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黑板报到小报小刊
作者 | 冯恩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一文中早就指明,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报纸要靠大家来办,并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现在看来,今天的文艺工作,党的文艺路线,还是这个总精神,应该继续贯彻执行。我从1958年开始文学创作,就是沿着党的这条文艺路线创作前进的,因为自己的创作历史长,对文学的发展状况比较熟悉。从1970年我就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分管全县新闻文化,普及群众文化,担任文联主席抓全县的文学创作。主要任务是负责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对文学方面重点办好黑板报,发行群众性的报刊,在主持文联工作中,创办了《临朐文艺》月刊,主要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等作品,由县文学创作组编辑,由我审稿定稿。我记得一共出刊了26期,我全部保存了下来,已交到县图书馆存档。八十年代在文联主持办了一份《海浮文苑》小报,大约半月一期,主要编辑郝湘榛,我负责审阅定稿,有个老张负责印刷发行,是份综合性小报,凡涉及文学方面的稿件都登,办的总算挺活跃,来稿很多,内容丰富。县委县府领导关怀,亲自供稿,全县作者踊跃投稿,办的还是有些声誉。
当时的文坛,繁荣兴盛,全县文艺作者有用武之地,稿件多数能采用,由《临朐文艺》月刊,《海浮文苑》半月刊,还有《临朐县报》周三刊,我担任文联主席,又在宣传部负责新闻文化工作,上级新闻单位和文化部门来人,都由我出面接待,随时可以联系作者向上供稿。故《山东文学》《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农民日报》《潍坊日报》副刊,经常采用我县的稿件。那个年代,县里办了这么多小报小刊,农村和机关单位,都办黑板报。我觉得形式活跃,作者能充分发挥才华,写出稿件采用率高,情绪高涨,还能获得稿费收入。我记得《海浮文苑》小报,每期发稿费或奖品。虽然有点微不足道,作者们还是挺满意的。办报的经费也有一定来源,有时四个版的小报,有些企业单位需要做宣传,我们组织作者写报告文学宣传他们的事迹,他们相当满意,我们办报还有了经费。那时的油印小刊物《临朐文艺》一月一刊形式灵活,全是刻版油印,自己发行,节省了经费,效果却不错。临朐文学老墩头郝湘榛,勤奋工作,同王鑫、冯益汉、马同秀、张玉生等及时编辑文章,按时出版。《临朐县报》每期都有副刊,采用大量稿件。广大农村村村都有专人办黑板报,文化的普及相当广泛,主要登本村新鲜事,所以宣传作用很大。
那个历史阶段,大办黑板报小报小刊,威力是无穷的。主要体现在文化普及面广,文学的渗透力强,农村办黑板报虽然很简单,不用多少费用,作用是相当大的。紧靠大街,直吸过路人眼球,不看也要看,又是短短的文字,一目了然。许多老年人爱看,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阅读。省里的《农村大众》报,原来是四开小报,突出特点是登短文或小故事,有一年报社开座谈会,要我去参加了,会上我发言:“报纸的好处是文章短,登的小故事多,适合农民阅读,干活休息,一袋地头烟,就读好几篇。”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长董凤基讲话,还赞扬了我的发言,肯定了这种办报的方向。这件事就说明了,多办小报小刊,适于群众阅读,符合作者意愿,应该提倡。
伴着时代发展,开展文学创作的形势有变,农村办黑板报的少了,小报小刊内部交流的多了,公开化的也有收敛。最先进的网络化普遍了,只要有一部手机,全世界的事都能看到知晓了。写出的稿件在一定范围内发表不难,关口少了一些,但向高档次的报刊发稿,越来越难。网络和手机的运用最适合年轻一代,文化水平高脑子灵活,制作抖音、拍照都和喝汤一样能办到。但对老年人有阻力,不识字看手机就困难了。
我觉得小报小刊,应该继续发展和利用,网络也应正确的发挥作用。网络平台应建立小报小刊式的文学园地,这是很有必要的,出刊及时,用稿量大,办的生动活泼,也能帮助作者向上推荐稿件。简办纸质的小报小刊,也应继续发展,出版次数频繁一些,最好不要相隔久远。文坛专设文学网络平台,也很有必要。总之,要把普及下的不断提高开展起来,使得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让作品攀向高档次,促进全县文学创作不断发展提高。

冯恩昌,曾任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已出版文学专著32部,《糖葫芦》《故乡蝉歌》入选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