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梁思成、林徽因教女案例可资参考

许述 2025-03-19 12:44:27

执笔 许述工作室

导读

若您参观李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在进入夫妇俩的卧室前,您会先经过一个狭窄的走廊,看到这幅“袋鼠漫画”和这块“介绍牌”。

关于“袋鼠漫画”,如果没有导游,您不一定能看个明白;然而这块“介绍牌”,就算是导游,也未必说得出梁林二人是如何教育和影响孩子的。

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学生参观梁林故居,如果他们了解梁思成和林徽因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正文

如果您家孩子喜欢看书但不注意姿势,眼睛离书本太近,您担心孩子近视,怎么办?

大多数家长估计会提醒孩子注意,可孩子不一定会放心上。有一位母亲用了一个特别的办法:画上一幅漫画并配上一段话送给孩子,效果不错。下图就是这位母亲的“杰作”——

许述工作室摄于李庄梁林故居

林徽因对女儿开玩笑说:你再这样下去变成了近视眼,以后找不到老公事小,害我没有女婿事就大啦!母亲能够对孩子开这种玩笑,说明母女关系很融洽,这种“漫画+玩笑”的教导方式,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梁思成和林徽因既是名门之后,也是文化名人,他们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我们不妨来学习一二。

从小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

林徽因从6岁起,就代表全家和远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父亲写信,既练得一手好字,也培养了语感。而她教育子女的方式,则是让其写日记。

梁再冰1940年12月30日日记

梁再冰第一次写日记是小学三年级,年仅8岁。当时是1937年9月,他们一家正离开北平朝大西南逃难。林徽因见女儿已经能够读书写字,就买了日记本,让女儿把一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下来。她告诉女儿,在日记里要交代清楚三个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或做了什么事情。至于女儿在日记里具体写什么,梁思成和林徽因并不干涉,只是偶尔看看,帮她改错别字。此后,梁再冰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后来,梁再冰能够创作内容详实并可靠的回忆录《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当年的日记一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日记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细节和更丰富的信息。今天回看梁再冰的日记,它还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作用,特别是准确记载了中国营造学社搬到李庄的具体时间——1940年12月13日,而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目前对学社抵达李庄的具体时间的介绍比较模糊——1940年冬。当年,梁再冰还只是个12岁的孩子,不知道之后在李庄的5年多会那么艰难,船行到李庄时她还兴奋地大喊:“李庄!李庄!”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介绍词(许述工作室摄)

梁再冰1940年12月13日日记(影印版)

激发孩子对读书和外语的兴趣。

林徽因在中学时代就表现出了文学和外语方面的过人天赋,并传承给了孩子们。

刚到李庄初期,一切都乱糟糟的,梁再冰没有合适的学上,曾休学了一年。在这一年中,母亲就是她的老师,教授英语和文学。林徽因让女儿读《维多利亚女王传》英文原版。因为她觉得这部小说写得太好了,她甚至也想用英文写一部《汉武帝传》,可惜身体不允许。母女俩还一起讨论过小说《战争与和平》。

维多利亚女王传(英文版)

林徽因和儿女一起读书

林徽因不是只让孩子们自己读书,而是和他们一起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们。女儿梁再冰后来表示:“我在不知不觉中追随着她的阅读范围和思索路线,同她一起进入了一个比我日常生活广阔得多的世界。她带着我在一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化田野上漫游。这种漫游使她被‘囚居’于斗室养病所带来的寂寞心情开朗了许多,也使我受益匪浅,其对我影响之深远,是我当时完全没有想到的。”(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第208页)

除了女儿梁再冰,林徽因对儿子梁从诫要求也很高,要他和姐姐一起读屠格列夫的《猎人笔记》,一句一句去揣摩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后来,梁再冰考上了同济大学附中,林徽因对她的家庭教学依然没有中断。除了外国文学,林徽因还让女儿学习中国文学,读杜甫的诗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沈从文的《边城》等。杜甫因为安史之乱流落到四川,盼望战乱平息后能够回到长安,这让同样从北方流落到西南的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有同病相怜的感觉。她们家最喜欢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后来,梁再冰当上记者走上写作的道路,与当年父母对她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而且,林徽因很会读书和讲故事,以致于几十年后,梁再冰和梁从诫都能背诵当年母亲在李庄为他们读过的不少古诗、现代诗以及《唐雎不辱使命》等古文。

教育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乐观和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美的追求。

梁思成和林徽因对孩子们的影响,不仅是在学习上,更是在精神层面,特别是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感染了孩子们。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北平的7年,他们家条件不错,但到了李庄,生活水准一落千丈,一般人是很难适应的。据梁再冰回忆:“梁柱都被烟熏火燎得漆黑,房顶上有竹制顶棚,老鼠和蛇常常出没其间。木床上臭虫总是成群结队。”(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第206页)梁从诫当时在李庄读小学,除了冬天能穿上外婆亲手做的布鞋,平时穿的都是草鞋。

李庄五年多是梁、林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但在梁再冰的记忆里,父母经常苦中作乐,笑口常开。有一次,家里实在没钱了,梁思成只能把自己的手表和衣服拿去当铺换钱。沦落到这个地步,父亲依然还对母亲开玩笑说:“我们今天把这只表‘红烧’了吧!”“把这件衣服‘清炖’如何?”父母有时候也吵架,但往往是因为工作,而不是因为缺吃少穿。

1941年暑假,金岳霖从昆明到李庄看望梁林一家

梁思成和儿女在李庄家门口

梁再冰、梁从诫姐弟在李庄的卧室(许述工作室摄)

李庄时期的梁再冰、梁从诫姐弟

林徽因是学美术出身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不管条件如何,她都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且审美水准一直在线。李庄时期,梁再冰有一件浅湖蓝的旗袍,因为穿得太久显得很旧,但没钱买新衣服。林徽因想出一个办法:在旗袍的大襟上缝了3片小竹叶,简直就是画龙点睛,这件旗袍瞬间变得与众不同。梁再冰觉得母亲好厉害,特地穿着这件旗袍在长江边的黄桷树下拍了一张照片,并洗出来送给了母亲。在昆明乡下,虽住宿条件差,但林徽因也会采集野花插进瓶里放在桌上;在重庆住招待所比较脏乱,梁思成则带着儿子把脏兮兮的马桶刷得干干净净。这些都给子女留下了深刻印象。

条件好的时候,富日子会过;条件差的时候,穷日子也能过;梁思成和林徽因言传身教,培养了孩子们对不同生活的弹性适应能力。

梁再冰穿着母亲林徽因“改良”后的旗袍留影,并把这张照片洗出来送给母亲

林徽因一家在昆明时期的家

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在李庄待了5年多,女儿梁再冰从11岁至16岁,放到今天相当于横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时期,她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梁再冰后来考上北大,并在新华社驻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工作,是一名优秀的记者,这离不开父母梁思成和林徽因对她的家庭教育。

1949年梁再冰与父母合影

参考资料

1.于葵:《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2.《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3.梁再冰:《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年

4.费慰梅:《林徽因和梁思成》,法律出版社,2021年

5.陈学勇:《莲灯诗梦林徽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