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初,我游览华南植物园时,在能源植物园还看到了一种灌木,它的枝干上有很多环状的凸起,看着像一节一节的。花很小,黄色,五星状,中部有白絮般的蕊。 用手机软件识别,是茜草科九节属植物九节Psychotria asiatica。



《中国植物志》收载本植物。说其学名为Psychotria rubra(现已成为异名),“九节”之名出自《植物学名词审查本》,《生草药性备要》收载时名称为山大刀、大丹叶、暗山公。《岭南采药录》收载时名称为暗山香、山大颜、吹筒管。《常用中草药手册》收载时名称为刀伤木。《台湾植物志》收载时名称为牛屎乌、青龙吐雾。广东称它为九节木。产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生于平地、丘陵、山坡、山谷溪边的灌丛或林中,海拔20-1500米。分布于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嫩枝、叶、根可作药用,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拔毒、祛风除湿;治扁桃体炎、白喉、疮疡肿毒、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胃痛、痢疾、痔疮等。



最早以“九节”之名收载本植物的是《植物学名词审查本》。我认为,是它不是1992年《植物学名词》的审查本,而是1924年的《植物学名词审查本》。我虽然在“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网站找到了1924年的《科学名词审查会植物学名词审查本(三):植物属名》一书,但由于没有完全的阅读权,无法查到有关“九节”的内容,也就无法确定这种判断是否准确了。该审查本是中国植物学术语规范化的早期成果之一,其审定原则为后续版本奠定了基础。



关于“九节”之名的由来,一般认为源于其形态特征,该植物的枝条具有显著的黑绿色棱节,通常超过九节,故名。

1937年出版的《中国树木分类学》(作者陈嵘),收载本植物时,所用中文名称为“九节木”,说广东使用这个名字。但1956年出版的《广州植物志》没有采用“九节木”的名称,而是采用了《植物学名词审查本》中的“九节”。《广州植物志》还提到,它是“广州近郊山野间极常见的野生植物,市内生草药店名之曰‘山打大刀’,据云:可为跌打药云”。




最早收载本植物的本草书籍是清代的《生草药性备要》。书中说:“大丹叶,味苦,性温。干水,杀螆。一名暗山公,又名山大刀。”《中华本草》在收载本植物时,也将“山大刀”作为它的正名。有人说因为它的疗效好,斩病快如刀,故名“山大刀”,也不知是否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