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注定是令人无数国人难以释怀的一年,在这一年发生了太多遗憾的大事。
就在元旦的钟声敲过没几天,我们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便永远地离我们而去,等到讣告发出,举国悲痛,所有的国人泣不成声。

一代伟人就此逝去,是所有国人心内永远的遗憾。
1.一代伟人溘然长逝而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愣在原地,久久不能缓过神来,两人作为最为亲密的战友,周总理的身体他也是大概了解的。
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过于快了,主席还想着跟总理再叙叙旧,可没想到挚友却先自己一步走了。
毛主席独自迈进空荡荡的房间里,时常泪流满面,感叹着过去一起曾经历的种种往事。
本来大家都以为毛主席会出席周总理的追悼会,但在追悼会当天,最受人瞩目的主席却没有出现。

这也是毛主席无可奈何的事,他的身体也已经是强弩之末,断不可再去赴这等场合的活动,身心已经经不起大喜大悲和劳累了。
平时最为固执的主席,也不得不服从自己助理的劝告,依旧在静养身体。
元旦不出半月便是春节,在这辞旧迎新、举家欢乐的日子里,主席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在这中南海里,却不似外面街道上那番热闹,它仿佛是一座无人问津的宫殿,分外寂静和冷落。
没有节日氛围浓厚的红灯笼和对联,也没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只剩下再难停歇的风声,裹挟着雪花飘飘洒洒。
很快就到了除夕,远方的烟花和爆竹声,更显得中南海寂静,虽然这不是什么稀罕事,但今年不一样。
毛主席身边再难有战友和挚友作伴,他们不再是外出公干,不再是出门办事,而是再也不会喊着那一声声主席的永久道别。

即使年夜饭摆上了最喜欢的武昌鱼,毛主席也只觉得味同嚼蜡。听着远方的爆竹声,他轻轻拉了一下身边张玉凤的衣角,张玉凤赶紧俯身将耳朵贴在主席嘴边。
主席只是轻轻说了一句,放几挂鞭炮吧,冷冷清清地不太好,你们年轻人还是得热闹一些。
得到主席的指示后,助理便安排了一些鞭炮燃放,尽管这声响仅仅过了几分钟,但这也让主席的脸上多了一丝温暖,在这中南海也多了一份过年的意味。

无论是身在何方,每当在这爆竹声中,国人心里都会心里浮现出对家国的想念,辞旧迎新,过去的就留在过去好了,这便是深埋在每位国人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尽管才过了新年,但拖着病体的主席似乎并未放松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依旧亲力亲为,就在5月27日,他会见了最后一位访华的巴基斯坦国家领导人布托。

但当时主席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说太多话了,因为仅仅起身握手,就几乎耗费整个身体的力气,送别布托时,毛主席站起身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而就此开始,国家部就对外宣称,毛主席身体抱恙,需要静养,便暂时不便接待宾客了。
本想着专心养病能让主席见好,可是就在七月,先是朱德元帅逝世,接着便是唐山大地震。
这两件事可谓是摧毁了毛主席最后的精神头,日夜担心难以稳定心绪,时常陷入昏睡再难清醒。
最后,在1976年9月9日,我们一代伟岸领袖毛主席也永远离开了我们。
2.追悼会在主席离世之后,中央紧急召开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毛主席的遗体是下葬或是永久保存。这个问题也是最快通过的,在场的干部们一致通过,要将主席的遗体永久保存,因为伟人的面容值得每一位后人来天安门瞻仰。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如何昭告全国,毛主席的讣告和悼词该如何书写。
这件事其实,在主席离世之前的两个月,七月时候,朱老总刚去世不久,毛主席因为日夜伤心,曾有几次病危情况在,
而时任主席警卫的汪东兴,在当时找到了周启才和李鑫两位,当时就秘密传达了要草拟毛主席的讣告和悼词的指令,同时再次强调了保密。
很快,这一份悼词和讣告就由两人书写完毕,本以为汪东兴会联系他们直接带走,但汪东兴却告诉他们要自行贴上封条保管,同样继续保密义务。
在主席去世之前,周启才和李鑫两人隐隐觉得有大事要发生,每天都是心事重重如坐针毡,难以正常生活。
9月9日的凌晨五点十分,周启才和李鑫接到了汪东兴的电话,要他们带着悼词和讣告来开紧急会议。
一脸忧愁的两人见到满眼泪痕的汪东兴时才知道,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还是去世了。

周启才将自己的文稿交上,而他的讣告内容就是最为著名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
这一篇两千五百字的讣告在此次会议被一致通过,并且决定在9日当天下午四点整对外公开。
而悼词因为争议原因,一时并未被启用。
接着便是第三个问题,在毛主席的追悼会上,是否要邀请外国领导人来参加。
接着在9月16日,汪东兴再次联系上周启才,悼词已经再次确认过了,是可行的,但是最好加上主席曾经说过的三要三不要。
这个消息汪东兴希望周启才能与华国锋另作商量,而他要一直守着主席的遗体,就不再参与悼词的决议了。

华国锋听完了周启才的建议,也同意了将毛主席的经典话语加进悼词中,但问题接踵而至,到底是谁才能有资格来念这一份悼词呢?
当时其实大家都认为时任总理接班的华国锋是可以胜任的,但华国锋却回避了大家殷切的目光,拒绝了这个提议。
他觉得自己并不够资格去念这份悼词,叶帅却开口说,倘若你不适合,那么全国再找不出第二人来念这一份悼词了,更何况这不仅是众望所归,而且还是主席生前的授意。

1976年9月18日,时任国务院代理总理的华国锋在天安门广场上,沉痛地念出了这份带着浓浓哀愁的悼词。

尽管他数次稳定崩溃心态,但依旧难掩悲痛,几次哽咽难以发声。甚至全身失重差点跌倒。
而在大台下方,得此噩耗后一直不敢面对的人民终是嚎啕大哭,甚至昏了过去。
仅仅几页的悼词,华国锋硬是花费了近半个小时才将其读完。
在追悼会结束后,毛主席的遗体被运往了被称为769的秘密场所。
而作为毛主席的纪念堂建造也正式开启,当时的背景云集全国各地的名匠,一起讨论出了最佳的设计方案,工期为一年。
从11月24日开始动工到次年的5月24日之前即可竣工,不仅有着工人们,更多的则是北京城中的人民,自发组织地来到工地来加入修建工程中。

而建造用的砖料更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由大渡河的枣红色花岗岩铸做台基,再加以珠穆朗玛峰的山石加以修饰,加上台湾海峡的海水。
外部的四十四根石柱使用的是来自福建的黄花岗岩,上方则是来自佛山的陶板,贴面则是青岛的花岗岩,栏杆使用的是房山的汉白玉。
这一座毛主席纪念堂,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物料和智慧,是国人对于一代伟人的最衷心纪念。
在竣工之后,时至今日,主席的遗体便一直存放于此,

1977年9月9日,纪念堂正式开放,无数的青年男女老少,来此大排长龙,瞻仰这位领袖的遗容。
而华国锋就站在主席遗体旁,高喊着: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于是,每年的九月九日,华国锋都会从不误时地带着自己的家人来纪念堂看望毛主席。并且喊着鞠躬口号,十数年如一日。

直到2007年9月,华国锋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他去纪念堂再去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了。
尽管有着医生和家人的劝阻,但他依旧固执地要前去纪念堂,口中呢喃着,这便是最后一次,他也要去。

拗不过华国锋的家人,还是搀着他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时过境迁,华国锋也已老态龙钟,但他示意家人不要再搀扶他。
他迈着步伐来到主席遗体身旁,依旧掷地有声地喊出,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而以后每年的九月九日,再未能听及华国锋的那振聋发聩一声声鞠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