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第二野战军指挥部里,邓小平指着作战地图问陈毅:“咱们这几个纵队司令,你觉得谁最能打?”
参谋长李达答道:“陈锡联攻城像锤子砸核桃,杨勇守阵地好比焊死的铁门,王近山冲锋像野牛顶角,陈赓用计赛过诸葛亮,秦基伟打硬仗就像钢钉入木 —— 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这段对话虽是后人戏说,却精准点出了二野“五虎上将”的独特气质。
这篇文章,我们聚焦这支铁军的五位核心战将,看他们如何在烽火中打出传奇。
黄埔一期毕业的陈赓,堪称二野的 “战术教科书”。抗战时期,他在山西七亘村三天内两次伏击日军同一支部队,打破 “兵不重伏” 的军事常规,被写入多国陆军教材。英国武官观摩后惊叹:“这是东方战争艺术的魔术!”
解放战争中,陈赓的谋略更显精妙。
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时,他提出 “壕沟逼近战术”,让战士们在夜色中挖交通壕抵近敌阵,最终把国民党 “五大主力” 之一的十八军困死在双堆集。
渡江战役前夕,他故意在安庆段制造渡江假象,吸引国军主力布防,实则率部从东流秘密突破,气得汤恩伯大骂:“陈赓这招声东击西,比孙猴子还会变!”
19 岁就当上红军师政委的陈锡联,最擅长以疾风骤雨般的攻势撕破防线。1947 年挺进大别山时,他率三纵 17 天连克 9 城,其中六安、霍山两城都是 24 小时内攻克。国民党《中央日报》哀叹:“陈锡联的部队莫非长了翅膀?”
宿县攻坚战堪称其代表作。这座淮海战场的枢纽要塞城墙高达 10 米,守军扬言 “至少能守三个月”。陈锡联亲率侦察兵化装成商贩摸清布防,发现西门防御薄弱后,集中百门火炮轰击一点,工兵爆破组趁机炸开缺口。
从总攻开始到全城解放,仅用了 18 个小时。战后清查弹药时才发现,炮兵竟打光了库存的八成炮弹。
如果说陈锡联是利矛,杨勇就是坚盾。鲁西南战役中,他带着刚整编的一纵死守郓城七天七夜,打退国民党整编五十五师二十多次冲锋。敌军在阵前遗尸两千具,最终连城墙砖都没摸到。
高山铺伏击战更显其胆略。当时中野刚进大别山,部队减员严重、弹药匮乏,杨勇却敢用两个旅在峡谷设伏。
当国民党第四十师进入包围圈时,他命令部队专打头尾车辆,把万余敌军堵在五里长的山沟里。缺粮的解放军战士嚼着生米,硬是用刺刀和手榴弹全歼美械精锐。
刘伯承战后总结:“这个战例证明,勇气比子弹更重要。”
《亮剑》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打仗当真配得上 “疯虎” 称号。
襄樊战役中,他顶着 40 度高温强攻襄阳,当部队在护城河受阻时,竟调来四门榴弹炮平射轰击城门。明代古城墙被炸开十米缺口后,他亲自挥着大刀率突击队冲入城内,吓得守将康泽躲进碉堡大喊:“快向南京发报!共军用了超级武器!”
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时,王近山发明 “壕沟冲锋术”:让战士们在夜间把战壕挖到距敌阵地 30 米处,天亮后突然跃出突袭。
这种不要命的打法,连身经百战的十二兵团副司令胡琏都感叹:“王疯子不是来打仗的,是来拼命的!”
接替周希汉入选的秦基伟,是二野公认的 “硬骨头”。临汾战役中,他率新组建的九纵对抗阎锡山重兵把守的 “铜墙铁壁”。面对城墙外三丈深的壕沟,他让战士用棺材装满炸药实施 “坑道爆破”,硬是把东城墙炸出四十米缺口。此战结束后,徐向前亲自授予九纵 “光荣的临汾旅” 锦旗。
在淮海战场上,他带着部队死守小李庄阵地,与国民党 “老虎团” 展开白刃战。当敌军坦克冲上来时,秦基伟组织爆破组轮番突击,用二十公斤炸药包创造了单日炸毁六辆美制坦克的纪录。战后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发现阵地上竟有三百多把卷刃的刺刀。
这五位将领的战场风格,恰似五种传统兵器:陈赓如诸葛连弩机变无穷,陈锡联似擂鼓瓮金锤刚猛无俦,杨勇若方天画戟攻守兼备,王近山像丈八蛇矛凌厉霸道,秦基伟则如青龙偃月刀沉稳厚重。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关键战役中敢出奇招、敢打硬仗、敢担大任。
当我们在战史中追寻二野纵横千里的轨迹时,这些将领的作战智慧与血性胆魄,至今仍在诠释着中国军人的巅峰战力。正如邓小平评价的那句:“二野的骨头,是这些战将们用战火淬出来的!”
五虎将就有三个是湖北红安县的
临汾旅不是秦基伟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