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了!两个“徽京”联手,冲刺新能源汽车顶峰

环球零谈谈 2024-12-03 04:07:08

图片来源:iStock

摘要:

合肥与南京,中国直线距离最近的两个省会城市,似乎总是陷入“谁是徽京”的问题之争。实际上,协同发展才是南京与合肥的主旋律。上周,两个“徽京”相视一笑,从新能源汽车开始,合肥与南京的合作再次升级。

撰文 | Isabel

编辑 | Tang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303篇原创

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玩笑,说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就像安徽不能失去南京。

南京作为安徽省的“荣誉省会”,三面接壤安徽,可谓深入安徽腹地。不管是出于地理还是心理上的亲近,南京也经常被戏称为“徽都”。

来源:地图最前线

虽然“徽都”的称谓是种调侃,却也道破了安徽省与南京市紧密而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明朝时期的南直隶到清朝时期的江南省,南京确实发挥过安徽地区的省会功能;南京方言和皖中、皖南地区的方言同属江淮官话,彼此之间可以无障碍交流。

现如今南京周边的安徽人也喜欢到南京购物、读书、就医。据说从马鞍山到南京禄口机场坐飞机,比从南京市区还要方便;而从马鞍山去省会合肥,还得到南京转车。

而南京与合肥市区直线距离仅150公里,是全国距离最近的省会城市,中间只隔着滁州与马鞍山,而南京就像是被安徽抱在了怀里。

从地缘的角度来看,南京天然能够同时吸引江苏和安徽两省人口的流入;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南京则担负着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的职能和责任。

2021《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也让“南京都市圈”成为了全国首个跨省规划的都市圈,涉及的安徽城市包括滁州、马鞍山、芜湖和宣城。南京的“小兄弟”马鞍山还表示,要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

来源:搜狐城市

而在去年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合肥都市圈”规划,其中提到要建设1个都市圈,2个发展区和3条城镇带,其中也包括滁州、芜湖与马鞍山。

两个都市圈腹地范围存在重叠,也让南京与合肥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南京与合肥,到底谁才是真“徽京”?

合肥近年来的快速崛起有目共睹。今年前三季度,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以15.2%的增速领跑26座万亿城市,“新三样”对合肥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100%;GDP排名实现向上三连跳,从一季度的第21名,到上半年的第19名,再到前三季度的第17名。

合肥的自信大大提升,合肥与南京的合作关系也正在被重新审视,合作动力进一步增强。

其实从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安徽积极谋划“合宁双城都市圈”建设,再到一年后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以及去年国务院批复的《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全都提到要推动合肥与南京联动发展。

来源:《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说到底,所谓的“徽京之争”更多只是调侃和玩笑,协同发展才是两个城市关系的主旋律。

而近来合肥与南京的合作也从“全力融进去”转变为主动邀请南京“走过来”。

上周,南京和合肥“相视一笑”,共同唱了一出“双城记”。

11月22日,南京、合肥两市工信局在合肥举办宁合“双城记”产业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产业供需对接活动。

在合肥市政务中心,《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两座城市在产业协同发展上更进一步。该文件明确了合作领域——在智能制造、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双方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开展产业协作交流、互补发展。

来源:南京市工信局

这一次“双城记”签约,新能源汽车则成了“宁合双城记”的第一个产业突破口。

活动现场,两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近40家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如南京埃斯顿、LG新能源、梅山钢铁等南京企业,而江淮汽车、合力股份等合肥企业介绍了各自的企业情况和产品,并深入交流,谋划接下来的合作。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合肥与南京各有千秋、互补性强。

尽管合肥的工业规模和基础不算突出,但凭借对新兴产业的精准投资,合肥成为了公认的最牛“风投”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跻身第一梯队。

近年来合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并提出了要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口号。

自2020年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到2021年比亚迪合肥基地签约,合肥汽车制造业发展速度正持续加快,已成为地方深化动能转换的关键支柱。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合肥全市已落地长安、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凯等6家整车企业,集齐外资巨头、央企、造车新势力、地方自主品牌以及华为生态圈等多种模式。

图说: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 来源:合肥发布

今年以来,合肥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增长34.3%,较上半年加快9.8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4.5个百分点。

整车产量更是创历史同期新高,达131.12万辆,同比增长33.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92.8万辆、增长74.6%。

截至10月24日,合肥全市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远超去年全年的74.6万辆,一举反超上海与西安,直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深圳,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会突破130万辆。

此外,新能源汽车出海风口也提供了关键机遇。合肥市商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9月,合肥全市出口电动汽车60.1亿元、增长3.3倍,出口量3万辆、增长3.6倍。

这些数据既揭示了为何合肥能实现GDP向上“三连跳”,又为合肥与南京的合作埋下了伏笔。

南京作为中国最早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也有高远追求。

去年夏天南京工信局局发布了《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提出,将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崛起,转型升级电子、汽车、石化、钢铁四大支柱产业。

图说:南汽江北新区基地 来源:南京发布

南京新能源汽车发展起步较早,主要优势在于动力电池规模、配套等方面,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完整,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全的地区之一。

如今南京聚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500家,包括长安、南汽、开沃、恒天等7大整车企业,欣旺达、蜂巢等重点零部件企业,以及中汽创智、紫金山实验室、一汽研究院等8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

去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营收2400亿元,增长18%;新能源整车产量超20万辆,增长25%以上。

不过南京整车产量优势并不明显,2023年南京尚未挤进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前十名城市。

来源:《环球零碳》制图

如今新能源汽车已进入成熟期,“一个风口成就一座城市,一个产业决定一座城市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全面合作和“抱团”已经成了主流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举例说,“工信部刚公布的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胜出名单中,很多都是异地合作,反映出时代趋势和国家重点支持的方向”。在曾刚看来,不论产业链还是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的合作都将成为重要趋势。

今年4月,互为邻居的河南与山东就打算强化郑州、济南、青岛、洛阳之间的联动,创建以郑济青洛为核心的鲁豫国家区域科创中心。

直线距离超过800公里的洛阳与青岛尚且希望互联互通,省会之间仅有150公里的合肥与南京自然有着更为便利的条件。

如今,两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合作正在打开广阔空间。

蔚来汽车在合肥、上海、南京等地分别设立了整车制造、业务总部、关键零部件产研等核心业务单元,其中南京主要布局整车试制线、电驱动系统制造基地。

江淮本是一家亲,而合肥也凭借优势产业,展现出了自身的吸引力,“双圈联动”是两地共同的目标。两个“徽京”联手,将迸发出更大动能。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始,宁合“双城记”还将走向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更多产业,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融合动力。

-------

参考资料:

[1]https://tjj.hefei.gov.cn/tjyw/tjgb/15222583.html

[2]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10303223037772.html

[3]https://www.dangshan.gov.cn/public/6628921/161353061.html

[4]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312/content_6918910.htm

[5]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41101/herald/2b253d72e22714ea77f63566dd9dbe2e.html

[6]https://js.ifeng.com/c/8eqaHJJzdY6

[7]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718620

[8]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9463553

[9]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465348

[10]https://m.thepaper.cn/detail/26936397

[1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92258

[12]https://invest.nanjing.gov.cn/ztzl/zstpn/202408/t20240805_4732109.html

[13]https://top.askci.com/news/20240312/092101271020646015402857.shtml

[14]https://mp.weixin.qq.com/s/yESzGL6GRbuBi44n6joV_Q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0 阅读:0

环球零谈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