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温和通胀破局通缩预期,更需筑牢民生底线

顺其自然就好 2025-03-05 17:21:37
在全国两会这个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时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关于“推进物价温和提升”的表态,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热烈讨论。这一政策主张的背后,是中国经济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战略抉择,更蕴含着对高质量发展时代民生诉求的深切回应。 当前中国经济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CPI同比涨幅连续多月低于1%,PPI负增长态势未见根本扭转,工业领域通缩压力持续显现;另一方面,居民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价格的焦虑不断累积,县域市场“低统计通胀、高生活成本”的割裂感日益凸显。这种宏观数据与微观体验的“温差”,恰恰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当北上广深凭借规模效应压低商品价格时,四五线城市却因市场分割、物流梗阻承受着更高的生存成本;当工业品产能过剩拉低PPI时,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又推高了百姓的隐性支出。 推进物价温和回升,本质上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突围。它绝非简单意义上的“涨价”,而是要通过价格信号的重塑,打破“低物价—低利润—低投资—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教训看,通缩预期的自我强化会导致企业收缩资产负债表、居民延迟消费决策,最终使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当前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5%以下,民间投资连续多月负增长,这些信号警示我们必须及时阻断通缩传导链条。通过适度提升物价水平改善企业盈利预期,既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蓄水池,也可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创造缓冲空间。 但政策的善意必须经由精密的制度设计方能落地生根。历史经验表明,缺乏民生托底的通胀调节,往往演变为财富再分配的残酷游戏。当一线城市中产通过资产升值对冲物价压力时,县城普通职工却可能因猪肉降价节省的50元,抵不过课外辅导班暴涨的5000元开支。这种“统计意义上的温和”与“口袋里的锐痛”之间的落差,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建立更精细的调控框架:既要在供给侧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数字物流体系破除区域价格壁垒,让云南咖啡农和上海消费者共享产业链价值;又要在需求侧构建物价—收入动态调节机制,探索将基本民生商品价格涨幅与社保补贴自动挂钩,确保低收入群体实际购买力不降反升。 实现物价温和回升与民生福祉改善的兼容,本质上是对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这需要统计部门尽快建立分区域、分收入阶层的价格监测体系,真实捕捉“菜篮子”“药罐子”的民生温度;需要市场监管力量重拳打击县域市场垄断行为,终结“市际差价超过国际价差”的荒诞现象;更需要财政政策精准定向发力,将更多资金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从根本上缓解居民预防性储蓄冲动。正如浙江正在试点的“CPI涨幅超过3%即启动困难群众价格补贴”机制所揭示的,唯有让民众真切感受到“收入增长跑赢物价”,才能为扩大内需提供持久动力。 站在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中国经济的韧性不仅体现在GDP增速的数值上,更蕴含于亿万家庭可感可知的获得感中。推进物价温和提升的顶层设计,既要有“做对数据”的智慧,更需葆有“做实民生”的温度。当政策制定者既能读懂CPI曲线背后的产业密码,又能听见县城主妇在菜市场的一声叹息,中国经济方能在破局通缩与守护民生的平衡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价稳定之路。这或许才是两会释放的政策信号最深层的价值指向——发展的刻度,终究要量度于人民生活的温度。
0 阅读:0

顺其自然就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