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野民军到津南自卫军(二)
在1937年全面爆发以后,河北省军民纷纷奋起抗日,组织起了多支民军。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张荫梧的河北民军、张仲瀚的博野民军、以及张存实和王长江的冀中民军。
而其中的“博野民军”这支队伍,是在张荫梧所部撤退到山西境内以后,由张仲瀚和张子元等人自发创立的。他们和接受国民党命令、在一战区民训处基础上成立的张荫梧“河北民军”,从一开始就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一、博野民军和“河北民军”的区别
需要指出的是,张仲瀚组建的这支民军,由于是在博野县成立,主要由博野县当地人组成,所以按照当时的通常说法,都是被叫作“博野民军”的。而在对外行文上,当时为了沟通便利,用的还是河北民军的番号而已。
但是实际上,当时张荫梧的河北民军主力,已经全部撤退到了山西。而且主要是以当年张荫梧“四存中学”的学生为主,总人数不过数百,枪支更是只有两三百支旧枪,可以说是并无多少战斗力的。博野民军这支部队从一开始,其实就和张荫梧的河北民军没有什么关系,而且从组建开始一直到发展壮大,都是和张荫梧断了联系的。
而在实际管理上,博野民军积极靠拢党组织,是在我党领导下进行抗日的,这也和张荫梧的河北民军在政治上有着原则上的区别。在博野民军成立之初,张仲瀚就主动与中共博野县委负责人翟子瑜取得了联系,并派多名党员组建了民军政治部,接受了吕正操的人民自卫军政治部的领导。
而在军事方面,整个“博野民军”也曾经分两次,全军到平汉路西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受训,提高了军事和政治水平。当时在博野民军内部,除了三个团的兵权由团长直接控制外,各团都有中共党员任主任的政治处,而民军司令部警卫连和特务营的兵权,也都是掌握在我党手里的。
所以说,将“博野民军”和“河北民军”分开,是必须要明确的事情。而那时候不仅当地群众将之称为博野民军,凡是参加过张仲瀚组建的这支民军队伍的同志,在当时和后来也都习惯说自己是参与了“博野民军”。所以对于张仲瀚的这支民军,有必要使用其“博野民军”的习惯名称,以与张荫梧的河北民军相区别。
二、积极靠拢党组织
而从博野民军组建开始,就积极靠拢党组织,接受党的领导。民军组建时担任县政府秘书、代理县长办理县里日常公事的王文仲,就是我党党员。而在博野民军组建后不久,当时的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吕正操路过博野时,也会见了张仲瀚同志。
而张仲瀚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当了解到人民自卫军中设有政治部以后,就立刻和中共博野县委的负责人翟子瑜取得了联系,主动要求在民军中建立政治部,以加强部队的政治领导。
翟子瑜向上级反映后,由博、蠡(博野县和蠡县)中心县委经过研究,决定派出干部接管博野民军的政治工作。在1937年9月下旬到10月间,由博、蠡中心县委和蠡县县委派出了不少干部,到民军中进行政治工作。
当时派出的党员,主要有齐建秋、李之琏、张逊之、肖泽西等同志。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筹划与建立民军政治部,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最终要彻底改造这支队伍,使之成为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
三、民军的政治改造工作
而这些同志到达民军之后,开展的政治工作也比较顺利。在到达民军后不久,就按照博、蠡中心县委的指示,由齐健秋同志担任民军政治部主任,在县政府前面的左边大院(原县女子高小)成立了民军政治部,挂起了牌子并设置了岗哨。
起先的民军政治部设有4个科,宣传科长肖泽西,总务科长程化仁,组织科长汪砺锋,民运科长魏子贞(未到职)。组织健全之后,这民军的政治工作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而过了不长的时间,齐健秋同志又兼任了县政府政治指导员,同时兼管军政和民政。
而李之琏同志调到民军之后不久,则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调到了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政治部民运科工作。张逊之同志也在工作后不久,调到蠡县五支队任政治指导员(实为政治副主任)。民军的政治工作,主要是由齐健秋、肖泽西等同志负责的。
肖泽西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