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瘀无处不在,我们平时遇到的这痛那痛大部分都与血瘀有关。血瘀会造成经脉的堵塞,发生疼痛,常言道“不通侧痛,痛侧不通”,说明血瘀使经脉堵塞还会引起疼痛。如果长期血瘀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脑梗塞、心肌梗塞等,还可能会发展为囊肿、肿瘤,如子宫肌瘤等。所以血瘀要及时化解,减少或阻止疾病的发生。今天讲讲中医如何通过组方应对各种血瘀证。
一、辨证分型是组方基础
1. 气滞血瘀证
【特点】:胸胁刺痛拒按,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经前乳房胀痛,月经色暗夹血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病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组方思路】:行气活血 + 疏肝解郁。
【君药:川芎(归肝、胆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被誉为 "血中气药"。
【臣药】:柴胡(归肝经)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郁金(归心、肝、胆经)行气解郁,凉血破瘀。
【佐药】:当归(归肝、心、脾经),养血活血,调经止痛;白芍(归肝经)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使药】:甘草(归十二经),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基础成方】:川芎、柴胡、郁金、当归、白芍、甘草。
【适用范围】:肝郁气滞导致的血瘀证:胸胁刺痛固定,入夜加重,经前乳房胀痛,月经推迟或痛经,情绪抑郁或善太息,舌边瘀斑,脉弦涩。

2. 气虚血瘀证
【特点】: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紫苔白,脉细涩。
【病机】:元气亏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
【组方思路】:补气活血,通络逐瘀。
【君药】:黄芪(归肺、脾经)有大补元气,气旺血行。
【臣药】:赤芍(归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川芎(归肝、胆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佐药】:桃仁(归心、肝、大肠经)破血逐瘀,润肠通便。红花(归心、肝经)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使药】:地龙(归肝、脾、膀胱经)通经活络,清热息风。
【基础成方】:黄芪、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
【适用范围】:气虚推动无力导致的血瘀证: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久痢脱肛、子宫脱垂(气虚下陷兼血瘀),舌质淡紫,苔白,脉细涩。

3. 寒凝血瘀证
【特点】:少腹冷痛拒按,得温痛减,月经后期,经血色暗夹血块,畏寒肢冷,舌紫暗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气不足,寒邪凝滞,血行不畅。
【组方思路】: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君药】:小茴香(归肝、肾、脾经)温肾暖肝,散寒止痛。
【臣药】:炮姜(归脾、胃经)温经止血,温中止痛。当归(归肝、心、脾经)养血活血,调经止痛。
【佐药】:延胡索(归肝、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没药(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使药】:肉桂(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基础成方】:小茴香、炮姜、当归、延胡索、没药、肉桂。
【适用范围】:寒邪凝滞导致的血瘀证:痛经、月经不调(经血色黑夹块),产后恶露不下,小腹冷痛,舌质紫暗苔白,脉沉紧。
4. 痰瘀互结证
【特点】:皮下结节或肿块,胸脘痞闷,痰多色白,舌质紫暗苔厚腻,脉弦滑。
【病机】:痰湿阻滞,血行不畅,痰瘀胶结。
【组方思路】:化痰逐瘀,软坚散结。
【君药:三棱(归肝、脾经)破血逐瘀,行气消积。
【臣药】:莪术(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半夏(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佐药】:陈皮(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香附(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理气宽中。
【使药】:甘草(归十二经)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基础成方】:三棱、莪术、半夏、陈皮、香附、甘草。
【适用范围】:痰瘀互结导致的病证: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舌质紫暗苔厚腻,脉弦滑。
5. 血热瘀结证
【特点】:斑疹紫黑,身热夜甚,烦躁谵语,舌质红绛有瘀斑,脉细数。
【病机】:热入营血,煎灼津液,血行不畅。
【组方思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君药】:水牛角(代犀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臣药】:生地(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药】:赤芍(归肝经)凉血活血,散瘀止痛。丹皮(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使药】:甘草(归十二经)调和诸药,清热解毒。
【基础成方】: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甘草。
【适用范围】:血热瘀结导致的病证:急性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舌质红绛有瘀斑,脉细数。
二、不可或缺的引经药
病位
引经药
头部
川芎、藁本
胸胁
柴胡、郁金
少腹
小茴香、乌药
下肢
牛膝、鸡血藤
三、动静结合,标本兼顾
1、“动” 药(活血)
【峻猛药】:三棱、莪术、水蛭(适用于严重血瘀或癥瘕积聚)。
【平和药】:丹参、川芎、益母草(适用于轻症或长期调理)。
【配伍要点】:避免单独使用破血药,需配合行气药(如木香、香附)以增强疗效。
2、“静” 药(补虚)
【补气】:黄芪、白术(气虚血瘀必用)。
【养血】:当归、熟地(血瘀日久耗伤阴血时加入)。
【温阳】:附子、肉桂(寒凝血瘀时使用)。
四、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孕妇、出血性疾病(如胃溃疡、血小板减少)患者慎用活血药。
【疗程调整】:血瘀重者需长期调理,症状缓解后可改用丸剂(如血府逐瘀丸)巩固。
【辅助治疗】:配合针灸(如血海、三阴交、膈俞穴)、热敷或适量运动(如慢跑)可促进血液循环,效果更佳。
五、总结
血瘀的组方治疗关键在于 “辨证精准,用药灵活”。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症状可明显改善,甚至实现病灶消散。最后提醒:以上组方仅供参考和学习,不适用于所有人,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盲目用药。
好历害的化解.中医们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中医己经做了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只是古人不知不觉中的做,而今天中医是以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为荣。不仅中医们自己要做,还要所有人都要做,还才是中医们天天跑出来宣传中医的原因。(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