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何思何虑”,看王阳明的心学智慧

代萱聊历史 2025-04-27 16:27:15



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来书云:“上蔡尝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在学者工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底气象,一并看为是。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欲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人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所论亦相去不远矣,只是契悟未尽。上蔡之问,与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与孔子《系辞》原旨稍有不同。​《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故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云“殊途”​,云“百虑”​,则岂谓无思无虑邪?心之本体即是天理。

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何思何虑”正是工夫。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上,便是勉然的。伊川却是把作效验看了,所以有“发得太早”之说。既而云“却好用功”​,则已自觉其前言之有未尽矣。濂溪主静之论亦是此意。今道通之言,虽已不为无见,然亦未免尚有两事也。

“天下何思何虑” 之问的缘起

在哲学思想的长河中,诸多深刻的探讨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智慧前行的道路。“天下何思何虑” 这一问题的提出,宛如一颗投入思想湖泊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它由上蔡向伊川发问,瞬间将人们的思考引入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境地。

上蔡,即谢良佐,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师从程颢、程颐兄弟,在理学传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学问渊博,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钻研与独特的见解,常常在对宇宙、人生等根本性问题的思索中,探寻着真理的边界。而伊川,也就是程颐,作为理学的关键奠基者之一,其思想体系严谨且深邃,对天理、人性、道德等诸多领域皆有极为深刻的阐述,在当时的学术界可谓是泰斗级人物,众多学子皆渴望从他那里获取智慧的启迪 。

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下,上蔡向伊川提出 “天下何思何虑” 这一问题,绝非偶然。这一问题承载着对人类思维本质、行为准则以及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度探寻。在那个百家争鸣、思想激荡的时代,学者们热衷于探讨各类哲学命题,试图构建起对世界认知的完整体系。“天下何思何虑” 的提出,犹如一把锐利的思想之剑,直插问题的核心,瞬间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疑问,更是对传统思维模式和哲学观念的挑战,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身的认知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理解。 这一问题的出现,也为后续的哲学讨论划定了一个重要的方向,成为了诸多思想家们不断探索、解读的经典命题,在哲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们今天深入研究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珍贵的线索与深刻的启示。

伊川的回应及理解误区

伊川面对上蔡 “天下何思何虑” 的深刻发问,给出了 “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 的精妙回答 。这一回答犹如迷雾中的一盏明灯,虽未直接给出明确答案,却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与解读。伊川作为理学大家,其思想体系严谨且深邃,他的这一回应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对天理、人性以及为学次第的深刻洞察。在他看来,“天下何思何虑” 所蕴含的哲理固然高深,但对于学者而言,过早探讨此问题,可能会导致根基不稳,无法真正领悟其中真谛。

从伊川的学术理念出发,他强调为学应当循序渐进,先从基础的知识积累和道德修养入手,逐步深入探究天理。在学者尚未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道德规范之前,贸然思考 “天下何思何虑” 这样高深的问题,就如同在沙滩上建高楼,缺乏稳固的根基,容易陷入空想和迷茫之中。他认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和智慧,才能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攀登高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从山脚开始,踏踏实实地向上攀登,才能最终领略山顶的壮丽风光。如果一开始就试图飞跃到山顶,只会摔得粉身碎骨。

伊川的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众多学者纷纷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和辩论,试图探寻其中的奥秘。有些学者认为伊川的观点过于保守,限制了学者的思维拓展;而另一些学者则对伊川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为学的正确路径。这场讨论不仅丰富了当时的学术氛围,也为后世学者研究伊川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然而,在对伊川观点的理解和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部分学者将 “何思何虑” 错误地当作一种效验来看待。他们认为,只要达到了 “何思何虑” 的境界,就意味着已经获得了某种高深的学问或道德修养的成果,而忽略了这其实是一个持续的工夫过程。这种理解就如同只看到了花朵的美丽,却忽略了培育花朵所需要的辛勤劳作和漫长时间。

在实际的学术研究和道德实践中,这些学者往往急于求成,试图通过某种捷径来达到 “何思何虑” 的境界。他们可能会过度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无思无虑的状态,而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和积累。例如,有些学者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冥想和静坐,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 “何思何虑” 的境界,却忽略了在待人接物、处理事务中去践行天理和道德规范。这种做法不仅无法真正领悟 “何思何虑” 的内涵,反而容易陷入一种虚无主义的误区,导致学术研究和道德修养的停滞不前。

将 “何思何虑” 当作效验看,还容易引发学者之间的攀比和虚荣心理。当一些学者声称自己已经达到了 “何思何虑” 的境界时,其他学者可能会为了追求同样的声誉和地位,而盲目跟风,假装自己也达到了这一境界。这种虚假的学术风气不仅破坏了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伊川的回应虽然深刻,但在传承和理解过程中出现的这些误区,提醒着我们在研究古代哲学思想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性思维,深入探究其内涵,避免陷入片面和错误的理解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汲取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孔子《系辞》原旨解读

要真正理解 “天下何思何虑” 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深入探究孔子《系辞》的原旨是关键所在。《系辞》作为《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思想,是古人对宇宙、人生、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思考与智慧结晶。

在《系辞》中,“何思何虑” 绝非简单地指毫无思虑、心如止水的状态,而是有着更为精妙和深刻的含义。孔子所言的 “何思何虑”,核心在于强调所思所虑应纯粹地围绕着一个天理展开,除了天理之外,再无其他纷扰的思虑 。天理,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代表着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社会秩序的准则以及人类道德的最高标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 当我们的思考能够完全契合天理,达到一种纯粹而无杂念的境界时,便能实现 “何思何虑” 的理想状态。

为了进一步阐释这一观点,孔子在《系辞》中还提到了 “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句话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类思想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同归而殊途” 表明,尽管世间万物的发展路径和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它们最终都将回归到同一个根源,即天理。就如同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道路各异,但目的地却是相同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但只要遵循天理,最终都能实现和谐与统一 。

“一致而百虑” 则强调了人类思想的多样性。人们在追求真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考和想法,这些思考和想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对天理的认知和践行。从这个角度来看,“百虑” 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的胡思乱想,而是在天理的指引下,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的探索和思考。这些思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对天理的认识不断深化。 例如,在学术研究领域,不同的学者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这些观点和见解看似相互矛盾,但实际上都是在为了揭示问题的本质、寻求真理而努力。正是通过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人类的知识不断积累,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将 “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与 “何思何虑” 相结合,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孔子的思想。虽然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路径多种多样,但只要始终以天理为核心,就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此时的 “何思何虑”,并非是停止思考,而是在天理的统摄下,让思考变得更加纯粹、更加深入,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境界。 这种境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修养和实践,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以天理为准则,审视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摒弃那些自私自利、违背道德的杂念,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天理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阳明的独特见解心之本体即天理

王阳明以其深邃而独特的哲学洞察力,提出了 “心之本体即是天理” 这一振聋发聩的观点 ,宛如在思想的浩瀚星空中点亮了一盏璀璨明灯,为后世对天理与人心关系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天理并非是一种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抽象存在,而是紧密地与人心的本体相融合,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

天理,在王阳明的认知里,具有唯一性和恒常性。它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是世间一切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源头活水,是一种永恒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无论是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昼夜轮回,还是人类社会的伦理纲常、行为准则,皆由这天理统摄和支配。它宛如一张无形却又无比坚韧的大网,将世间万物囊括其中,使其各安其位、各循其道 。

天理还具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奇妙特性。所谓寂然不动,并非意味着天理是静止的、毫无生气的,而是指它在本体层面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处于一种宁静、纯粹的状态,不被外界的纷扰和变化所动摇。然而,当它与外界的事物相互感应时,便会瞬间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展现出其强大的作用和力量,能够洞察和应对世间的一切变化和现象 。这种感而遂通的特性,使得天理成为了连接人心与万物的桥梁,让人类能够通过内心的体悟和感知,与宇宙的本质实现沟通和融合。

对于学者而言,用功的关键就在于恢复天理本来的体用。在王阳明看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各种私欲和偏见的蒙蔽,往往会偏离天理的正道,导致内心的迷茫和行为的失范。因此,学者需要通过不断的修养和学习,去除这些私欲和偏见的干扰,让本心的天理得以彰显和恢复 。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学者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艰辛的实践。它要求学者时刻保持对内心的觉察和反思,审视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和行为是否符合天理的要求,一旦发现有私欲的苗头,就要及时加以克制和纠正 。只有这样,学者才能逐渐恢复天理的本来体用,达到与天理合一的境界,实现内心的宁静和行为的正当。

“何思何虑” 是工夫

王阳明对 “何思何虑” 的理解独树一帜,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何思何虑” 绝非是一种消极的、无所作为的状态,恰恰相反,它正是学者在追求天理道路上必须践行的重要工夫 。这一观点犹如石破天惊,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 “何思何虑” 的片面理解,为人们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实践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在圣人的境界层面,“何思何虑” 是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状态。圣人之心已然完全与天理融为一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皆能自然而然地契合天理的要求,无需刻意地思考和谋划。在面对世间万物时,圣人能够以一种纯粹而无私的心态去感应和应对,心中没有丝毫的杂念和私欲的干扰,一切行为皆出于天理的本能驱动 。他们的内心如同平静的湖水,清澈透明,能够映照出世间万物的真实本质,却又不会被这些事物所扰动。无论是面对荣华富贵还是艰难困苦,圣人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定,以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去看待和处理一切事务。

然而,对于普通学者来说,“何思何虑” 则是一个需要通过不懈努力和刻苦修行才能达到的目标。学者们的内心往往被各种私欲和杂念所充斥,难以直接达到圣人那种与天理自然合一的境界。因此,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克制自己的私欲、消除内心的杂念,逐渐使自己的心境趋向于纯粹和宁静,从而趋近于 “何思何虑” 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学者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对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和行为进行严格的审视和反思,一旦发现有私欲或杂念的产生,就要立即加以克制和纠正。这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者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在这条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与伊川将 “何思何虑” 当作效验来看待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王阳明更强调 “何思何虑” 作为工夫的过程性和实践性 。伊川认为,“何思何虑” 是一种在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后所呈现出的结果或状态,是一种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验证和判断的效验。而王阳明则认为,“何思何虑” 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工夫,是一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目标,而是需要学者在长期的修行中,通过不断地去除私欲、恢复天理,逐渐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心境和修养,才能真正实现的境界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更加注重实践和过程,强调了学者在修行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约束,为人们的精神修养提供了更为切实可行的指导。

去除私意,顺应自然

王阳明高度认同明道先生 “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的思想理念,并将其作为自己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王阳明看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无疑是陷入了 “用智自私” 的误区,这与天理的自然之道背道而驰,是人们在追求真理和道德完善过程中必须极力避免的错误倾向。

所谓 “廓然而大公”,就是要让人们的内心摆脱私欲的束缚,达到一种宽广、公正、无私的境界。当人们的内心被私欲所充斥时,往往会变得狭隘、自私和短视,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欲望,而忽视了天理和他人的利益。这样的心态会导致人们的行为偏离正道,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 。因此,只有去除私意,让内心变得廓然大公,才能以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世界,理解天理的真谛。只有当我们的内心摆脱了私欲的干扰,才能真正做到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物来而顺应” 则要求人们在面对外界事物时,能够顺应天理的自然规律,不刻意地去抗拒或改变,而是以一种平和、从容的心态去接纳和应对 。天理的运行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节奏,它不会因为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我们能够顺应天理去行事时,就能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实现内心的宁静和行为的正当。相反,如果我们总是试图以自己的私意去强行改变事物的发展,往往会适得其反,引发更多的问题和困扰 。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学会顺应天理,不强求、不执着,以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我们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去除私意,顺应自然,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它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处世的哲学。通过去除私意,我们能够回归本心,与天理相通,实现内心的真正自由和安宁;通过顺应自然,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世界相处,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王阳明的这一思想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私欲所左右,以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遵循天理,顺应自然,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美好。

对后世及我们的启示

王阳明对 “天下何思何虑” 的解读,犹如一颗思想的种子,在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了累累硕果 ,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明代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浪潮,席卷了整个学术界,打破了程朱理学长期以来的统治地位,为思想界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与变革 。王阳明心学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心的体悟,鼓励人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勇于追求真理和自由。这一思想观念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促使学者们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道德修养,推动了哲学思想从外在的规范向内在的自觉转变。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众多思想家纷纷涌现,他们围绕着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等核心概念展开深入探讨和创新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流派和思想体系,如浙中王门、江右王门、泰州学派等。这些流派和体系各具特色,有的强调内心的直觉体验,有的注重道德实践的重要性,有的则致力于将心学思想传播到民间,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

阳明心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跨越国界,传播到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在这些国家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在日本,阳明心学深受武士阶层的推崇,成为了他们修身养性、指导行为的重要准则。阳明心学所倡导的坚毅果决、勇往直前的精神,与日本武士道精神相契合,激发了武士们的爱国热情和忠诚精神,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和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许多日本的维新志士,如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他们将阳明心学的思想理念融入到实际行动中,为日本的变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朝鲜,阳明心学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和发展,对朝鲜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的一些学者对阳明心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丰富了朝鲜哲学思想的内涵。

阳明心学的影响还延续到了近现代中国。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许多仁人志士从阳明心学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推崇阳明心学的经世致用思想,试图通过思想变革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孙中山先生也深受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 思想的影响,将其融入到革命实践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做出了不懈努力 。即使在当代,阳明心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认识世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挑战,内心常常被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所困扰。王阳明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启示 。

在面对选择时,我们往往会陷入纠结和困惑之中,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此时,我们可以借鉴王阳明 “致良知” 的思想,倾听内心的声音,回归本心,以良知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当我们面临职业选择时,不应仅仅考虑物质利益和外在的评价,而应深入思考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找到真正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我们还应去除私心杂念,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左右,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做到问心无愧。

在处理情绪方面,王阳明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认为情绪的波动源于内心的不平静和对事物的执着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容易产生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还会阻碍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内心的反省和修养,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我们可以学习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的精神,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定力,让自己能够更好地控制情绪,不被情绪所左右。

追求内心的平静是现代人普遍渴望的目标,而王阳明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他认为,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只要我们能够去除私欲,恢复天理的本来体用,就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物质欲望所驱使,追求过多的外在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关注内心的成长和修养,通过学习、阅读、思考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只有当我们的内心变得充实和强大时,才能真正感受到平静和幸福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他人的真诚交往、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培养爱心和责任感,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温暖和力量,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