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4月19日,抗日名将、原水利电力部部长傅作义因病在北京逝世。傅作义的一生以节俭著称,尽管曾身居高位,家中日常开销一直依赖他的工资来维持,然而,他的离世使得这个本已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陷入困境。
傅作义的遗孀刘芸生,一生未曾参加过工作,她的生活完全依赖组织发放的48元补助。然而,这48元的微薄收入显然难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立即将情况报告给毛主席。主席深感震惊,并立即指示将刘芸生的补助提高至每月100元,同时补发此前欠缺的部分。
傅作义出生在山西荣河县的一个富裕家庭。作为清末的富商之子,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艰苦。然而,有一天,他的父亲带他到黄河边,命令他脱掉鞋袜,跳入湍急的河水中。傅作义在水中艰难地站稳,感受到水流的冲击和水底沙石的险恶。他的父亲站在他身边,严肃地告诉他:“我的钱,就是这样挣来的!”
这一经历深深触动了傅作义,他意识到财富的来之不易,从此开始了简朴的生活方式,这一习惯他一直保持到去世。傅作义在1910年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投身革命,并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率领部队与日军顽强作战,多次致电北方各地的将领,号召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他呼吁全国人民团结抗战,这一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不谋而合。傅作义部队与我军驻地隔河相望,双方在抗战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互通情报,共同抗敌。
与当时许多国民党高级官员不同,傅作义始终保持着清廉的作风。他不贪财,不敛财。傅作义不仅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贪污腐败,反而私下开办了几家工厂,用工厂的盈利为部队发放工资,并向阵亡将士的家属提供抚恤金,展现了他对士兵的关怀。
解放战争后期,傅作义奉命驻守北平。天津解放后,我党派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前往北平说服父亲。傅冬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傅作义分析时局变化和未来的局势。经过深思熟虑,傅作义最终决定接受和平协议,接受我军的改编,从而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避免了城市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放弃了军队工作,转而投入水利事业。他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投身于全国各地的水利建设。即使在他晚年患病期间,傅作义仍然坚持工作,直到1972年因病不得不辞去部长职务。
1974年,傅作义自知时日无多,决定将自己一生积攒的所有财产无偿捐献给国家。这些钱一部分来自于民国时期他开办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建国后他节俭生活所积攒下来的。他认为,将这笔财产捐献给国家,用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最正确的选择。
傅作义去世后,刘芸生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尽管组织上每月发放48元补助,但这点钱显然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然而,刘芸生牢记丈夫的嘱咐:“无论何时何事,都不要去麻烦上面,更不要去麻烦国家,有困难自己解决。”
尽管生活艰难,刘芸生始终没有向组织求助。直到有一天,邓颖超前来看望她时,才发现她的生活状况如此艰苦。邓颖超将此事告知了周总理,周总理立刻向毛主席报告。毛主席听后深感震惊,立即指示将刘芸生的补助提高到每月100元,并补发此前的差额。傅作义将军为国家奉献了一生,他的家人理应得到应有的照顾。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刘芸生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傅作义生前的节俭和无私,在他去世后,依然体现在他遗孀的生活中。而毛主席的关怀,正是对傅作义将军及其家人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