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南文化旅游中心工地依然灯火通明——随着最后一组玻璃幕墙单元吊装至3号楼顶端,这座总投资超8亿元、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的文旅地标完成主体工程,正式进入内装冲刺阶段。从空中俯瞰,9栋主楼如“北斗七星”般错落排布,与1.1万平方米的地下智慧车库、8000平方米中央广场构成“天圆地方”的壮阔图景。这座预计6月全面投用的综合体,不仅是衢州南部的文化新核,更将成为浙闽赣皖四省边际文旅协同发展的关键支点。
一、工程透视:5.3万方空间的“文化密码”
项目以“山水画卷·礼遇衢南”为设计理念,通过数据解码其战略定位:
- 空间布局:地上4.2万平方米涵盖9栋功能建筑,包括非遗博览馆(1号楼)、数字演艺中心(2号楼)、四省边际文旅商洽中心(3-5号楼)、研学工坊集群(6-9号楼),地下1.1万平方米规划停车位600个,充电桩覆盖率40%。
- 技术亮点:幕墙采用“仿宋青瓷釉面玻璃”,日照反射率降低30%;中央广场植入地源热泵系统,年节能率达25%;全域部署AI人流监测与智慧导览,实现“一部手机游场馆”。
- 进度攻坚:当前机电安装完成65%,内装重点推进2号楼360度环幕剧场(亚洲最大单曲面LED屏)、1号楼“南孔文化”沉浸式展厅等核心场景,预计4月启动压力测试。
二、民生价值:从“文化洼地”到“全域共享”
衢南片区曾面临公共文化设施短缺困境:
- 服务缺口:2024年数据显示,衢南区人均文化场馆面积仅0.6平方米,低于浙江省1.2平方米的平均水平,且现存设施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
- 需求爆发:近三年该区旅游人次年均增长18%,但过夜游客占比不足30%,文旅消费链亟待延伸。
项目投用后将实现三大突破:
1. 服务能级跃升:新增文化空间3.8万平方米,可同时举办5场千人级活动,年承载文化活动超200场;
2. 产业深度融合:非遗工坊引入“前店后厂”模式,游客可体验衢州白瓷烧制、开化纸制作等非遗技艺,带动周边20个村落手艺人就业;
3. 夜经济激活:中央广场布局水幕电影、宋韵市集、星空露营基地,目标年夜间客流量突破50万人次,拉动餐饮、住宿消费超1亿元。

三、经济赋能:8亿投资的“乘数效应”
作为衢州市“十四五”文旅一号工程,其战略价值远超物理空间:
- 短期拉动:建设期消耗钢材1.8万吨、玻璃幕墙4.2万平方米,创造本地就业岗位1200个,带动建材、设计行业增收超9000万元;
- 长期收益:联动周边“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六春湖滑雪场等景区,预计年引流游客150万人次,促进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2%;
- 品牌溢价:通过承办“四省边际文旅峰会”“浙皖非遗国际交流展”等高端活动,提升衢州在长三角文旅格局中的话语权。
四、区域协同:长三角—海西区的“文化立交桥”
项目深度契合国家战略导向:
- 交通耦合:距衢州机场15公里、高铁衢州东站8公里,1小时覆盖杭州、南昌、黄山三大都市圈,成为四省文旅资源的中转枢纽;
- 政策联动:与福建省南平市共建“闽浙赣皖生态博物馆联盟”,与安徽省黄山市共推“新安江—钱塘江文化走廊”研学线路;
- 数字突围:在3号楼设立“四省边际文旅大数据中心”,实时分析200余个景区客流、消费数据,为区域资源调配提供决策支持。
结语:一座中心与四省边际的“文化共生”
当2025年6月盛夏来临,衢南文化旅游中心将不仅是钢筋与玻璃的聚合体,更将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非遗匠人的指尖传承、数字剧场的科技震撼、研学少年的求索目光,都将在此交织成浙西文化的璀璨图谱。从钱塘江源头到武夷山麓,从徽州古城到鄱阳湖畔,这座“文化会客厅”正以5.3万平方米的包容胸怀,书写四省边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篇章。或许不久的将来,当游客驻足中央广场,仰望星空与幕墙光影共舞时,会真切感受到:这里不仅是衢南的文化地标,更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一个关于“诗与远方”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