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请三千名老人吃饭,为什么吃完后,这些老人都相继去世了?

慕卿容 2025-02-19 13:19:55

乾隆这位皇帝可是创造了康乾盛世的,他呢,特别看重自己的声誉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步入暮年之际,他心里怀揣着一个想法,那就是期望能够获得全天下人的夸赞与认可。于是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花钱去筹备一场场盛大的宴会,并且广发邀请,邀请天底下所有的老人都来参加这些宴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次千叟宴举办完毕之后,那些前来参加这场宴会的老人们,居然一个接一个地相继离开了人世。

这些老人在这场盛宴当中究竟都经历了些什么呢?这着实让人好奇,不禁想要深入去了解一番,去探寻他们在那场盛宴里所历经的种种具体情况呢。

千叟宴

想必有不少人都听说过乾隆时期举办的“千叟宴”。这“千叟宴”呢,从名字上就能大概明白它的意思啦,就是把上千名老人给邀请过来,一同为皇帝贺寿呢。通过举办这样一场盛大的宴会,也是为了充分展现出皇帝的伟大功绩。

直到如今,依然存在不少这样的情况,有许多人在自己赚了钱、变得富裕之后,就会选择回到老家去。他们回去后往往会大摆宴席,邀请家乡的老人们前来赴宴。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大家展示自己那份“回报家乡”的真挚诚意呢。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大家可能会觉得最早举办千叟宴的是乾隆皇帝呢,但实际上并不是哦,最早召开这千叟宴的是乾隆的祖父康熙皇帝。

在历史记载当中,有这么两个人呢,其中一位是皇帝,而且创下了在位时间最长的记录哦;另一位同样也是皇帝呢,他则是以活得最久而闻名于世啦。这两人,可都算是出了名的长寿之人呢。

在康熙年间,前期的时候康熙皇帝那可是相当励精图治的呢。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理国家的各项事务当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正因为如此,经过前期这般不懈努力的经营,到了康熙后期的时候,国库里面的钱财储备就变得十分充盈啦,有着很充裕的资金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满清成功入关之后,经历了顺治皇帝的一番精心治理呢。在顺治皇帝当政期间,他采取了不少举措来对国家进行治理,使得社会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经过这么一番治理之后,不少汉民渐渐适应了清朝作为统治者的这样一个情况,在生活、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都习惯了在清朝统治之下的状态。

不过呢,在民间这块儿,有不少人对明朝时期是心怀怀念之情的呢。即便历经了岁月变迁,明朝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在民间百姓当中,依然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人,他们常常会回忆起明朝时期的种种,那份怀念之情,还是挺浓厚的呢。

在康熙皇帝统治的暮年时期啊,那时候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可以说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相对安稳的景象,天下已经基本大定,没有了大规模的战乱纷争。而且啊,经过之前一系列的发展治理,国库也是相当充盈,有着充足的钱粮储备呢。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康熙皇帝为了能够进一步笼络人心,让臣民们更加感受到皇家的恩泽,于是就精心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千叟宴。这场宴会呢,把各地众多年长的老者都邀请了过来,大家齐聚一堂,可算是当时的一件盛事啦。

此次活动是在阴历的三月份举行的哦。要知道,当时北方的天气呢,虽说依旧还能感受到春风带来的那一丝寒意,不过好在气温是在逐渐升高、慢慢变暖啦。特别是到了中午时分,天气就比较暖和了呢。

要是赶上天气不错的时候,北京城那也是春风暖暖地吹拂着,这般情景,真能算得上是非常宜人的好时节呢。

话说第一次举办千叟宴的时候,那时康熙皇帝已然六十岁了呢。六十岁在古代那可是个重要的年纪,恰逢这个时候要过六十大寿,于是,就借着过寿的这么个契机,举办了这次颇具规模的千叟宴哦。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候,距离康熙皇帝离世其实还有九年的时间呢。可即便如此,就从在位时长这方面来看,康熙皇帝已然成为了历史记载当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啦。

当时,有件特别让人高兴的事儿,而且还是喜上加喜呢,这氛围本就十分喜庆欢快了。再加上举办宴席那会儿的气候也很不错,天气宜人,没什么不好的状况来捣乱。在这样的双重利好因素加持下,这次的宴席得以顺顺利利地举办完成啦,整个过程都没出现什么波折,一切都进行得妥妥当当的。

这些老人在返回自己的家乡之后,都对康熙皇帝的仁厚赞不绝口。他们纷纷表示,康熙皇帝的种种举措和对待百姓的态度,无不展现出其仁厚的品质,让他们深感敬佩,所以一回到家乡,就忍不住向乡亲们讲述康熙皇帝的仁厚之处。

康熙在第一次举办千叟宴获得成功之后,于临终之前,又再度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

这一次活动举办的时间是在春节过后,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的规模相较于以往更加盛大了。可以看到,有无数的老人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与,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不同的地方,就是为了能在这次活动中相聚呢。

在那个时候,年仅十二岁的乾隆同样参与到了此次宴会当中。

当乾隆看到天底下的老人们全都恭顺地臣服在朝堂之下,并且高声呼喊着“康熙帝王圣明、大清千秋万代”这样的话语时,他的内心受到了极为强烈的震撼。那场面,众多老人一脸虔诚地拜服着,口中喊出的赞颂之词在朝堂回响,此情此景,让乾隆不禁为之动容,深深地震撼于眼前这一幕所展现出的对康熙以及大清的尊崇之情。

乾隆心里有着这样的想法,他觉得,作为皇帝,要是能够达到自己爷爷康熙那样的成就和境界,那这一生就可以毫无遗憾了,即便到时候面临死亡,也能安然接受啦。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宴会虽说整体进展也还算顺利,可在这个过程当中呢,确实是出现了一些状况,有一些问题冒了出来。

在那个时候,有不少老人动身前往京城。可这一路上情况各异呢,其中一些老人确实顺利抵达了京城,但也有一部分老人很遗憾,甚至还没等来到京城,就已经离世了。

那么在这其中到底是发生了怎样的情况呢?

天寒地冻

这些老人,全都是由皇帝出面,从咱们国家的各个不同地方给邀请过来的呢。皇帝发出邀请,他们便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一起。

在当时的情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甚至有不少地方官员,他们一心想要展现出自己所治理的地方百姓生活安宁且长寿的景象。为此,这些官员竟然采取了一种极为不妥的做法,那就是逼迫当地的长寿老人一定要前往京城去参加宴会,仿佛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证明他们治理有方似的。

皇帝所期望的就是拥有众多的人,形成浩大的声势。在他看来,前来的老人数量越多,就越能够充分彰显出他自身的功绩。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期,清朝的国库是相当充盈、非常有钱的呢。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臣子们心里都很清楚,和整个国库的财富相比,眼前所说的这点小钱真的是微不足道啦。他们又怎么会因为这区区一点小钱,就去做那种惹得皇帝不开心的事儿,毕竟谁也不想因为这点小利益就触了皇帝的霉头,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嘛。

恰恰是花费得越多,他们能够从中获取的利益也就越多。也就是说,花费的数额不断增加,与之相应的,他们所能得到的好处也会跟着不断增多呢。

由此可见,这些老人压根就不存在被人杀害的这种可能情况。也就是说,种种迹象或者已掌握的信息等等都表明,他们并非是死于他人的谋害行为,所以可以确定这些老人是不可能是被人杀害的呢。

仔细探究一下其中的缘由,就会发现主要是因为这第二次举办的时间选得不太恰当。

康熙第二次举办相关活动的时候,那时他都已经六十九岁高龄啦。其实呢,他完全是可以等到年满七十岁的时候再去举办的。

不过在那一年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始终不太好,各种各样的疾病纷纷缠上了他,让他饱受病痛的折磨。

他心里一直有着一份担忧,害怕自己没办法活到七十岁。在他心里,这片由自己治理的大好河山是无比重要且饱含深情的。他想着,哪怕就最后再看一眼也好啊,怀着这样的念头,他便把原本计划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去完成这件对他而言意义重大的事——再看一眼这大好河山。

不但年份方面提前了一年,而且月份也出现了变动,由原来的三月变成了正月。

那时候春节才刚刚过去,整个北京城都处在天寒地冻的状态之中。要知道,北京的冬天可是相当寒冷的,对于很多从南方特意赶来的老人而言,这种寒冷程度他们根本就适应不了。南方的气候相对温和许多,和北方的严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这些老人初到北京,一下子就面临着难以适应北方这般寒冷天气的状况呢。

要知道,那些老人先是经历了长途跋涉,这路途可不近呐,足有千里之遥呢。一路上又是乘船又是坐车的,这般舟车劳顿下来,身体早就疲惫不堪了。好不容易到了京城吧,又在那儿挨了好几天的冻。这么一番折腾,结果好多老人在还没去参加宴席之前呢,就已经支撑不住病倒了。

您瞧这些老人,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都已经六十岁啦。人上了年纪,身体各方面机能都有所下降,抵抗力也变弱了。要是一旦生了病、倒下了的话,那情况可就比较棘手啦,就算是医术高超如同华佗再世一般的神医,恐怕也很难把他们从病魔手中给救回来。

就如同康熙自己之前所预料的那般,最终他没能挺过那年的冬天。

雍正帝在继承皇位之后,那可真是一心扑在朝政事务之上,每日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几乎没怎么停歇过。就这样没日没夜、不辞辛劳地操劳着,结果呢,把自己的身体给累垮啦。要知道,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负荷,身体哪能吃得消呢。所以,雍正帝很可惜地在还比较年轻的时候就离世了,压根就没能等到可以举办“千叟宴”的那个岁数呢。

乾隆皇帝在登基之后,深刻地从他父亲那里汲取了教训呢。然后呢,就开始十分积极地注重养生方面的事情啦,在生活上也特别自律哦。而且,他在很多方面都是以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作为榜样去看齐的呢。

据说还真有可能是得益于康熙皇帝的庇佑呢,乾隆皇帝那可着实是长寿啊。要知道,虽说他在位的时间比不上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可单论寿命的话,那真的是相当长啦。

乾隆皇帝在年届七十四岁这样的高龄之时,依旧有着充沛的精力,能够开启南巡之行,去游历、视察大清王朝广袤无垠且壮丽秀美的大好河山。在那个时候,尽管已经七十四岁了,但乾隆帝依然不辞辛劳,踏上南巡之路,亲身去感受、去查看属于大清的这片辽阔大地的方方面面呢。

结果刚一回京城,就得知自己的重重皇孙已经出生了。

人们常常会说“五世同堂”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可你知道吗?乾隆皇帝就做到了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乾隆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下达命令表示,自己要效仿祖父康熙曾经做过的事情,也就是举办一场千叟宴。而且啊,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可是乾隆他的第一次千叟宴呢,他满心期待着这场盛宴能够像祖父举办时那般热闹、有意义。

这一回啊,说是举办“千叟宴”呢,可您猜怎么着?实际前来赴宴的人数那可不得了,居然达到了三千多人。就当时那个场面,乾清宫里面都快坐不下这么多人啦,真的是满满当当的,可见这宴会有多热闹,来的人是真不少呢。

这一回啊,可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呢。官府接到了吩咐,要好好地照料这些老人。不管是吃的方面,还是穿的、住的,乃至出行等各方面,所有的花费全都由国库来承担啦,就是要确保老人们能得到妥善的照顾。

在此次赴宴之前,那些老人们每一个都是精神抖擞的状态,看着精气神儿都很不错呢。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等他们赴宴完回到家之后,竟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其中有一部分老人就去世了。

这次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又出问题了呢?

繁文缛节

在古时候,等级制度那可是相当严苛的呢。社会被划分成了不同的等级层次,各个等级之间有着明确且严格的界限,不同等级的人在诸多方面,比如衣食住行、社会地位、权利待遇等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被严格规定和执行的,不容轻易逾越哦。

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吧,在过去的一些家庭里有着这样的规矩哦。要是父亲还没有入座的话,子女们是绝对不可以先拿起筷子开始吃饭的呢。还有哦,在那种有妻妾的家庭环境当中,如果正妻还没有开口说话,那么做妾的人是不能随意插话打断的,这就是当时一些家庭里所遵循的传统习惯啦。

不过呢,要知道这仅仅是民间所遵循的一些规矩罢了。而在皇宫里面,那规矩可比民间可要大多了呢,各方面的要求和限制更加严格,有着一套极为繁杂且严格的规范体系。

在那个时候,满清原本在关外是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礼仪制度的。后来呢,满清进了山海关,来到了中原大地这片广袤的区域。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中原地区的生活当中,让自身与中原文化相契合,他们就不得不采取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明宋时期所遵循的儒家礼仪也一并添加到自己原本的礼仪体系之中啦。

清朝时期,满汉两大礼仪制度相互融合起来。在这种融合的状况之下,清朝的礼仪变得极为繁杂,其繁杂的程度可以说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在清朝所留存下来的史料当中啊,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大部分在京城任职的官员呢,对于进宫去吃饭这件事儿表现得极为抗拒。

皇帝平日里自己用餐的时候,其实所遵循的规矩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而大臣们呢,在自己家中吃饭时,所需要讲究的规矩同样也没有特别大的限制。

在古代的特定情形下,唯有当君臣共处之时,为了充分展现皇室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威严,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礼仪规范。就拿进门这个环节来说,臣子一进入门内,便要即刻行跪拜之礼,以表达对皇室的敬重。随后,若是君主恩赐酒水,臣子得恭敬地跪下来谢恩,那份感恩之情要通过这一跪充分体现出来。而且,当涉及到询问朝政相关事宜的时候,臣子同样需要行跪叩之礼,以显示对君主以及皇室权威的尊崇。如此种种礼仪,皆是那个时代君臣相处时用以彰显皇室威严的重要方式。

您知道吗?那时候,就算是正在动筷子吃饭这么个平常事儿,也得时刻留意着皇帝的脸色。为啥呢?因为得随时准备着回应皇帝询问的政务呢。就这么着,整个人的状态都是紧绷着的,屁股,永远只能是半悬在凳子上头,压根不敢踏踏实实地坐着。而且,吃饭的时候那讲究可多了去了。哪怕是正常进食,也绝对不能发出一丁点儿声音,更不敢大口大口地吃。为啥呢?心里就一直担心着,生怕嘴里的食物还没来得及咽下去呢,皇帝那边就开口问话了,那可咋整,所以每一口都得小心翼翼的呢。

就拿参加千叟宴的那群老人来说,他们从被选上,然后着手准备进宫去参加这场宴会的那一刻起呢,就得去参加各式各样的礼仪方面的培训啦。

就先这么折腾上半个月吧,等进入京城之后呢,会安排宫人来进行统一的培训以及细致的检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什么差错、纰漏之类的情况。

要知道,当时那场宴席,参加的人数那可真是多得不得了。皇宫虽说已经很大很大了,可即便如此,面对三千多名老人这么庞大的人数规模,也实在是容纳不下。

在当时那个时期,有着明确的规定哦,只有达到特定身份地位的人,才有进入宫殿的资格呢。具体来说,像一品大员,他们在官场中地位颇高;还有封疆大吏,负责着重要地区的管理事务;再者就是附属国的使臣,代表着附属国前来交流等等。另外,皇子皇孙作为皇室成员,自然也拥有这份进入宫殿的资格啦。除此之外的其他人,是不被允许进入宫殿的哦。

至于其他的大臣将领以及文人墨客们,他们就只能待在宫殿外的廊檐下面啦。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曾经获得过功名的人呢,他们则是被安排到了走廊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既没有获取过什么功名,身后也没有什么背景依靠的老人们,就只能被排在后面啦。他们没办法凭借自身的功绩或者家族等背景来获得更靠前的位置,只能无奈地处于靠后的排序之中。

正月初六那天,天气格外寒冷,寒风呼呼地吹着,萧瑟之感扑面而来。在进行了庄重的三跪九叩之礼后,这一番流程下来花费了不少时间,等礼成之时,先前准备好的饭菜早就已经变凉了。

在宴席上,人们都是草草地吃完那些饭菜。随后呢,又往肚子里猛灌了许多凉酒。等到要离开宫殿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患上风寒的人那可真是没多少,基本上都是少数啦。

另外,在来到此地的时候,官府给予了很好的招待,该提供的衣物都给准备好让穿上,该供应的食物也都安排妥当供其食用。

在返乡之际,那些下面的官员们便趁机大肆敛财,能多贪就多贪,能贪多少就算多少,心里想着即便在半路上因为种种贪腐之事出了状况,哪怕是因此丢掉性命,皇帝也根本不会来过问他们的这些勾当。

真的是让人意想不到啊,乾隆皇帝到了八十五岁的时候选择了退位,就在这退位之际呢,居然又举办了一次(具体所指可结合前文明确举办的相关事宜,这里未明确,暂按原文保留表意模糊性)。

在那个时候,他已经把皇位禅让给嘉庆帝了呢。也正因如此,这次相关活动的举办地点就定在了东边的宁寿宫。要知道哦,这宁寿宫相较于之前举办类似活动的地方,规模可是小了许多,面积上缩减了不少呢。

嘉庆已然登上了皇帝之位,可即便如此,他在面对自己的老爹时,那也是丝毫不敢有所冒犯,生怕惹得老爹生气呢。

在这一次的活动当中,其规模相较于上一次而言,显得更为盛大了。就拿所邀请的人员来说吧,光是来自民间的老人,数量就达到了三千人之多呢。这还不算完,再把从各地赶来的官员以及使者都算进去的话,那总人数可是足足有五千多人,规模着实不小呢。

宁寿宫那儿人特别多,里面都挤得满满当当的,好多人没办法在宫内找到立足之地,最后只能排到宫门外边去等着啦。

这一回呢,特别把参与的年龄给限定住了,明确规定是要七十岁以上的才行。所以来的这些人,个个都是头发和胡须全都白花花的了,而且牙齿也都没剩几颗完整的啦,全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呐。

在当时参加那场宴席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情况,要先朝着乾隆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完成这一系列庄重的叩拜动作之后,接着还得对着嘉庆再完整地重复一遍同样的三跪九叩之礼呢。

先是完成六跪十八叩的礼仪流程,之后呢,就由嘉庆皇帝带领着诸多老人,接着再向乾隆皇帝行跪叩之礼一次。经过这样的步骤之后,整体算下来,所行的礼节便是九跪二十七叩啦。

然而,这一切可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要知道,他们接下来还得接受来自两位皇帝的轮番敬酒呢。这敬酒环节也是整个流程中的一部分,在这之后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安排等待着他们呢,但就当下而言,这两位皇帝的轮番敬酒可是必须要经历的哦。

那些来参加宴席的老人们啊,情况可真是让人感慨。他们哪里能奢望着尽情地吃酒、畅快地吃肉,就连简简单单能吃上一顿热乎乎、能把肚子填饱的饭,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望呢。最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就只是喝了两三杯凉飕飕的酒,然后便只能这样空着肚子回去啦。

在举办宴席的时候,乾隆所看重的仅仅是宴席当中那种热闹的氛围。至于赴宴的人之后要怎么回去,在这个过程当中又会有多少人因此丢掉性命,这些事儿乾隆压根就不会放在心上去关心。

你知道吗?那所谓的“千叟宴”,表面上看它就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宴席罢了,但实际上呢,它更像是给那些参加的老人们准备的催命饭。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