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把“寡人”改成“朕”,将“朕”字拆开看,你就懂了!

慕卿容 2025-02-21 11:12:42

在战国时期的末期,秦国可是经历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变革,那就是商鞅变法啦。这商鞅变法可不得了,它让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秦国的国力在变法之后迅速地强盛起来,强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就是其他的六个诸侯国,全都没办法跟它相抗衡啦,秦国一下子就站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在当时的局势里有着绝对的优势呢。

嬴政在登上秦国国君之位以后,便着手开始肃清国内的政治局面。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除掉了吕不韦,要知道,吕不韦可是有着“仲父”之称。就这样,嬴政成功地将原本就应当属于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大权重新掌握在了手中。

在那之后,他着重任用了王翦等一批优秀的武将呢。在这些武将的助力之下,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他带领着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接连对其余六国发起攻势,并且没有丝毫的停顿与懈怠,就这样一鼓作气地把这六个国家全部都给吞并掉了。如此一来,便成功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也就是秦朝啦。

在嬴政成功统一六国之后,他可是颁布了不少全新的政策呢。那时候,天下刚刚归于一统,嬴政作为君主,为了更好地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家,便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这些政策涉及到诸多方面,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哦。

秦始皇为了能够和普通的平民百姓以及后世的皇帝有所区别开来,便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的称呼,叫做“始皇帝”。而且,他还把平常人们常用的第一人称“我”之类的表述给改了,改成了“朕”这个字。打这以后呢,“朕”就成了皇帝的专属用词啦,其他人可就不能再随便使用这个字喽,只能是皇帝能用呢。

大家可能会好奇,这个“朕”字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之处呢?为什么秦始皇会选中“朕”字,把它作为自己独一无二的专用称谓呢?

天下独尊始皇帝

在旁人看来,要统一六国,从而终结那已经持续了五百多年的混乱局面,这简直就像是天方夜谭一般,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儿呢。然而呢,在秦国的国君嬴政的眼中,完成这样一件大事,实际上可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哦。

他只需把相关事宜交付给王翦,并对王翦吩咐道:“王翦,你去把那六国统统给我灭掉。”而王翦呢,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果真能够率领大军出征,最终成功地将六国一一攻克,使其全部纳入囊中。

在这六国当中,其中有五个国家那可都是被王翦给消灭掉的呢。而另外还有一个韩国,它是直接就投降了,压根儿就没让对方耗费一兵一卒的力量,就这么归入了秦国的统治之下啦。

在六国实现统一之后,嬴政那可真是满心的骄傲呢。毕竟,能够将六个各自为政、纷争不断的诸侯国全部统一起来,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如此壮举确实是非常有资格让他感到无比骄傲的啦。

嬴政心里觉得,自己所创下的那些丰功伟绩啊,那可都能和三皇五帝去比一比啦,而且呢,他还觉得自己做得比三皇五帝还要厉害呢。就因为这样,嬴政便给自己取了一个特别能显示尊贵身份的称号。

他从“三皇五帝”的说法里选取了“皇”和“帝”这两个称谓,然后把它们合起来用在自己身上,就此自称为“皇帝”啦。要知道,在他之前可从来没有人用过这样的称呼哦,而在他之后呢,自然就有其他人也会用“皇帝”这个称号了。正因为他是头一个称皇帝的人,是开先河的,所以他又被叫做“始皇帝”呢。到了后来,人们就习惯称呼他为秦始皇啦。

秦始皇年幼之时,曾跟随母亲在外面过着逃亡的生活。在那段日子里,他亲身经历了诸多事情,也因此对赵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风俗人情、日常的生活种种方面,都有着颇为深入的了解呢。

在过去,各国之间经历了长时间的相互割据状态。这种割据局面持续许久,使得各国在文化方面逐渐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就拿日常交流来说吧,不同国家的人碰到一起,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彼此说话的时候,一方表达的意思另一方根本弄不明白,听也听不懂对方在讲啥;而且呢,自己想要表达些什么,却又不知道该怎么用对方能懂的话来说出来,沟通起来真的是困难重重。

秦始皇在和众多百官一同商议探讨过后,得出了这样的看法:想要去改变各个诸侯国原本存在的不同语言以及各式各样的口音,这实施起来难度着实是太大了。所以呢,得去寻觅一个相对而言更为简便易行的办法,好让天下的人们能够顺畅地进行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才行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秦始皇推行实施了“书同文”这一举措呢。为啥要这么做呢?就是因为人们之间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两个人面对面说话,常常都没办法把意思表达清楚、让对方明白。那怎么办呢?秦始皇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既然口头交流不顺畅,那就通过书写来传达信息吧。只要大家都统一使用同一种文字来书写,那么不管是哪里的人,彼此之间在交流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这些相同的文字去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内容啦,如此一来,双方交流的问题不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了嘛。

各位知道吗?在古代,李斯等人可是做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儿呢。他们仔细研究并总结了当时各国所流行的各种各样的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字哦,而这种文字,就是咱们现在所熟知的“小篆”啦。这还没完呢,后来秦始皇又下达了命令,让人在已经创造出来的小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发明了另外一种字体,那就是隶书。

在文字实现了统一之后,各个地区的老百姓彼此之间的交流变得越发频繁起来了。可这么一来呢,又引出了一个新的状况。要知道,在这之前,各个诸侯国之间所遵循的礼仪道德规范那可都是不一样的。现如今呢,大家都汇聚到一块儿了,如此一来,因为这些礼仪道德方面存在的差异,产生误会也就成了在所难免的事儿啦。

话说秦始皇在诸多举措之后,又开始琢磨起一件重要的事儿来,那就是“行同伦”。这“行同伦”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就是要让所有人的行为都能遵循同一种道德伦理规范。秦始皇琢磨着,要是大家都能这样做的话,彼此之间就不会产生什么误会啦,整个社会也能更加有序和谐呢。

在以前啊,齐国所在的那片地域,有着很鲜明的特点呢。那里特别注重男女之间的分别,大家在相处的时候啊,都是以礼相待的,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也正因如此,这片地方还被大家赞誉为“礼仪之邦”呢。后来呢,秦始皇到泰山去举行祭天的仪式。在这个过程中啊,他在泰山的山脚下立下了一块石碑。这石碑可不是随便立的,上面刻着的内容是对当地风气的赞扬呢,说当地风气特别好。而且,秦始皇还通过这块石碑发出号召,希望其他各个郡县的人啊,都能以这里为榜样,来学习这里良好的风气哟。

之前发生了吕不韦与赵太后相关的那些事,这让秦始皇心里对类似这样行事的人极其反感,打心底里看不惯他们。

在他抵达吴越地区之后,发现当地存在着一种情况,就是对于男女之间应有的大防把控得并不严格。他目睹这样的习俗后,心里满是不满的情绪,在他看来,这种情形是严重违背了人伦常理的。

话说秦始皇那时候啊,在会稽山下特意立了一块石碑呢。为啥要这么做?就是因为当地存在着一种风俗,秦始皇对这种风俗那可是相当不满,于是就在石碑上对其大加斥责。不仅如此哦,他还在当地制定并留下了一条律法,规定要是杀死这类存在于当地那种被他所厌弃风俗相关的人,是不算犯罪的呢。秦始皇这么做,主要就是希望能够借此来对吴越之地的道德规范加以改善,让当地的风气能有所转变。

另外,秦始皇还出台了诸多与“统一”相关的规定呢。就拿“统一车辆的宽度和道路的宽度”来说吧,以前各地车辆宽窄不一,道路宽窄也不同,这就导致交通不便,秦始皇规定统一之后,车辆行驶在道路上就顺畅多了。还有“统一钱币的形制”这一项,在这之前,钱币的样式五花八门,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大小和重量,在交易的时候特别麻烦,统一了钱币形制后,商贸往来就方便许多啦。再有就是“统一度量衡”,以前不同地方的长度、容量、重量等度量标准都不一样,人们在买卖东西、搞工程建设等方面常常因为度量标准不统一而产生诸多混乱和纠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这些问题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呢。

在当时,秦始皇推行诸多政策,为了确保这些政策能够顺利实行,秦始皇可谓是殚精竭虑,每日都处在极为劳累的状态之中。而李斯等人呢,一心想着要让嬴政能够心情愉悦一些,于是绞尽脑汁,最后给秦始皇琢磨出了一套所谓的“专属名词”。

在这一天,李斯和其他一些人共同写了一封信,然后呈给秦始皇看。当时李斯的心里满是诚惶诚恐的感觉,特别担心秦始皇看了之后会不满意呢。大家可能就好奇了,那他们呈上的这封信里,到底都写了些什么样的内容?

当时,他们特意为秦始皇挑选了好些词语,并将其确定为唯有皇帝能够使用的专属词汇。比如说,把“命”规定为“制”,“令”则定为“诏”;还规定皇帝可以称作“泰皇”,并且皇帝自我称呼要用“朕”等等。

秦始皇觉得那些呈上来的称号都还挺不错的,所以就全部都点头同意了呢,而且还对李斯等人给予了赏赐哦。不过呢,在这些称号里头,有一个“泰皇”,秦始皇心里却觉得不太满意啦。

很明显,有这么一个词,它是借用了泰山的那个“泰”字来组成的。不过呢,秦始皇可不觉得这个称呼能入耳,觉得不好听呐。所以呢,秦始皇就没有选用这个称呼,依旧还是沿用了“皇帝”这个称谓呢。

“朕”字是何意?

在皇帝所专用的这一系列名词里头,还有一个字是相当出名的哦,这个字就是皇帝们时常会挂在嘴边说的“朕”字呢。

大家在看一些历史电视剧的时候应该会注意到,里面的皇帝们常常都会自称为“朕”。其实啊,这个“朕”字可并不是李斯等人特意为了讨好秦始皇才创造出来的哦。那么问题就来了,在它还没有变成皇帝专属用来称呼自己的字之前,它原本所表示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大家知道吗?在秦始皇把“朕”用作代表“我”之前,“朕”其实就已经有“我”这个意思啦。而且呢,在那之前,“朕”可不是秦始皇专属的哦,任何人都可以用呢,它就是一个能够表达尊敬意味的第一人称代词。

屈原所写的《离骚》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朕皇考曰伯庸”,它所表达的含义其实就是“我爹叫伯庸”。

所以呢,“朕”这个字,在以前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哦。它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字”而已啦,只是平常老百姓不怎么常用到它罢了呢。

要知道,“朕”可不单单只是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的这么一种用法哦。它其实还有其他的一些用法呢,就比如说,还能够用来去形容物体之间存在的那些缝隙呢。

在古代,有这么一种情况哦。就好比那古代战士所穿的铠甲,大家知道吧,铠甲是由很多块金属片拼接起来的。在这些金属片相互拼接的地方呢,就会存在一些缝隙哦。而这种两块金属片之间的缝隙,在当时是可以被称作“朕”的呢。还有哦,像古代那种用榫卯结构制作的桌子和椅子,榫卯结构就是通过巧妙的凹凸连接方式把各个部件组合在一起啦。但是呢,就算是这么精巧的连接方式,在桌子、椅子各个部件的连接处呢,也还是很难避免会出现一些缝隙哦。而这些连接处出现的缝隙,同样也是可以被叫做“朕”的哟。

大家看啊,这个“朕”字呢,它居然有着诸多的用法。可让人疑惑的是,李斯他们那时候怎么就单单看中这个字了?说实在的,乍一看,还真瞧不出这“朕”字到底有啥特别的地方呢。

“朕”字的来历

大家知道吗,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个国家都是有王的哦。那这时候这些王都是怎么称呼自己的呢?难道他们也和普通的老百姓一样来称呼自己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他们身份尊贵,有着特殊的地位,肯定不会和百姓用同样的自称啦。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地位极高,不过还有一些人呢,他们的地位虽说比不上秦始皇那么高,但也得和普通平民有所区分开来哦。这里面就涉及到他们对自己的称呼啦,这些称呼我们其实都挺熟悉的呢,像“寡人”,还有“孤”之类的,就是他们常用来自称的呢。

在过去那个时候,对于想要继承国君之位的人来说,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得等到自己的父亲离世才行呢。也就是说,当时若有国君的子嗣想要登上王位,前提就是其父亲已经去世,这是必须要满足的一个状况。

依照礼法规定,要是家里的老父亲依然健在,不管他年纪有多么大,身体多么老迈,都应当继续担当国君这一职责呢。只有等到这位老国君离世之后,新的国君才能够正式登上国君之位。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主要就是为了保障国家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哦。

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礼制,它一直延续到唐朝时期都还存在着呢。在那个时候啊,发生了一件大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一场政变哦。为啥要发动这场政变?原来是当时有个韦皇后,她野心勃勃的,竟然妄图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呢,这可不得了。于是呢,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采取了行动,通过这场政变把韦皇后给除掉啦,而且,还成功占领了长安的皇宫呢。

要知道,在那次政变当中啊,李隆基所立下的功劳那可是最大的呢。按常理来说,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似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在皇宫里称帝啦。然而呢,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李隆基依然没办法直接就在皇宫里称帝哦。这是为啥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还有一个老爹在。

李隆基的父亲乃是唐睿宗李旦。想当年,李旦可没少受武则天的气呢,皇位都被武则天给废掉了。到了如今这个时候,李隆基虽说掌握了一定的权势,可按照规矩,他还不能自己就当上皇帝哦,理应把他的父亲李旦请回来,让李旦来当这个皇帝才是符合常理的。

在过去,那些国君们遵循着这样的规矩呢,那就是非得等到父亲离世了,才会让儿子来继承国君的位子哦。你想啊,按照这样的传承方式,凡是能够当上国君的人,可不就意味着他的父亲已经不在人世啦,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不就成了没有父亲在身边的人啦,所以,就会自称“寡人”呢。而皇帝后来也沿用了这个自称,这“寡人”的称呼就是这么一点点流传下来并被皇帝所用的啦。

另外,这里的“孤”也是一样的情况。要知道,“孤”所指代的含义其实就是孤儿呢,它和表示失去父亲的“寡人”在意思上是比较相近的哦。

要知道,这里所说的“寡人”以及“孤”,其实很明显是带有一种自谦意味在其中的呢,它们都属于一种比较谦逊的表述方式哦。

秦始皇压根就没打算自谦。在他自己看来,那功劳可是远超三皇的,所建立的功绩也比五帝还要突出呢,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会觉得有必要去跟别人表现出谦逊的态度呢?

话说秦始皇在正式即位之后呢,他最先着手去处理的那个人,竟然就是他名义上的“父亲”呢。

大家知道吗?秦始皇除了他真正的生父嬴异人以外,其实还有另外两个在他人生中有着特殊“父亲”之称的人呢。其中一位被称作“仲父”,他就是吕不韦;还有一位则被叫做“假父”,这人便是嫪毐啦。

秦始皇在位期间,有这么两个人,他们的遭遇可以说是秦始皇时期的两大丑闻事件了。其中一人呢,最后是被秦始皇给逼得没办法,只能选择服毒来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另外一个人呢,下场更是凄惨,秦始皇直接下令对他施以五马分尸这样残酷的刑罚。总之啊,这两个人最终都落得个没有好下场的结局。

大家想想啊,要是还让秦始皇接着用“寡人”和“孤”来称呼自己,那秦始皇心里啊,肯定是各种不自在,浑身都不得劲儿呢。所以说,就算当时李斯没有帮秦始皇找到这个“朕”字,秦始皇他自己那也得琢磨着换一个别的称呼,不然老那么别扭着可不行呐。

“朕”这个字,乍一看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呢,要是去看甲骨文里的“朕”,那可就大不一样啦,它可有着不一般的情况呢。

唐太宗曾有句广为人知的名言,那便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名言主要是用来形容君王和臣民之间的关系的哦。不过呢,把君王比作船,而把臣民比作水这样的一种比喻方式,其实并不是由唐太宗李世民最先提出来的哟。

您知道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这本书里,就已经出现过相关的比喻啦。后来的李世民呢,其实也就是借鉴了这个做法哦。再来说说“灷”这个字,它和火的关联可明显啦。您瞧它的模样,就像是“火”字的下面还带着几根“树杈”似的呢。正因为这样独特的字形,所以“灷”所表达的意思呢,就是火种啦。

“朕”这个字,它的使用时间跨度是相当长的,从秦朝开始,就一直被沿用着,一直到整个封建时代彻底宣告结束,期间都能看到它作为一种特定称谓存在呢。

随着时光不断地推移,“朕”这个字最初所蕴含的意思渐渐变得难以明晰了。不过呢,历经岁月变迁,“朕”已然演变成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而且这个符号是专门用来指代皇权的。

要知道,“朕”这个字被沿用下来,这可算得上是秦始皇千秋功业当中的一个方面,也能说是他万世功绩的一个小小缩影呢。秦始皇当年推行了诸多政策,令人惊讶的是,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在沿用着这些政策,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也会继续使用下去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