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其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
不过,现在的“汉族”人不都是古代的汉人,是经过千百年不断的民族融合才形成了今天这么多的汉族人口。
在这些民系里,有一种民系,大家都是汉族人,但他们说的话和我们差别特别大,就像外国话似的。甚至有个说法,觉得他们讲的才是“纯正汉语”。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叫“客家人”。那客家人在历史上和古代的汉人有啥关联呢?又为啥他们会有自己独特的“正宗汉语”呢?
1、汉族是多元融合的。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汉族这个称呼是从国祚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来的,汉朝的百姓被叫做汉人,后来就成了现在的汉族。其实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在历史上对汉族最早的解释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开始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根据天下的局势,有很多民族,像周、楚、蛮、夷等,一个接一个地发展壮大起来。后来经过秦始皇统一,就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民族,这个民族也被称为华夏民族或者秦人。
秦二世之后汉朝建立,这期间汉朝凭借强大的国力到处打仗,连接西域,远击匈奴,让当时中国的疆域扩大了好几倍。
那些被征服地方的原住民也被算进汉人的范畴里了。中原汉人在全国到处迁徙、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原住民慢慢被汉族同化,于是就形成了汉族的民系,或者直接变成了现在的少数民族。
汉武帝之后,这些民族就融入中原文化里了。为了表明对汉朝文明的认可,他们都称自己是汉王朝的子民,汉族就是这么来的。
但这些民族终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族,所以最初汉朝户籍体系会把这些人区分开来,不过在后来长时间的融合过程里,这种区分慢慢被淡忘了,他们也变成了和中原人相同的民族。
两汉四百多年里民族不断融合,到这时候汉族的雏形基本已经能看出来了,语言文明也差不多一样了。可是后来五胡乱华开始了,大一统的局面就又分裂了。
国家不安定的时候,中原人不再待在老家,都往全国各地跑。很快,中原地区汉人的数量就减少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了。
北方的鲜卑、乌丸、羌这些游牧民族都往南迁移到中原地区定居。游牧民族有自身的特性,这种特性使得五胡没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还让很多耕地都荒废了。
五胡人口众多,为改变当时的状况,主动汉化,与当地汉人聚居在一起,这就形成了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局面。
在这些民族融入汉族之前,都有自己的文明特色。在中原生活久了之后,这些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侵占,界限就慢慢模糊了,于是被统称为汉族民系。
2、汉族民系中的客家民系。
在众多由民族发展而成的民系里,客家是很鲜明的存在。为啥呢,不是因为它独特的文化,而是由于它有着“古汉文化活化石”的名号。
历史上有记载,客家这种说法,最早能追溯到东晋南北朝时候的给客制度,或者唐宋时候的客户制度,这就和不是本地原住民的户籍差不多。
不过客家民系不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是从秦朝南征百越的时候开始的。秦朝南征百越以后,汉族文化马上就传进来了,当地的民族就自然地分化成了单一的民族或者和汉族融合的民系,客家民系就是其中的一个。
后来到了五胡乱华的时候,中原的大部分地方都被五胡给占了,汉人的生存空间就被压缩了。五胡的生活习惯是擅长骑射,他们是游牧民族,汉人呢是擅长耕种的民族,所以中原对胡人来说其实不适合生活,于是他们就想到了两种融入的办法,要么奴役汉人,要么汉化。
汉人忍受不了被奴役,于是大量往南方迁移,慢慢地迁移到江西中部或者汝水、汉水这一片区域,还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些人就成了客家先民。
往后的百年里,客家先民在当地开垦荒地发展经济,生活慢慢安稳下来。不过,随着唐朝藩镇割据,中原又乱了,在江西地区的客家先民没法保住自己的生活了,只好再次往南迁移。
这一回,为了能彻底躲开战乱,先民有很多人迁到了如今的两广地区,剩下的一部分人就在福建和赣州地区住下了。
客家人经过两次大迁徙后,聚集地开始有了初步的样子,客家民系也慢慢形成了。
到了宋朝的时候,北方元朝打过来了,宋朝一直重文轻武,国力就变得很弱了,没办法只能往南迁,迁到了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很多客家人就因为这个去参军保卫国家,他们分散在军队的各个地方,跟着军队辗转到各个地方,还加入了客籍,这样,客家民系就形成了。
客家人老是迁徙,这就使得他们常常在不同的地区流转。为了能融入当地,他们的文化语言也持续地丰富起来、发生变形,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不过不管怎么说,客家人本就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民系,自身带有古汉语的腔调,古代韵书上记载的发音就能证明这一点。
虽然这样,可客家人仍然保存着古汉文化的根基,还传承到现在。这就是我们汉族人听不懂客家语,客家语却被叫做“古汉文化活化石”的缘故。
几百年过去了,客家人里有留在广东、福建、江西的汉族群体,还有因为战乱到台湾或者海外去的华人。他们虽然身处不同地方,可都能说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全都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融合,大家庭变得越来越庞大。汉族也好,汉族民系中的客家人也罢,都跟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是中华文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