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宰相李斯,是毛泽东比较欣赏的历史人物。李斯把自己学到的本领,全都运用到辅佐秦始皇的实践当中去了。他不仅协助秦王嬴政统一了天下,还建议焚书,统一文字,企图从思想领域保证秦帝国的长治久安。
李斯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大多是李斯的主意。李斯不但是策划者,而且是执行者。秦始皇统一全国,李斯居功莫大焉!因为毛泽东高度评价秦始皇,所以对他统一天下的主要辅助者李斯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964年8月30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思想上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晋文,秦始皇也算。”
不久,毛泽东还谈到过这样的意思: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儒家的“左派”。显然,毛泽东认为儒家中的右派是孔子、孟子。这种划分的依据在于,是“取法先王”还是“取法后王”,也就是说,是遵守祖宗成法还是创新变法。因为荀子学说中汲取了法家的成分,李斯在实践上又体现了法家的精神,是“主张法后王”的,是“拥护秦始皇”统一事业的,干了一番前人没有干过的大事业,所以毛泽东赞赏李斯和他的老师荀子。
李斯
李斯(前281—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出生于“闾巷布衣”之家,年轻时做过管理文书的“郡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李斯在厕所看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地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
于是,李斯感慨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战国末年英雄竞出,李斯也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虽然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李斯虽然在学术上对荀卿有所继承,“然旨趣与荀卿大异”。
李斯出于个人喜好,在追随荀子之时便明确表示要学习“帝王之术”。他关注的只是荀学中的一部分,并非全盘接受荀子学说,包括荀子所掌握的儒家学术。他虽然从儒学中汲取知识与智慧,其阐述观点的方式、文章使用词汇等,皆沾染有儒家色彩,但是在借鉴儒家观念时,则表现出强烈的针对性,不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说,且常把老师学说加以改变再予以接受。《荀子》记载李斯在追随荀卿时,认为秦国“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这种论断招致荀子批评,被斥为“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荀子学说中的核心观念为“礼”,强调“德主刑辅”。荀子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礼义者,治之始也”,“为政不以礼,征不行也”。李斯则改变荀子以礼为本的治国观念,将“法”的地位加以提高,使之凌驾于礼之上,他认为“法修术明而天下乱者,未之闻也”。
李斯
李斯对荀子思想学说有吸取也有扬弃,而对韩非的理论则完全信服。李斯与韩非同在楚地师从荀卿,因年龄、教育等原因形成了一种特殊关系。韩非、李斯相遇时,韩非步入中年,思想逐渐成熟,李斯初出茅庐,因家境原因所接受的教育很有限,他对在思想上羽翼渐丰的同窗韩非产生了依赖感。韩非身为韩国王室贵胄,在地位上具有绝对的优越感,而李斯是一介布衣,身份卑贱。
他们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李斯是以仰视的姿态瞻望韩非的。韩非强调政治效用的立论角度,无疑切合追求“帝王之术”的李斯心理,成为李斯在荀子之外的又一思想源泉。李斯将韩非观点誉为“圣人之论”“圣人之术”,认为这是一种治天下的“帝道”。当《孤愤》《五蠹》初传至秦时,他便一眼识出并介绍给秦王。可以说李斯对法家学说的最初认识便来自于韩非,韩非观点及法、术、势等一套政治方略被李斯全盘接受,韩非法家学说建构了李斯思想的主体框架。
后来,儒学成为意识形态主流之后,韩非、李斯这两位荀子的高徒被斥为儒家思想的叛徒,“尝论议韩非、李斯皆有荀卿之才,惟其富贵利欲之心重,故世得而贱之。惟卿独能守其身,不苟希合”。
李斯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诸侯国才能施展才干,博取荣华富贵。
当时,七国争霸,战争不断。在七雄中,魏、韩、燕、齐、赵等诸侯国相继衰落。楚国虽大,也因为国君昏庸,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在争霸斗争中屡遭挫败,同时国内的几次变法都未获成功,朝政大权被腐朽的旧贵族势力所把持。只有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势日盛,而且比较重视“客卿”的作用。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李斯认为要摆脱“卑贱之位,困苦之地”,只有到秦国去。
临行之前,李斯向荀子陈述他的政治理念说:“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疆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大于困穷。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李斯以“得时无怠”作为他出仕的充分理由。“时”是李斯对当时天下形势的一种把握。李斯强调面对纷骛变幻的形势,要想有所建树,必须不失时机,当机立断。所以他毅然入秦。
李斯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正赶上秦庄襄王病死,而继位的秦王嬴政尚年幼,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当权,李斯遂投到其门下当“舍人”,很快受到器重,被邀参与编写《吕氏春秋》并被任命为秦王的侍卫官——“郎”。此后,李斯利用接近秦王之便,多次陈述自己的政见。他向嬴政上书,描绘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分析了关于天下必然统一的历史趋势,并且说:秦国已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的郡县地位了。凭着秦国的强大和秦王的才干,可以像炊妇扫净灶头一样,足以吞没诸侯,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他指出:这是经过长期努力使之发展起来的大好形势,不能缓失良机呵!这正与秦王嬴政兼并六国“成帝业”的志向相合。秦王非常高兴,相恨太晚,立即拜他为长史。后来,由于他的建议产生了卓著成效,秦王又任用他为客卿。
公元前238年,嬴政加冕亲政,发生了嫪毐叛乱,翌年吕不韦免相迁往河南。因吕不韦的门客多为“客卿”,所以秦国的一些宗室大臣要求秦王“一切逐客”。兼以又发生了一件事:与秦接壤的东邻韩国派了一名说客,是位水利专家,名叫郑国,来到秦国,竭力建议在关中修一条长达三百里的灌溉渠(这条渠修成后称为“郑国渠”,也叫“郑渠”)。
这似乎是为秦国着想的,但其本意是想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投入到这一大型水利工程上,拖住秦国,使其无力出兵东伐,所以根本上是替韩国着想的。不久,这件事的内幕被捅了出来,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又借此大做文章,纷纷向秦王反映说,其他诸侯国的人入秦做事,统统有各为其主的不可告人的目的,都是坏家伙,应该把他们一个不留地驱逐出去。一时,“排外”的言行形成一股势头,秦王于是也下了“逐客令”。李斯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在此情形下,他给秦王上了一份著名的《谏逐客书》。
李斯的上书,开头回顾了春秋战国以来秦国历史上四个辉煌的时期:穆公用了百里奚等人,称霸西戎;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殷富;秦惠文王用了张仪,扩大版图;秦昭王用了范雎,奠定帝业。这些智谋之士都不是秦人,而是客卿,他们于秦是有功的。接着,李斯又说帝王所好的珍宝美女来自四方所献,不过只在于“快意当前”而已,秦的目标应该是“跨海内,制诸侯”,没有“术”怎么能成功?没有人怎么能成功?如果“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那就是损害自己、资助敌国的愚蠢举动,“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的出发点是为秦国考虑的,就事论理,颇有气势,秦王嬴政被这篇《谏逐客书》所打动,废除了“逐客令”,派人追至骊邑召回李斯。
毛泽东对李斯的这篇传世杰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于1959年底至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说:“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那时候各国内部的关系,看起来是领主和农奴的关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战车、武士。”
毛泽东在评价《谏逐客书》之后,为什么又接着谈到“各国内部的关系”这一层意思上呢?因为当时毛泽东正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容易联想到这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史记·李斯列传》在引了《谏逐客书》之后,介绍了秦王重用李斯,终于实现了“并天下”的宏伟目标。
秦王撤销了“逐客令”后,李斯屡建功勋,被提升为廷尉(全国最高司法长官)。他所拟定的统一六国的“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和先发动强大的政治攻势、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建议,都得到秦王的赏识和采纳。李斯成为秦王进行社会变革、坚决推行法家路线和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强力助手。在李斯的辅佐下,秦王嬴政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大秦王朝。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屡建奇功。
首先,李斯建议秦始皇废除了造成诸侯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1郡),郡下设县、乡,归中央直接统辖,官吏由中央任免。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分职国家大事。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其次,秦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李斯及时地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这一工作。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异体字,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也称秦篆和斯篆),作为标准文字。他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范本,推行全国。
再次,李斯还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李斯主持制定《秦律》,其中主要法律形式有律、令、法律问答、式、廷行事等多种。其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设置、官吏任免、军事、外交、司法、监狱管理、社会治安、徭役戍边等,并且每项法律都有具体实施的办法和规定。这部法律的实施,不仅在当时史无前例,而且对以后历朝历代制定法典都有巨大影响。
因为李斯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和巩固政权献计献策,竭忠尽力,厥功至伟,所以毛泽东说他是“拥护秦始皇的”。
毛泽东认为李斯的政治思想特征在于“主张法后王”。
战国末年,在经历了近五百年的王纲解纽、礼乐崩坏的乱世之后,重整秩序不仅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且是权力占有者关注的焦点。面对这一历史主题,诸子百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路径。正统的儒家思想把秩序的合理性归结为传统的连续性,他们认为周代传承下来的礼仪及其规定的一整套等级制度是一切秩序的基础,注重的是文化传统在时间上的继承和稳定性。
但李斯的观点有所不同。李斯反对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倡导因时制宜、师法后王。李斯在初说秦王时,按照历史的演进,把秦的发展史分为穆公时期、孝公时期和当今三种情境、三个阶段来说明先王不足法,应根据不同情势采取不同的策略和行动,而不能恪守陈法,刻舟求剑。
为了反驳洙泗儒学的代表人物淳于越提出的“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观点,李斯上书秦始皇说“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明确指出古代的习惯和法则,并不一定就是指导当下政治实践的准则,有时它甚至是有害的。而当淳于越高举“师古”的旗号,用“周、殷之千余岁”来论证诸侯分封制度的合理性时,李斯当即指责这是“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并随后参与制定了“使天下无以古非今”的政策。李斯的“得时无怠”和“薄古厚今”的观念中,就孕育着反对“师古”,主张师法后王的政治哲学,并最终产生了“收去诗书百家之语”“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等“皆以始皇起”的制度改革和创新。
然而,李斯的“薄古厚今”和“法后王”的政治哲学蔑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整合,在文化的传承和整合上破坏了获得旧势力和士人广泛认同的基础,为秦王朝的迅速覆亡埋下了祸根。
在秦始皇的长期宠信下,李斯位极人臣。据记载,他“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但是他的地位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秦朝皇位的当然继承人长公子扶苏一向不同意秦始皇、李斯等人实施的高压政策,扶苏虽然被秦始皇赶出京城,去上郡(今陕西绥德)监蒙恬军,但是蒙恬掌握着数十万人的军队,并与扶苏关系密切。这不能不使李斯常有顾忌,李斯曾慨叹:“吾未知所税驾也!”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病死沙丘。李斯出于私心,与赵高合谋伪造了始皇书信,诈称李斯受始皇遗诏,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为二世皇帝,逼扶苏自杀。此后李斯仍任左丞相,地位并未提高。而赵高却当上郎中令,实际操纵了政权。
秦二世和赵高当权后,不仅大批杀害“先帝之故臣”,而且刑法更酷,“赋敛愈重”,越发激化了全国的阶级矛盾。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李斯企图挽救秦王朝的灭亡,上书建议改革。但在遭到秦二世的拒绝和申斥后,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爵禄”地位,“乃阿二世意”,反而上书献了“督责之术”,即让秦二世通过各种渠道,监督文武百官的言行,随时抓把柄、扣罪名,使之不敢反抗。“督责术”得到秦二世的赞同,致使“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
尽管李斯阿顺苟合、助纣为虐,赵高仍认为他是自己阴谋篡权的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赵高对秦二世说,李斯不满足于现有地位,有“裂地而王”之意,并且诬陷李斯的长子三川郡守李由与陈胜、吴广起义军有书信往来。二世信以为真,立即派人进行调查。李斯意识到大祸将临,退避已不能保身,就上书秦二世揭露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但这时昏庸的秦二世已经深信赵高,下令逮捕了李斯,交由赵高审讯。
在狱中,李斯上书秦二世表白自己入秦后“治民三十余年”的功劳,试图得到赦免,同时也想拖延时间,以便让握兵在外的儿子及朝中的同情者设法相救。但是他的希望落空了,其长子李由于公元前208年8月在雍丘(今河南杞县)被起义军所杀,朝廷中的其他人也慑于赵高的淫威,不敢相救。同年9月,李斯“具五刑”,被腰斩于云阳市,“而夷三族”,终年72岁。李斯死后,秦朝大权全部落入赵高手中,统治更加分崩离析,不久就灭亡了。
李斯身逢季世,顺应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成为影响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历史人物,但却得到了“具五刑,夷三族”的悲剧结局。司马迁认为若非李斯晚年的“阿顺苟合”,“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即李斯如果没有晚年的败笔,其于秦朝的功劳,比得上匡扶周室的周公和召公。
对“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颇为赞赏的毛泽东,对于“拥护秦始皇的”李斯和他的“薄古厚今”“法后王”的政治主张,当然是赞同的,所以他在谈话中常常提到李斯。
1965年6月,在与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谈话时,毛泽东又一次谈到了李斯,说:“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196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批评郭沫若旧著《十批判书》时,又讲起了法家,并特别提到了李斯。他说:“在范老的书上,对于法家是给了地位的。就是申不害、韩非这一派,还有商鞅、李斯……”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千古名作,清初文人把它编入《古文观止》。20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遵照毛泽东的嘱咐,将该文印成大字本,并由专家做了详细注释,发给人们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