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死亡,是生命的终极课题,也可以是尊严的永恒回声。3月29日,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死亡与尊严”,医疗、殡葬、教育、公益等各领域代表在论坛发声,引发现场多次掌声,也数度让观众落泪。
“死亡是每个人对人生的告别,具有自主权和不可侵犯性,因而是有尊严的。”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我们必须尊重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终结方式的选择,必须努力构建保障人们获得有尊严死亡的法律、伦理体系和有效举措,必须弘扬有尊严死亡的文化与社会氛围。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主办方供图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关于死亡的讨论不仅仅是感性的,也需要注意到其理性探索的一面,当大众逐渐开始注意到死亡,更应该引导人们如何面对死亡。
“体面在别人眼里,而尊严在自己心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主任医师薄世宁还记得那位阿姨,两年的治疗期内用过最好的医疗手段,在生命最后时刻,她表示自己只想回家看看。“我当时努力说服了患者家属想要继续治疗的执念,尊重患者愿望。”薄世宁说,那天下午,家属带着阿姨回到老家,一进村阿姨就睁开了双眼,看猪圈、看枣树……最后,家属也给他发来了信息:“我娘走的时候特别安详,谢谢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主任医师薄世宁带来他和患者的故事。主办方供图

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福寿园生命服务礼仪师孙志红分享了她在殡葬行业的一些告别故事。
为告别的抗战老兵戴上勋章、为逝去的年轻女孩化甜美淡妆、帮助家属整理灵柩、用AI技术“复活”逝者……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福寿园生命服务礼仪师孙志红分享了她在殡葬行业从业十八年以来的一些告别故事。她表示,殡仪服务是爱的表达和释放。对于她和所有殡葬从业者来说,更重要的意义是守护生命尊严,给予家属慰藉。

3月29日,在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16岁捐献者卢其乐母亲卢小勇几度泣不成声。主办方供图
“孩子,你从未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在我们身边。”16岁捐献者卢其乐母亲卢小勇几度泣不成声——2024年国庆假期,一场意外车祸夺走了卢其乐的生命,但是他捐赠了多个器官,让5名重症患者重获新生,2名眼盲者重见光明。卢小勇告诉大家,打破对死亡的沉默,器官捐献不是禁忌,而是生命逝去时赠予他人也留给自己最后的礼物。“即使面对死亡,善良和爱意也永远不会消逝。”
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郭莉萍看来,生命和死亡一直是清明论坛的主题,引导人们正视死亡、思考生命,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活出生命的价值。“临近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承载着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文化内涵,提醒我们生命有限,但精神永存。”郭莉萍说,在万物勃发的春天,纪念逝者、颂赞生命,同时还希望有更多的新生命出现,这也许是我们共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