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评价赫鲁晓夫5功5过:搞僵和中国关系,是他最大的失败?

晨曦微露梦 2025-04-19 17:28:37

2016年俄罗斯出的第10本历史书里,对以前的苏联老大赫鲁晓夫有个挺全的评价,说白了就是“五个做得好,五个做得不好”。

先聊聊五大成就:

【一、赫鲁晓夫在任期间,有效地解决了苏联人民的住房问题。】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还是没能从二战那场大战的惨重伤害里完全恢复过来。这里面有个大问题,就是莫斯科老百姓的住房困难。

那时候,不少俄罗斯人得住在地下室、临时搭建的工棚、危险的老房子,还有挤得满满当当的合租屋里,日子过得挺艰难,社会问题也是一大堆。赫鲁晓夫呢,他想了个挺有新意的办法,就是在全国大范围地建起一种五层楼高的小户型简易房,大伙儿都管这种房子叫“赫鲁晓夫楼”,以此来改善大家的居住条件。

在斯大林掌权那会儿,苏联的建筑风格讲究的是华丽复杂的拱门和柱廊,这样一来,房子的造价就噌噌往上涨。到了赫鲁晓夫时代,他来了个大变样,讲究实用主义,一切从简,紧紧盯着成本不放。他减少了厨房、卫生间、走廊这些地方的大小,结果造出了这么一种房子:设计简单明了,盖起来也方便,维护起来不费事,最重要的是,还很省钱。

苏联人对这种房子感情挺复杂,一方面喜欢它,因为它确实解决了住房难的大问题;另一方面又嫌弃它,因为这房子常常建得过于简单粗糙,墙角动不动就裂开,天气一变就漏雨漏风,平时隔音还特别差。

不过赫鲁晓夫确实是出于好意,他信心十足地表示,到1980年要让所有家庭都住上自己的房子,这说明“赫鲁晓夫楼”确实挺实惠。就连跟苏联不对付的美国,都对他的这个创举表示了赞赏,说苏联搞出了全球独一份的大规模低价住房方式。

2010年的时候,梅德韦杰夫在讲话中提到,尽管赫鲁晓夫楼存在不少问题,但好歹是让大家有了自己的住处。这也能看出,他是承认赫鲁晓夫楼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科技水平获得了傲人的发展。】

1954年,苏联建好了全球首个能发5000千瓦电的试验核电站。到了1957年,苏联又把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卫星送上了天。再过四年,也就是1961年,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他坐宇宙飞船第一个飞进了太空。还是1957年那年,苏联不光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多级洲际导弹,还做了核武器爆炸试验。

苏联经历二战的重创后,逐渐恢复了元气,变得非常强大,甚至能在最前沿的科技领域和美国一较高下。可以说,赫鲁晓夫掌权那会儿,苏联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

【三、反思斯大林的弊病,解冻思想。】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国内各方都嚷着要改革,赫鲁晓夫就顺着大家的意思,给苏联来了个大“松绑”。这样一来,苏联的文学、艺术、音乐这些领域又开始活跃起来,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滋润了些。赫鲁晓夫还帮那些被赶走的车臣人翻了案,让他们能回老家。当然啦,赫鲁晓夫在批评斯大林的时候,有些做法也是过了头,他的改革不是都那么完美。但话说回来,他做的好事也是挺多的。

赫鲁晓夫搞了两件大事,第四件是改革苏联的养老制度,第五件呢,就是推行全民义务教育。

五个常犯的错误:有时候,咱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犯些小错。今儿个就聊聊五个挺常见的错误。第一个,就是做事情没计划。不少人干啥都是随心所欲,想到哪儿做到哪儿,结果往往是效率不高,还容易漏掉重要的事儿。第二个,是沟通不到位。有些人说话含含糊糊,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者压根儿就不跟人交流,这样很容易产生误会,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第三个,就是拖延症。这事儿想必大家都懂,明明知道要干啥,就是拖着不做,非得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着急,结果质量大打折扣。第四个错误,是容易冲动。碰到点儿事儿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要么大发雷霆,要么一蹶不振,这样既解决不了问题,还容易得罪人。最后一个,就是缺乏自我反思。做错了事儿也不想想为啥错,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这样进步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啊,咱们得时刻提醒自己,别让这些常见的错误给绊住了。

【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评。】

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时,其实没那么公正,里头夹杂了不少个人情绪和偏见。他用的那套“一股脑儿否定”的手段,真的把苏联在社会主义圈子里的面子给丢光了,也让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受到了重创。这事儿在东欧、欧洲,甚至美国共产党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还为中苏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的一个大败笔。

在国内,赫鲁晓夫那份秘密讲话,严重动摇了苏联政府的威信,让老百姓心里起了分歧。表面上是在批评斯大林,其实连带着苏共的威望也给搞没了。这么做,给苏联的未来硬生生挖了个大坑,后来这个坑就越挖越深,变成了对整个苏联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怀疑。

【二、赫鲁晓夫在外交上的失败。】

苏联以前可是社会主义国家里的老大,在所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里,地位都特别高,备受尊敬。

不过,从50年代中期一直到60年代中期,苏联的外交政策,主要由赫鲁晓夫带头,还有外长葛罗米柯和米高扬帮忙,那可真是让人看不懂。他们的决策里矛盾一大堆:

一方面,他们推崇的是“共处要和平、竞赛讲和平、过渡也和平”的一套理念,打算跟西方国家握手言和。但另一边,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他们却硬要大家步调一致,粗暴插手兄弟党的家务事。对待中国、匈牙利、波兰、南斯拉夫这些事儿,赫鲁晓夫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变得好斗起来,这让社会主义阵营里头更加不稳定了。

说到中国的事儿,特别是在新中国还没成立以及成立以后,苏联给了中国不少大忙。特别是国家刚建起来那会儿,有了苏联的鼎力相助,中国的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就像坐上了火箭,嗖嗖地往前冲,中苏关系那会儿好得跟蜜里调油似的,持续了好些年。可谁能想到,赫鲁晓夫这家伙,愣是把中国这个铁杆盟友给得罪了,活生生的盟友变成了对头。

最后的情况是,苏联既没能让西方国家懂它,也没能在社会主义伙伴之间保住那份重要的团结。

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里,把他对西方的外交政策矛盾给暴露无遗。他嘴上说着想要和平,但实际行动上却在古巴搞起了导弹部署。本来想跟肯尼迪硬碰硬,结果到最后,他却自己先认了输,这下可好,面子全丢了,威信也大打折扣。

【三、赫鲁晓夫在农业上的盲目行为。】

赫鲁晓夫接手苏联时,发现斯大林时期国家一门心思扑在工业上,农业这块儿却被晾在了一边。因此,他一上台,首要任务就是动手调整农业,给农业来个大变样。

赫鲁晓夫砸了67亿卢布,召集了好几十万的志愿者,打算通过大规模的垦荒来增加粮食。但没想到,因为没有好好规划和科学安排,结果把环境给搞砸了。到了60年代初,那些原本被开垦的地方被风沙吹得不成样子,好几十万公顷的地都被毁了。

赫鲁晓夫在搞农业机械化时,硬逼着集体农庄买拖拉机,可实际情况是,好多拖拉机都没派上用场,后续的保养维修啥的也跟不上。

要说最出名的,还得提赫鲁晓夫推广玉米的事儿。玉米这玩意儿,适合在干热的地方长,但苏联纬度那么高,他还大规模地种,结果嘛,大家心里都有数。

赫鲁晓夫提出了新的目标,说苏联的肉类产量得超过美国。他这么一强调,各地就开始想办法达标了。他们不但把自家的牲畜都杀了,还跑到隔壁州去抢牲畜,甚至上报的产量都是假的,就为了完成任务。结果,这么一来二去,畜牧业全乱套了。

赫鲁晓夫搞的那些农业上的新花样,差点儿让苏联闹起了大饥荒。

【四、赫鲁晓夫对苏联军队的削弱。】

前面说了,赫鲁晓夫那会儿,苏联科技可是风光无限,拿了不少大成就。但奇怪的是,这些科技进步并没让苏联军力更上一层楼,反倒是让它变弱了。想想赫鲁晓夫搞的那个“三和理论”外交方针,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1955年那会儿,赫鲁晓夫说要对陆军和海军来个大瘦身,特别是苏联海军,那叫一个惨。一直到80年代,苏联才终于搞到了自己的第一艘正儿八经的航母。

赫鲁晓夫那阵子特别看重核武器的厉害,几年里就把几百万军队给裁了,这事儿惹毛了不少苏联军中的大佬,也成了他后来丢官的一个大原因。

【五、将克里米亚半岛拱手送人,遗患后世。】

1954年的时候,赫鲁晓夫说:“因为克里米亚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挺像的,地方也挨得近,经济文化联系都很紧密。”所以,他决定把克里米亚半岛归到乌克兰那边去。

后来,苏联垮了,很多俄罗斯人回头看赫鲁晓夫的那个决定,都说那是他喝高了之后的糊涂事儿。

想成为我的铁杆支持者吗?其实挺简单的。在这个平台上,只要你多跟我互动几下,系统就会认定你是铁粉啦。要是你觉得我写的东西还不错,那就动动手指,点个“”吧。这样,一旦有新文章出来,你就能马上收到通知,比别人都快一步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