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究竟是“善”还是“恶”?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5-01-21 07:50:59

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对于曹操的评价是大奸大恶的“奸雄”,特别侧重在“奸”。罗贯中让曹操在临终之前梦见伏皇后这些人来向他索命,让曹操自己承认自己的罪孽深重“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在陈寿《三国志》中,以曹魏为正统,所以对曹操颇多赞美之词,曹操的“正面史料”主要赖此而流传。

罗贯中胜利了, 陈寿失败了。

对曹操最多的非议是他的狼子野心与曾经的挟持天子以令诸侯。他为父亲报仇,率领众多士兵攻打徐州的陶谦,同时掠夺土地与攻下城池,屠杀众多百姓达到十多万人。一次就在泗水边上坑杀男女数万口,使泗水为之不流。

曹操在战争中还规定了一条“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法。曹操在战争中屠城的记录也不少,光在《武帝纪》中记载的就有好几次。

曹操杀孔融、崔琰、边让、杨修, 逼死荀彧,狱系毛玠,皆反映了其为人中凶残的一面。因此,他的残暴或者说是凶悍,即使后世之人也极其愤怒。

《长坂坡》中曹操上了徐庶的当,下令“要活捉赵云,不要死子龙”。人们并不会相信历史上的曹操真这么上当,可是人们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喜欢看到诡诈多疑的曹操是多么愚蠢,喜欢看到兵多将广骄横盖世的一世奸雄的遭遇失败。

《三国志》记载:曹操在年幼的时候天资聪颖,对于权力与势力有独到的见解,但是曹操却游走于江湖,四处行侠仗义,放荡不羁,世人并没有发现他的奇特之处,只有梁国的桥玄与南阳的何颙认为他是一个奇特之人。后来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并非是日日太平盛世,只有命中注定是人才之人,才能将天下人救赎,能够让天下百姓安心的人,就是曹操你啊!”

桥玄说的一番话对曹操产生了功效,于是年仅二十岁的曹操先被举荐为忠孝与廉洁的郎官,后任洛阳北部尉,成为了掌握京城一方平稳的重要官员。

曹操一上任,便下达禁令许多则,只要有违禁者,就会用挂于衙前的五色杀威棒施以惩罚。当时有贵族子弟是因为自仗着有显赫家世与财力雄厚、皇族的庇佑,在城市中霸道强横,又加上一些好事之徒的言说下,于是明目张胆地忽视宵禁令,大胆且放肆地逛着闯入了禁区。第二天听到消息的曹操立刻说,必须用五色棒杖毙了骞图。这次事件使得曹操的名声远扬,一个不怕强权的形象被百姓所记住。

从这以后,曹操的痛苦生活与漫长的煎熬开始了。他沉浸于哀叹、寂寞的时光之中,直到有一天,曹操听说董卓是一个乱臣贼子,即将发动兵变攻下长安,并且要占领皇帝之位,他急火攻心,内心对于盛世太平的思考又将他重新扶起,热血且尽忠的曹操回来了。

曹操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家乡,将自己及家里的财产全部散尽,用这些购买兵器与马匹,同时曹操将对国家的忠诚,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为自己肩上的重大任务,并广发通贴,号召和他有同等志向的人聚集起来,于是各路崇拜曹操及其理想的志士纷纷响应,于是有了“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的故事。

在消灭了北方的许多敌对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方,曹操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既擅长书法,又长于音乐,而且还精通围棋,尤其在文学方面更是有很深的造诣。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观沧海》是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率军平定乌桓(又称乌丸,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后,在班师途中,登临当年秦始皇、汉武帝曾登过的碣石山(今河北秦皇岛附近),俯瞰大海壮观景象时所作。全诗气势宏大,疏朗开阔,既表达了诗人取得战争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也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曹操在他的散文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详尽地阐明看了自己政治抱负的发展过程,非常透彻地说明了自己决无废汉自代的“不逊之志”。

文中坦然直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言道尽了他始终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在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上书劝他做皇帝,曹操把孙权的书信给部下看,并说:“是儿欲踞吾于炉火上邪。”

这时以陈群、夏侯惇为首的文武官员也纷纷进言, 劝他顺天应民,代汉称帝。曹操却回答说:“倘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他的意思很明显,即使当皇帝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他自己也不当皇帝,而要像周文王那样,让他的儿子去考虑。

明清时期,曹操在历史小说和戏剧舞台上一般都以奸臣的形象出现。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时,对其中“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佩服他”这段话,用粗重的红铅笔画上着重线,表明自己对鲁迅看法的赞同。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中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7年11月初,毛泽东在莫斯科与郭沫若、胡乔木谈论三国史时,突然问翻译:“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接着他又自我解答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是把他扮成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这是毛泽东对曹操最为完整的一次评价,也是毛泽东唯一一次用“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评价同一个人。

纵观曹操的一生,从起兵陈留到病死洛阳,三十多年中,亲自参加了大小近五十次战役,征战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一直把统一全国当作自己的政治使命。他虽然没有完成统一的任务,但是凭着他的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削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统一了北方。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使那一带的人民获得了安定的生活,从而为后来西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同时为了实现、维护和巩固北方的统一,曹操亲率大军平定了乌桓,稳定了边疆。曹操在北方统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进步性措施, 如打击豪强、整顿选举、改善吏治、屯田等,大体克服了汉末以来的腐败状况。虽说这些措施的实行,是曹操出于加强集权力量和巩固统治秩序的需要,但对于安定人民生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评价曹操必然离不开刘备。

传统观念认为刘备是仁君,而曹操是奸雄甚至是狡诈的小人。现代人一般倾向于认为曹操是英雄,或者是可爱的奸雄,或者是真小人,刘备则有假仁假义之嫌。很多人不喜欢刘备,喜欢曹操,就是因为曹操真实。

伪君子不是君子,他们是假扮成君子的更加聪明的小人。把偶尔做了坏事或者错事的君子,混同于伪装为君子的小人,那是思想上的懒惰,凡事要从大处着眼。

曹操的“奸”在残暴不仁、在阴险狡诈、在实用主义、在能屈能伸;曹操的“雄”在正确的英雄观、在用人的恢宏气度、在严明的法治

历史上有不少建树了丰功伟业的人物具有两重性,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暴虐无比,曹操统一北方,奸伪无比,但他们都十分聪明能干,机智权变,高人一筹,故能在乱世之中作出一番事业,这都是人性的两重性。

如何评价两重性的历史人物,什么三七开、四六分都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三七开、四六分之后无济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他们应当功归功,过归过,是则是之,非则非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