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初,我游览华南植物园时,在山茶园看到一种非常高大的山茶树,它白花黄蕊,花瓣略似荷花,用手机软件识别,说是山茶科木荷属木荷Schima superba。




《中国植物志》收载本植物,说木荷产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是华南及东南沿海各省常见的种类。在亚热带常绿林里是建群种,在荒山灌丛是耐火的先锋树种;在海南海拔1000米上下的山地雨林里,它是上层大乔木,胸径1米以上,有突出的板根。



清·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以“何树”之名收载本植物(见卷三七):“何树,江西多有之。材中栋梁。《本草拾遗》有柯树,或即此。雩娄农(注:吴其濬的别号)曰:何树,巨木也,宫室器具之用,益于民大矣。然志书或曰柯,或曰荷(原文为“荷”的异体字“木+何”),或曰和。”




最早以“木荷”之名收载本植物的是1937年出版的《中国树木分类学》(作者陈嵘),书中说,“木荷”之名出自浙江严州。别称“何树”出自江西和《植物名实图考》。别名“木和”出自浙江处州。别名“荷树”出自广东。别名“柯树”出自福建。别名“茴树”出自浙江温州。别名“伟柎树”出自《科学》。并说木荷的木材坚致有用,久所著名,尤宜为纺纱之锭子。


1952年出版的《广州常见经济植物》收载本植物用的中文名字为“荷树”。书中说,本种为广东主要薪炭材之一,华南各处山野间时见之,广州近郊如石牌和白云山一带亦常见,惟因常遭斩伐,故呈丛生的灌木状。木材赤色,木理粗糙,耐朽力强,可作桥梁、枕木等用。海南有用其皮毒鱼者,土人剥取树皮晒干后舂成粉末,在溪涧上流处集柴将其燃烧,灰烬落水即成泡沬,使鱼呈晕醉状态,任人捉取。


本植物的根、皮、叶可作药用,《中华本草》说它可攻毒、消肿,主治疔疮,无名肿毒。用法为适量捣敷。并提醒注意,本品有大毒,不宜内服。有报道,木荷树皮与皮肤接触可出现红肿、发痒等反应,皮肤过敏者慎用。


华南植物园官网刊登文章《素雅芳香的木荷》介绍本植物,说它俗称“小叶蚁木”,树冠优美,叶色四季葱绿,花多,素雅芳香,可供观赏。鲜叶含水量高不易燃烧,有防火作用,南方常用本种作防火林带。也是家具的优质材料之一,材质坚硬,显浅灰色,纹理直,木材耐久、耐腐、耐磨,适用于地板、高级家具、室内装饰、木雕等。蒴果近球形,黄褐色,木质五裂,可以用来做陀螺玩具。


来自网络
2022年出版的《探索神奇的植物王国·植物趣闻》说,木荷树之所以能防火,一是木荷树的树叶含水量达42%,一般的山火奈何不了它;二是树冠高大、叶子浓密,一条由木荷树组成的林带,就像一堵高大的防火墙,能将熊熊大火阻断;三是种子特别轻薄,扩散能力强,这就为它扩大繁殖范围奠定了基础;四是有很强的适应性,既能单树种形成防火带,又能混生于松、杉、樟等林木之中,起到局部防火的作用;五是木质坚硬,再生能力强,坚硬的木质增强了它的拒火能力。更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头年着过火,被烧伤的木荷树第二年仍能萌发出新枝叶,恢复生机。


2001年出版的《安徽古树名木》则提到,由于木荷作为紫薪火力不旺,燃烧不生火焰,还会烂锅铁,皖南山区的砍柴火人,往往见到木荷小树便一刀砍倒。在山野种香菇的人,因木荷的花粉散落在香菇上之后,香菇会产生毒素,不再能吃,也是见到木荷树便砍。另外,因为木荷适于做纺纱用的锭子,20世纪50年代初期,歙县清凉峰、石门,休宁县的白际岭、五龙山一带山区30厘米直径以上的木荷被滥伐一空。

书中还记载了一些安徽的木荷古树。祁门县小路口乡三步塔村的山路边(海拔450米)生长的一株木荷古树,树龄已有300多年。树高31米,胸围380厘米,冠幅10米×12米,枝下高4米。如此高大古木荷,在全省首屈一指。休宁县西田乡中山降五红村保存两株木荷古树,一棵树龄200余年。一棵树龄约18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