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兰妈谈育儿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出错、然后意识到自身问题并纠正错误的过程
如果我们不允许、或者害怕孩子犯错,那孩子最终就会成为一个连话都不敢说的“笼中鸟”
周末回外婆家玩儿,再次碰到外婆一手带大的大孙子安安
相比于之前每次见面,都因为玩手机、沉迷打游戏而展开话题的唠叨、催促和愤怒,这次回家的气氛显得格外沉重一些
首先,刚进门就看到外婆那略显疲惫的神态,整个看起来也没有之前的热情开朗
其次,又听到安安周日不能去学校读书的消息,因为老师要求他在家劳动改造七天,只能到下周四才能去学校上课
理由呢,谁也没想到,居然是安安在学校撬开教师办公室偷东西未遂,还被老师当场抓包了
对此,老师的处理意见就是让孩子回家后多做家务活,也希望多一些劳动和吃苦能好好锻炼一下孩子的品行

这本来就是一套可行的处理方案,可身为安安爸爸的小舅一听说此事,就直接对着外婆嚷嚷,还责怪性地说:
“孩子从小是你带到大的,现在出了问题,最大的责任就是你,别找我,跟我没关系,以后哪怕坐牢都是他活该”
“这孩子我早都已经看透了,以后就是一个小偷,是个坐牢的命,早知道辛辛苦苦养了十几年,到最后还养到那里边去,还不如刚出生的时候就给扔了”
听完这些话,我的心情也跟着低落起来,当时就对小舅进行心理辅导,我告诉他:
“孩子撬门想要偷东西,无非是他好奇、想要得到什么东西而临时产生的恶念,可这并不代表以后就是这样一个人,尤其是大庭广众之下更不要去张扬这件事”
“一方面,偷东西未遂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当众讲出来会让孩子下不来台,也会容易错失让孩子理性看待问题的思考机会”
“另一方面,不管有多么糟糕的孩子,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自尊心,更有着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我们现在就认定孩子是小偷,改不了了,那孩子可能就真的会成为一个小偷了”
后来,回家的路上就听到大女儿说:“安安好可怜呀”

我问她为什么,她告诉我:
“你们那会说安安偷东西的时候,他就在一边哭,还一个劲儿地说,大家都不把他当人看,把他说得连猪狗都不如,他就是跟另外一个同学想去老师的办公室看看,然后假装撬门进去转转,那门锁得好好的,怎么打得开,然后老师发现他们,就认定他们偷东西了”
这就是所谓的“贴标签”效应,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是无法避免的
特别是以下几种“标签式”教育,直接是戳中了心坎:
01
“白眼狼”标签
一旦顶嘴,就成了不孝的专属用词
没有天生就冷漠、不孝的孩子,也没有生来就恶劣的品行,有的只是“养”出的亲疏之分
认识一个男孩,别看他平时跟家里人关系不好、也很少联系,可在外面的为人处事方面,他并不比谁差多少
特别是遇到什么事情时,只要朋友知道了,那基本上都纷纷献上各自的绵薄之力
大概也是因为号召力不错的原因吧,男孩的“朋友缘”在当地的亲朋好友面前几乎是传遍了
可有一年春节,男孩前脚刚跟父母吵完架,后脚就出门遇到亲戚提问说“你这孩子,在外面朋友缘那么好,怎么回家连你父母这两个人都搞不定,我看你朋友多就是空有其名呐”
男孩叹了叹气,然后说:“不管是什么关系,都需要相互尊重才能长远,如果我说什么都不对,说什么都要被拿出来作比较,但凡说了一句顶嘴的话,白眼狼的如何不孝就会成为口头禅,那这样的环境又怎么能留住人呢”
原来,男孩从小都过着父母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包办人生,小时候碍于父母的威严不敢顶嘴、也不敢说不,可等到长大后发现父母的包办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干涉,还有来自灵魂深处的抗拒
同样一件事情,在朋友那里,他可以有说有笑地商量,而在父母那里只有无尽的批判、对比、还有谩骂
久而久之,心底的抗拒就越来越强烈,他也更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父母的掌控,每一次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候都更感觉全身上下都如绷着的弦一样紧张、不安

讲真的,如果问“从小被骂白眼狼的孩子,长大怎么样了”,那兰妈认为“长大后就真的成了白眼狼”
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他从小到大在父母嘴里听到最多的话就是“白眼狼”、“不孝女”、“以后就没打算指望你…”
一直以来,朋友也深深地活在父母语言刺激下的自卑当中,不管他如何努力、如何渴望成为父母眼中希望的孩子,始终都因为那句“白眼狼”而无法触及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朋友不愿意吃青菜,她仅仅是把青菜藏在纸巾里企图蒙混过关,可父母发现后则是直接进行语言炮轰:
“你真是个白眼狼,那么贵的青菜,妈妈都舍不得吃,要不是为了你,我会买那么贵的菜吗?你倒好,不吃就不吃吧,还偷偷藏起来都不愿意让我吃一口”
年少的朋友仅仅是解释一句“不是那样的”
她妈妈连讲完话的机会都不给,继续批评打击说“你也就这样了,白眼狼一个,反正以后是不打算抱什么希望了”
再后来,随着母女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淡泊,朋友也果然成了妈妈口中所谓的“白眼狼”,参加工作后不往家里拨一通电话,也不愿意在朋友面前提及家人一句…
这就是“白眼狼”式标签的伤害
你的孩子在你眼中是什么样子,最后也会形成一定的语言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就会慢慢成为你口中最初的样子

02
“没出息”标签
一事未成,过去的所有努力都白搭
有人说,养孩子就像是腌萝卜一样,同样的萝卜放在不同的容器里,所腌制的味道就会完全不同
教育孩子也不例外,环境决定成长,成长又决定着品行与质量
就拿安安偷东西未遂被抓包这件事来说吧,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没有挨打的原因,如果一开始就给王法,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你看他还敢不敢偷东西”
对此,外婆举了一个例子
村里一个老奶奶,不久前刚查出脑袋里长了东西,医生的建议也是:回去后该吃吃该喝喝,老太太想去哪儿就带着一起去,尽量别留遗憾
而言外之意,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在大家都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老太太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也回来了,可正当他们商量该怎么照顾老人时,大家却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我才不照顾,这老太太可厉害着呢”
小女儿还解释说:“小时候总打我骂我、还把没出息的口头禅挂在嘴边,现在也照样看不起我,那就找她瞧得起的人照顾她吧”
病重的老太太听完这些话,也震惊地张大嘴巴,大概更多的都是难以理解吧

还遇到过一个真实例子
一个10岁大的小女孩,每次和她妈妈顶嘴时都嚷嚷着说“你怎么不去上班呀?你赶紧去上班吧,我现在每天看到你都烦”
光是听这些话,大概都觉得“这就是现实版的白眼狼”,可事实真相却是另一番景象
当女孩回归理智去看待这件事时,她却告诉我:
“其实,我也不是故意要说那些话的,只不过是看不惯妈妈那嚣张跋扈的嘴脸,每次只要我哪里没做好,那就会直接骂我没出息,也不管你之前取得如何成绩、付出过多少努力,她都完全不记得了,也就是你只要一件事没做好,那过去的所有努力都白搭了”
听完这些话,我突然明白了“标签式”教育背后的粘粘性,特别是那些负面、打击和对比的话,对孩子而言就是一次次贯彻心灵的崩溃
不想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那家长们一定要正确运用标签力量,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也一定是积极、健康、且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语言用词
唯有如此,孩子身上的阳刚和朝气,才会化作积极能量不断地优化并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样子

03
“反问式”标签
孩子一错,就迎来铺天盖地的反问
每个人都需要自信,每个孩子最好的成长资本也是自信,但拥有自信一直就没有那么简单,需要的一直都是背后站着一个懂得欣赏、和懂得体现爱的父母
和一群妈妈们交流育儿知识时,突然听到了一个新鲜的标签-反问式教育
所谓的反问式教育,就是通过不断地提问、和回答,让家长能更好地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生活如此,学习上更加受用
有位妈妈就通过这个方法,让她女儿的英语成绩从以前的二十多分、短时间提升至期中测试的六十九分,尽管这个分数还不是很理想,可至少进步的幅度是肉眼可见的上升
本以为继续坚持这个方法,那孩子的好成绩也是指日可待
可没想到,这位妈妈前几天又再次回到了之前打鸡血般的丧气状态
直到了解情况才知道,原来是所谓的“反问式”教育出现了孩子不肯开口讲话的问题
以前,每当妈妈问“这个单词会不会读”,女儿都会很爽朗地回答“会”或者“不会”,两个人接下来的交谈也会进行得比较顺利
可随着同样的沟通话术用得多了,孩子似乎就渐渐烦躁起来,面对妈妈的问题爱搭不理,要么是低着头不讲话,要么是眼泪汪汪地盯着书本,再由着豆大的眼泪一滴一滴地往书本上落
而妈妈每次看到这里,心里都不由地憋着火,对着孩子的态度也渐渐由以前的轻言细语变得急促起来

嘴里说出最多的话也是:
“说话呀?你哑巴吗”
“你说不说话?要是你乐意做个哑巴,那以后都不要说话了,以后你请我对你说话我都不说了,你自己的学习也自己看着办吧”
就这样,本来还相处不错的母女俩,经常会因为“开不开口”、“讲不讲话”而大量消耗精力、浪费时间
对于这一点,兰妈的看法是:当你因为教育孩子而感到疲累时就赶紧换个教育思路,当你说的话孩子听不进去时也要及时换个沟通方法”
在这方面兰妈算是颇有经验了
自从上次开家长会,班主任告诉大家,她的每堂课都会大量提问,以此来了解孩子有没有认真听讲时,我回家也把这个方法用在女儿的身上
不曾想,女儿在问答式辅导面前,根本就是凭心情而定,想说话的时候还能有问有答,不想说话的时候直接甩脸让你自己去猜

意识到了女儿的情绪,我开始暂停问答式沟通,并耐心地解释说:
“妈妈为什么会不断提问?就是希望知道你心里怎么想的,学习也本来就是师生两个人互动的事儿,如果我问你问题,你不讲话,那就是妈妈一个人在使蛮劲儿,学习的进步效率自然就不会明显了”
“还有啊,如果学校老师喊你起来回答问题,你就跟个哑巴一样杵那不动,你觉得下一次老师还会喊你吗?如果你站起来又犹犹豫豫、声音小到连自己都听不清,那即便这道题你会回答,老师也认为你是不会的”
“所以,每次妈妈提问的时候你一定要大声把你心中所想的话讲出来,只有这样妈妈才能知道你的薄弱点,然后再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听完这些,女儿似乎有些豁然开朗了,还特意对我说:“老师在学校也是那么说的”
看吧,教育孩子就是一条漫长而需要方法的道路
任何时候都不要觉得麻烦,更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不足而焦躁,更甚就此直接认定孩子只能止步于此,这些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标签,也不应该出现在孩子的成长之中

那么,关于为什么说不要当孩子面“贴标签”这个育儿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