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入中老年后,不少人的生活习惯悄然发生改变,其中在饮食方面,对牛奶的态度出现了诸多转变,各种不喝牛奶的说法纷至沓来,像“容易上火”“喝了拉肚子”“奶是湿气重”“喝了寒”等等,使得牛奶渐渐从许多中老年人的饮食清单中消失。

从医生所做的社区调查来看,年龄超过55岁的人群里,有34%的人一周喝牛奶不超过一次,更有13%的人连续三个月以上都未曾喝过牛奶。大家起初觉得身体并无大碍,依旧硬朗,可仔细查看相关数据,却能发现诸多问题逐渐浮现出来。
首先是腿脚方面的变化,很多中老年人会感觉腿脚慢慢变沉,反应也变慢了,多数人将其归结于年龄增长,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而未加重视。然而,经医生检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人腿脚力气变差,实则是肌肉流失与神经传导效率变差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两者都和牛奶有着紧密关联。
牛奶可不只是补钙那么简单,它还富含高生物利用率的蛋白,像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中老年人本身日常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量就较容易不达标,若再舍弃牛奶这一优质蛋白质来源,问题便随之而来。肌肉流失起初在体表很难察觉,也没有明显感觉,只是上下楼梯不如以往利落,不愿提重物,到后来连站起来都得缓上半天。
有研究表明,每天蛋白摄入量不足0.8g/kg体重的老年人,在六个月内肌肉量下降速度是正常摄入者的1.5倍。而牛奶作为液态蛋白来源,消化吸收快,尤其适合吸收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日本的一项研究提到,那些每天早晚坚持喝牛奶的65岁以上老人,肌肉含量平均比同龄不喝奶人群高出约13%,别看这比例看似不大,但对于老年人而言,哪怕只是一成的差距,都可能关乎着是否容易摔倒、能否站稳。

此外,牛奶提供的钙离子对神经递质释放有帮助,神经系统正常工作不仅依赖大脑清醒,神经末梢准确传导电信号也很关键,钙离子在此充当“开关”角色,若钙不足,神经反应就会变慢,动作配合能力也会下降。有些老年人出现手脚发麻、抽筋、下肢力量下降等表现,却常被误以为是“血压低”“气血不足”,即便补了血、调了气,问题依旧存在。
其次是消化功能方面的紊乱,不少人原本肠胃正常,可一旦停止喝牛奶,三四个月后便开始频繁出现胃胀、便秘、腹胀等小毛病。表面上看,这些似乎与牛奶并无关联,实则背后逻辑清晰。牛奶是很多人摄入乳糖和乳酸菌的重要途径,一旦停止饮用,肠道菌群就如同断了“口粮”,原本的“好细菌”会逐渐减少,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就被打破了。医生通过粪便菌群检测发现,长期不碰牛奶的老人,肠道益生菌数量明显低于每天喝奶的同龄人,特别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比例偏低。
这两种菌对于维持肠道蠕动、调节排便节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数量减少后,肠道容易被有害菌占据,轻的表现为产气多、放屁多,严重的会造成黏膜发炎、引发腹胀。许多老人以为是“老胃病犯了”,但根源其实是肠道微生态被打乱。而且不喝牛奶还会使短链脂肪酸的生成减少,牛奶中的乳糖发酵后产生的乙酸、丙酸、丁酸等物质,对肠道黏膜修复以及提升胰岛素敏感度都有益处,短链脂肪酸减少,肠道“敏感性”升高,原本能正常消化的食物,吃了也会感觉不舒服,就像医生形容的那样,长期不喝奶的人,肠道仿佛“忘了怎么配合食物了”。
再者是情绪方面的变化,这一点或许让人意外,但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中老年人不喝牛奶后,情绪容易变得低落,甚至更易焦虑、发脾气。最初是欧洲的研究提出奶类摄入和情绪稳定之间存在关联,后来美国营养学者回顾4000多份健康调查问卷发现,每天摄入奶制品少于100ml的老年人,其焦虑指数、睡眠障碍发生率、轻度抑郁评分都比奶摄入正常组高出15% - 25%。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牛奶里含有的色氨酸,它是一种人体自身无法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必需氨基酸,同时也是合成5 - 羟色胺(即血清素)的原料之一,而血清素堪称大脑的“快乐分子”,一旦其含量减少,情绪就容易不稳定,睡眠也会受到影响。很多老年人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或者白天时常叹气、发呆,并非只是因为事情多,而是神经递质不足。色氨酸本就不易从其他食物中大量获取,切断牛奶这一含量高、吸收率又高的来源后,神经系统长期缺乏相应物质,情绪也就逐渐发生变化了。
另外,牛奶本身还含有一些天然的镇静因子,如乳肽和乳清蛋白水解产物,在一些研究中认为它们能调节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的兴奋度,让人更易进入放松状态。虽说喝牛奶不能直接治疗抑郁,但它确实在慢慢调节大脑对“压力”的感受方式,有些原本性格温和的老人后来变得易怒、烦躁、睡眠质量差,家人以为是“老年脾气来了”,实际可能是身体失去了这样一个“化学缓冲垫”。
来源:沈阳公共频道
转载自:食安汇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