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英语中的被翻译为“China”,但在俄语当中却被读作“Китай”,直接音译过来就是“契丹”,这种叫法也广泛的存在于希腊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当中。
在这些国家的眼中,契丹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契丹,而契丹做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其鼎盛时期所建立起的辽帝国曾经统辖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随着辽的灭亡,煊赫一时的契丹人却消失了,如今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也找不到“契丹族”的身影,他们去了哪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41befff949141c1b952e1cac9d6a7d6.jpg)
“契丹”在其本民族的语言中是“镔铁”的意思,人如其名,契丹民族正是凭借着他们这种铁一般坚韧品质,一点一点的在白山黑水之间磨练着自己。
相传契丹的起源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神女因为厌倦了天上的生活,便驾着青牛下凡来到西拉木伦河游玩。
恰巧在此碰见了一位骑着白马的年轻仙人,两人便一起畅游于山水之间,从而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并由此便结成了夫妻。
后来他们生下了八个儿子,逐渐发展成了“契丹八部”,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契丹帝国,这就是记载在《契丹国志》中的“白马青牛”的传说。
历史上的契丹源出自鲜卑,是宇文别部的一支,公元338年,慕容皝连结后赵石虎一举灭了鲜卑段部,又过了十七的年头,再次又大破宇文别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60055e4fa08ceb898dfe9106da21e6f.jpg)
单于逸豆兵败后被迫败逃亡,余下的部族分为了契丹和奚,所以在《魏书》中把契丹和奚 并称
为宇文别部,后来契丹和奚先后被北魏所破,从此契丹作为独立的部族被分离了出来。
此后的五百多年是契丹民族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其先后经历了古八部时期、大贺时期和遥辇时期。
北魏的时候,契丹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为北魏藩属,《魏书.契丹传》记载:“班飨于诸国之末”,可见当时的契丹是不为北魏王朝所重视的,但是这种关系的存在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契丹与中原地区各民族的联系与融合。
到了隋朝时期,契丹迎来了噩梦,突厥的崛起大大的压缩了契丹的生存空间,隋大业元年隋朝联合突厥袭击了几个契丹部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d2226e58d0f83cb7c00521fbaccdd46.jpg)
《资治通鉴.隋纪》记载:“尽获其男女四万口……余皆收之以归”。
唐朝初年,突厥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与日俱增,为了牵制突厥,唐对契丹采取了拉拢的政策。
公元628年,大贺家族控制下的契丹归附唐朝。
二十年后,唐朝在此设立了松漠都督府统管契丹事宜,从此契丹正式归于中原王朝的行政建制了。
武则天时期,契丹又开始受到来自唐军的欺负,唐联合突厥夹攻契丹,这个时候契丹内部发生内乱,遥辇家族取代了大贺家族开始执掌契丹。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下降,契丹与唐之间或有小的边境冲突,但总体的趋势是平稳的。
公元745年回鹘灭了突厥之后,曾经控制了契丹一百多年,而这之后在唐朝的帮助下,契丹成功的摆脱了回鹘的残酷统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70d0b7c7f5530baf3c569da3b56238d.jpg)
在这之后,中原王朝陷入连年不断的混战,经历了唐末、五代十国的更迭,契丹也迎来了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机,开启了走向辉煌的一页。
严格意义上讲,遥辇统治下的契丹还只是一个部落联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中原地区交往的愈发频繁,契丹社会中的阶级结构和生产力发展已经进一步成熟,部落联盟的组织架构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契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公元872年,一个契丹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人物诞生了,他就是耶律·阿保机。
阿保机出身于迭剌部世里家族,故姓耶律,此时的迭剌部是契丹八部中最为强大的,世里家族在契丹贵族中拥有十分显赫的地位,其权势和声望仅次于遥辇家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2752a9b61e9afc6541d7af1054e8e5c.jpg)
遥辇契丹的末代可汗痕德堇性情软弱,对内驾驭不了新兴的贵族集团,对外无法抵御周围强敌的环视,客观上契丹需要一个更强有力人来执掌乾坤。
公元907年,当时盘踞河北的唐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凭借多年与契丹交战的经验,在深秋的时候越过摘星岭攻击契丹,并在霜降以后放火烧掉塞外的大片牧草,致使契丹大批的马匹无草可吃。
痕德堇可汗面对这种挑衅却无计可施,只好向刘仁恭买牧场来解燃眉之急,《资治通鉴.后梁纪》记载:“常以良马赂仁恭买牧地”,这样就导致了契丹八部共同拥立耶律阿保机取代痕德堇登上了可汗大位,而这一年也恰恰是大唐王朝灭亡的一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06fe3ac910a8d0a645bb3e8f1dba9a6.jpg)
耶律阿保机不负众望,在随后几年里率领契丹各部南征北战,开疆扩土,极大的扩大了契丹的版图,但是却招来了内部反对势力对抗。
公元915年,另外七个部族的酋长趁阿保机出征归来之际,半路劫持了阿保机,耶律阿保机被迫交出了可汗的旗鼓。
但志向高远的耶律阿保机没有放弃,他选择了独立发展,趁后晋李存勖不备突袭了平、营二州,大量的掠夺汉人,并采用中原的方式治理新统治的地区,迅速的壮大了自己势力,经济和军事实力已经完全超越了其他七个部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e9b9968b5240cce64378f11cd85cc3e.jpg)
仅仅多了一年,耶律阿保机以盐池为诱饵,设下“鸿门宴”邀七大部落酋长赴宴,在席间设下伏兵一举将所有人全部诛杀。
《新五代史》记录:“阿保机伏兵其旁……尽杀诸部大人,遂立……”
这一年,耶律阿保机称帝,自号天皇王,国号大契丹,建元神册。
在这之后的10年间,耶律阿保机西征党项、东服渤海,为契丹入主中原解决了后顾之忧。
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去世,他的次子耶律德光即位,也就是辽太宗, “辽”的称谓正是在耶律德光在位期间取得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b8fd09ff44ba5487123b599d7835891.jpg)
二十年后,耶律德光率军攻入汴梁,灭了后晋,之后便在汴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辽。
这被辽所灭的后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所建立的国家,石敬瑭为了推翻后唐认贼作父,将“幽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这条北方屏障的缺失也导致了后面的有宋一朝对辽、金、元的侵扰毫无防御能力,最终被蒙古人所灭。
被辽夺走的幽云十六州,对于宋朝确实是贯穿始终的心结,看一下地图就知道北京以南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辽国的铁骑出了幽州就可以长驱直下,瞬间便可兵临汴梁城下,可以说是无险可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953dc8771e1cfb29ec22eef191c07f9.jpg)
这种天然的缺陷对于宋朝的历代君王都是个不可承受之重,日夜思念夺回故土,必然会大兴防务,扩大军备。
但对于唐末五代时军阀做大的恐惧,又让宋朝一直秉承着重文轻武的国策,矛盾的政策让宋的战略极不清晰。
这样的后果导致了宋朝养兵为战,战不敢战,继续养兵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后来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由此导致了此后的中原王朝尚武之气越发全无,以至于整个的华夏民风发生了气质上的改变。
此时的辽帝国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汉化,他们深刻的认识到要想统治中原大地就必须学习汉人的文化。
纵观中国的历史,所有的外族入侵都是低级文明占领了高级文明的土地,但最终的结果仍是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bde46d76dc47e81f33d41639fe21678.jpg)
级文明同化了低级文明,从而变成华夏文明的一部分,辽的发展过程仍然如此。
对于汉人文明的全面学习,在提升了辽的国力和文明程度的同时,也对其产生的负面的影响。
公元1005年,宋真宗和摄政辽国的萧太后在檀州签订了停战协议,双方约定以白沟河为界,宋奉辽为兄长并以每年绢20万匹、岁币银10万两的代价换取辽国罢兵,此举为双方换来了100多年和平,史称檀渊之盟。
正是这100多年的安逸让南征北战惯了的契丹勇士逐渐荒废了武功,以至于当女真人来袭的时候,再无还手之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c65c8ba2957c7930e84902772972044.jpg)
公元1114年,女真酋长完颜阿骨打起兵,一举攻克辽朝的东北边防重镇宁江州,也为契丹王朝敲响了丧钟。
这个时候的辽国皇帝是天祚帝耶律延禧,他面对的是一个内部离心离德,外部重兵压境的局面,但他仍然作威作福,丝毫没有痛改前非之意。
一年以后,完颜阿骨打登基称帝,国号大金,并从1116年至1122年的六年间连克辽国的东京、上京、中京、西京和南京,出逃的耶律延禧也在应州新城以东被金兵俘获,辽国灭亡,这一年是1125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3f447c0d33bdd7018362c81c4fb4e44.jpg)
契丹亡国后,原辽兴军节度使耶律大石在新疆的叶密立地区称帝,建立了西辽政权,随后战高昌,平喀喇,短短几年在中亚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幅员万里的帝国,但直到1143年他去世也再没有打回故土。
而耶律大石这一支契丹一直在中亚地区,西亚地区活动,和当地回鹘、突厥等民族通婚,融合从而逐渐伊斯兰化,直到1218年西辽被蒙古和花剌子模夹击灭亡。
留在东方的契丹人则完全被大金所控制,而后蒙古人起兵攻金,很多契丹人纷纷加入反抗金国的阵营,长期的压迫和国恨家仇促使他们更愿意帮助蒙古人,这其中就包括成吉思汗账下的重臣耶律楚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0f2c821893a9c1e6e1da37bbb7d05cb.jpg)
他的父亲依照《左转》中所记录的“虽楚有才,晋实用之”的典故,取其中“楚才”二字,不想成为谶语,反倒为另一个国家培养了一代名臣。
元统治下的中原大地,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党项人统统被称为“汉人”,也促进了这些民族的进一步联姻和融合,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早已寻觅不见从前的影子,而另一部分契丹人则选择迁回了东北的故乡。
在明朝的时候,他们被认为是“野人女真”的一部分,清国建立后成为了满洲八旗的一部分,而当时就有人发现满洲八旗中的索伦部,就是由契丹人的后裔组成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400587c7aa78c39b61e36f9cca36432.jpg)
“索伦”是清朝对今天中国东北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以及蒙、俄两国境内的布里亚特人的统称,这其中的达斡尔族人不论是在生活习俗上,还是在生产方式上都和契丹人非常相近。
科学家们用从契丹古墓中提取的线粒体DNA,与当今的达斡尔族人的基因做了对比,结果发现非常接近,加上今天的达斡尔族人仍然保留了部分契丹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包括他们的神话故事《去杀莽盖》等,也都和古代契丹人的传说及其相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82d159ffa3f39046481181a91b83592.jpg)
从而我们几乎可以认定达斡尔族有可能是古代契丹族的直系后裔。
而在现在云南的一些地方,也有一部分自称“本人”的汉族人被认定为是契丹的后裔,他们很有可能是当年跟随蒙古大军南下戍边而定居下来的,这在一部分“本人”的族谱上和墓碑上都有发现记载,甚至还发现了契丹小字。
学者们还在一蒋氏“本人”的祠堂正门发现了一副对联上写道:“耶律庭前千株树,莽蒋祠内一堂春”,祠堂内还画有体现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壁画,后经DNA比测基本也可以认定这些“本人”也是古代契丹人的后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f8d5ad1d96b4b40931b7a6fca71500f.jpg)
时值今日,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找不到契丹这个民族了,他们和匈奴、鲜卑、突厥一样曾经拥有辉煌灿烂的历史,甚至建立起了自己强大的帝国,但也都无不例地外消失了在岁月的长河里。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了精彩的华章,他们把自己骄傲的血统融入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千百年来分分合合,早已和这神州大地水乳交融,契丹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96b63f77e8cdd21a829ba85c3ce0bce.jpg)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
《魏书》---魏收(北齐)
《新五代史》---欧阳修(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