想哦。等到揭榜的那一天,大家都纷纷去看结果,结果呢,他压根儿就没考上,直接就名落孙山啦,那心里头的失落感想必也是挺强烈的哟。

要知道,那可是八旗子弟。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能够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本身就已经相当值得称赞了,真的可以说是勇气可嘉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满清时期,汉族在文化学习等方面向来是非常厉害的,堪称是一群“卷王”,大家都在拼命努力、刻苦钻研学问,竞争那叫一个激烈。相较而言,满清子弟在这方面往往就没那么突出了,所以能有八旗子弟敢于和汉族的这些“卷王”在科举考场上一较高下,确实是挺不容易的,也着实让人钦佩呢。

最终呢,就靠着自身那还算说得过去的才学,再加上他父亲曾经担任过高官这一条件,他得以继承了一个没什么要紧事儿的闲散官职,也就靠着这个,勉强维持着日子过下去。

就这样,时间一晃过去了三四年。在这期间,他始终保持着勤勉好学的态度,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也正是凭借这份坚持与努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进而获选成为了皇帝身边的贴身侍从。

在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料想到,眼前这位看上去身材显得颇为瘦弱的青年,居然在不久之后就要达到权倾朝野的地步啦。

和珅起初只是乾隆身边的一个小小的贴身侍卫,在乾隆身边待了几年的时间里,他的仕途可谓是一路攀升。先是很快晋升为御前侍卫,之后又进一步擢升,担任了副都统这一职位。

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他就又接到了新的任命,这次是被派到了户部任职呢,如此一来,便正式成为了朝中的大臣啦。

要是觉得和珅之前的升官速度已经相当快了,那接下来他可要做出一番惊人之举,彻底打破所有人对此的认知啦。

在这一年当中啊,先是在一月份的时候,此人被任命到了户部任职呢。接着到了三月份,又获得了新的任命,担任起军机大臣这一重要职务啦。没想到,才过了一个月,也就是四月份的时候,他还兼职起了内务总管的工作哦。然后时间来到八月份,更是身负重任,开始统领镶黄旗啦。就这样一路晋升,等到十月份的时候,已然成为了一品大员呢。这发展速度可真够快的,到了年末的时候,都能够直接骑着马进入紫禁城啦,真可谓是仕途顺遂,平步青云呐。

且不说把整个清朝的历史都仔细看一遍,哪怕只是回顾中华上下两千年的官场历程,像这样的晋升速度那都是极为罕见的,就仿佛是坐着火箭一般蹭蹭往上升呢。

倘若要探究其中的缘由,那么除了办事机灵、擅长揣摩帝王的心思等等这些因素之外,还有极为关键的一点,那便是懂得附庸风雅。

和珅这个人啊,他的才学方面确实不怎么出色呢。不过呢,好歹他也曾经读过一些诗词歌赋之类的作品,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儿这方面的积累的。而且啊,他是满族人,所以对于满族的文化呢,也能知道一些,虽说谈不上精通,但总归还是了解一二的。

乾隆皇帝就是这样一位特别热衷于“附庸风雅”的帝王。他还自称十全老人呢,一生当中写诗的数量那可真是多得惊人,足足上万首。而且,在名家字画的收藏方面,他所拥有的数量也是数不胜数的,真可谓是在这方面投入颇多呢。

和珅为了获得帝王的宠信,常常会陪着乾隆一同作画、吟诗。他深知这是能讨得乾隆欢心的途径,于是便时常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乾隆身边相伴,进而获取到乾隆对他的信任与宠爱。

已经把能够搜刮到的诗词古籍全都呈献上去了,可他一心想要讨好皇帝呢,那在这之后,他又会想出怎样的法子去继续讨好呢?

险些失传

和珅在官场之中,其官职居然呈现出一种极为快速的爬升态势。这一情况可就引起了诸多人士的强烈不满,毕竟在官场里,如此迅速的晋升难免会让人觉得不太寻常嘛。很快呢,就有朝中不少大臣站了出来,对和珅进行弹劾。这一弹劾可不得了,和珅因此受到了不小的惩处,官职接连被降了好几级呢,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甚至都险些把自己的性命给丢掉了,真可谓是经历了一场官场的大危机。

他一心想着要重新获得皇帝的喜爱,思来想去后,便主动把审查官员这件事儿给承担起来了呢。在他看来,通过做这件事,或许就能再次赢得皇帝的垂青啦。

真没想到啊,在这次查案的过程当中,居然还真的查出了关于这些大臣的一些情况呢。

然而,就在他将那罪臣藏匿银子的地方打开的时候,眼前出现的一幕让他大为震惊。只见那堆积起来的银子,仿若一座小山一般。他怎么也没想到啊,朝廷之中的这些大臣,竟然会如此的贪婪,这实在是超乎了他的想象。

他心里觉得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大家同样都是身为臣子的,可为什么别人就可以那样肆无忌惮地贪婪呢?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就这样,他采取了对上隐瞒、对下欺骗的手段,把那些所谓的“脏银”中的大部分财产,都设法弄到了自己的府邸之中。

在随后的那十几年时间里,他老是干一件事儿,就是不停地去上书进行弹劾。可他这么做,背后其实藏着不良的心思呢,每次借着这个上书弹劾的由头,他就趁机去收敛钱财,而且每次这么干都能得逞,屡试屡成,真可谓是把这手段用得“炉火纯青”了。

随着时间一点点推移,他所拥有的权力呈现出不断增大的态势,与此同时,其财富的积累也日益增多。

他担任着主审官这一职务,对于之前那些官员最终的结局了解得十分清楚。正因为如此,他心里不禁产生了担忧,老是在寻思着自己会不会也和那些官员一样,落得个相同的下场,走上他们曾经走过的那条路呢。

因为这样的缘故,他便着手以一种更加疯狂的态势去讨好乾隆皇帝了。

在他差不多四十岁的时候,出现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本书呢,它和四库全书的编撰工作是有所关联的。然而,在这本书里竟然出现了一些不太恰当的字眼,就是这么个情况。

在那个时候,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肃清活动呢。在这场活动的影响下,出现了大量书籍被焚烧的情况。而和珅呢,也因为这件事受到了牵连,最终被降职处理,还被问责了呢。

和珅一心想要撇清关系,便把那些本不应该出现的书籍向上进行了禀报。

在那个时候,《红楼梦》一直是在文人之间私下里被抄写,然后相互传阅着。然而,它也没能逃脱被针对的命运。按照常规的处理流程来讲的话,这部作品是应当会被付之一炬,彻底烧毁的呢。

然而,当和珅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他同样被书中那些精妙绝伦的故事给深深折服了。书里的故事仿佛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和珅一翻开书,就沉浸其中,被那巧妙构思、精彩绝伦的情节所吸引,不禁对其赞叹不已呢。

就这样,他把这本书从“毁尽”的那一类当中给踢了出去。

红楼梦在经历了大规模的修改之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居然获得了能够进行印刷传播的权利。

就这样,经历了好几次的修改完善之后,它被印刷制作成了册子。如此一来,《红楼梦》的影响力得以快速地扩大开来,也正是凭借这样的方式,这本书才能够一直流传至今。

高鹗在对相关书籍进行修订等工作方面是有功劳的。凭借着自身的才学等,他后来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以高中,进而受到朝廷的赏识与重用,最终成为了在朝中担任要职的大臣。

尽管在历史记载当中,并没有十分明确地指出是和珅推动了《红楼梦》的传播这件事。

在当时的那种情形之下,要知道高鹗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举人而已。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当中,是有着诸多限制和规矩的,等级制度森严,各方面的管控也比较严格。所以呢,就高鹗这样的身份地位,他是绝对不敢随随便便地去对这类民间藏书进行修改的,更别说还大量地印制它们了,毕竟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事情呢。

在当时的那个情境之下,和珅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也就是说,相关的那些事情里,他或多或少都有参与进去呢,在整个过程中有着他的身影存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如今,《红楼梦》里的那些故事,已然变成了一个个谜团,引得无数人对其进行推测,不断地去揣摩呢。

那段历史如今已然变成了一团迷雾,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了,于是它便成了后世的人们在茶余饭后闲聊时常常会提及的话题,大家对此或猜测、或感慨,总之那一段已然模糊不清的历史就这么在人们的闲谈中不断地被说起呢。

不管这功劳该算到谁的头上,只要能让《红楼梦》这部书得以流传开来,那可都是一件大好事呢。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