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中国式浪漫之美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4-12-31 07:51:01

拿到《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首先让我震惊的是如此厚重的一本书,全彩的图片,详尽的文字,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被蛙、龟、蛇、乌、鸮、鹤、狐、兔、鹿、驼、犀、象、虎、豹、熊、狮等十六种鸟兽串联起来,展现国内外八十余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的三百余件文物,叩问来路,知晓古今,尽展华夏文化的一脉相承,体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悠久历史。

打开《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眼神专注手指轻轻翻动着书页,沉浸其中,在作者任疆的引领下,我置身其中,与古人一同领略鸟兽的奇妙世界。书中的每一段精彩讲述、每一个动人故事、每一张精美图片,都让我欲罢不能,忍不住彻夜一读到底。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中镶嵌着无数瑰宝,其中,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以其独有的方式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每一件文物,不论其材质、形态或用途,都蕴含着特定的历史价值,它们跨越了从神巫时代到礼制社会的漫长历程,经历了太平盛世的繁荣与乱世的风雨飘摇,更见证了中西方文明在碰撞与交融中绽放的火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文物中巧妙融入的鸟兽意象。

古人与鸟兽的共生关系不仅仅是生存与被捕食的简单链条,它们更是文化、信仰与艺术的载体,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与细腻情感,还反映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文化认知。

《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中每一种鸟兽,借助史料的考证,一步步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物上,这些鸟兽都被赋予了丰富而多变的意象,这些意象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变,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上鸟兽详尽的变迁梳理和解读,揭示了它们在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下的独特含义与演变轨迹,深入挖掘这些鸟兽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鸟兽与古人建立起联系是出于两种需要,一种是直接的生存需要,另一种是间接的信仰需要。

回溯远古时期,鸟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原始先民崇拜与敬畏的对象。在神巫时代,鸟兽图腾崇拜极为盛行,这些图腾往往以雕刻、彩绘等形式出现在石器、陶器乃至早期青铜器上。

如半坡文化的彩陶上,常能见到鹿纹等动物形象,它们或单独呈现,或交织成复杂的图案,既是对自然界丰饶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先民们祈求渔猎丰收、生活富足的朴素愿望。

步入礼制社会,鸟兽意象在文物中的表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鸟兽开始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与等级象征。

如青铜器,商周时期常常可以看到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鸟兽图案,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更成为了王权的象征,也反映了古人对和谐、秩序与力量的追求。

到了汉唐以后,中西文明交流碰撞,出现了来自遥远西方的鸟兽形象,如狮、驼等。它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华夏鸟兽的图像库,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如东汉时期的石刻艺术中,开始出现了具有明显西域风格的狮形象,它们或威猛庄严,或憨态可掬,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同时,这些外来鸟兽意象的融入,也激发了古人的创作灵感,促进了本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十六种鸟兽三百余件文物,《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对每一种鸟兽动物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进行细腻入微的剖析,犹如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缓缓展开鸟兽们如何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与忠实见证者的壮丽篇章。

它不仅仅勾勒出鸟兽们的生动轮廓,更深入揭示了它们作为文化符号的璀璨光辉,在中华文化的历史篇章里翩翩起舞,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映照出时代的风貌与人心的波澜。

如虎,作为自然界中的猛兽,其威猛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敬畏。

在史前时期,虎的形象多出现在岩画、陶器等原始艺术品上,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与驾驭。

到了商周时期,虎纹开始出现在青铜器上,成为贵族阶层权力与勇猛的象征。

秦汉以后,虎的形象更加普及,不仅出现在军事装备上,也走进了民间,成为勇士、英雄的代名词。

唐宋时期,虎的形象更加多样化,不仅出现在绘画、雕塑中,也融入了文学、戏曲等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勇敢、坚韧精神的象征。

虎的意象变迁,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勇猛的崇尚与追求,也记录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再如鹤,其优雅的形象一直深受古人的喜爱。

在史前时期,鹤的形象可能出现在岩画、陶器等原始艺术品上,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描绘。

到了商周时期,鹤纹开始出现在青铜器上,与龙凤纹并列,象征着吉祥与长寿。

秦汉以后,鹤的形象更加普及,不仅出现在宫廷,也走进了民间,成为长寿、健康的象征。

唐宋时期,鹤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出现在绘画、雕塑中,也融入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成为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象征。

鹤的意象变迁,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拜,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长寿、健康的渴望与追求。

可以说《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用鸟兽无声却有力的诉说,引领着我们探索那些深藏于中华文化血脉中的奥秘与美好。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还有很多与历史神话相通的内容,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

如“羿射九日”故事,从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告诉我们,上古时代古人以金乌代表太阳,《山海经·海外东经》有“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记载,青铜神树来自商代十日历衍生的神话,后出现“羿射九日”是历史上出现了重大变故,隐藏着周灭商的重大事件。

再如女娲最初的相貌并不是蛇,而是蛙,这源于古老的蛙崇拜。后来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换的历史性进程中,是因为配偶伏羲是蛇的形象,女娲才从蛙变成了蛇。

时至今日,这些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文化内涵的鸟兽意象,依然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的性格中向来就有既现实又浪漫的一面。这种“中国式的浪漫”,着眼于时代的现实之需,以无限的创意与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底色。

《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中的那些鸟兽就是“中国式浪漫”的代表作。每一件文物中的鸟兽意象,都是古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已经固化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显著标识,构筑了中华文明独特而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图谱,成为国人亘古不变的中国式浪漫之美。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千百年的时光岁月,不断变化的鸟兽角色与意象在文物上慢慢沉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人所特有思维、处世方式和独有浪漫,它不仅仅是图案与墨迹的简单堆砌,而是每一页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这是2024年最值得珍藏的一本好书!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