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卜筮的要求是不同的,相对应的发明的卜筮方法也不一样。
按照传说,夏时期,是有《连山易》、殷商是《归藏易》、周代是《周易》。现在没有发现可靠的夏证据资料,夏传说的成分多;而殷商是甲骨卜筮,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撑《归藏易》;如果《归藏易》未进入殷商人日常生活,那么《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一系列完美的传承就有两种可能:一是秦汉时期人们为了粉饰《周易》给《周易》的编造、想象、虚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易经》是确实经过了这样的三个阶段,然而这只是局限于周人活动区域,
我们现在知道,夏(如果有的话)、商、周三代实际上是不同部落的人群先后在部落战争中胜出占据了主导、统治地位而划分的不同时期,传说以华胥、板蒲渭河汇入黄河地带的先民强盛时期称为夏,而大禹治水时契先后担任火正、阏伯官职,契的部落在黄河下游平原及东部沿海后来以从事渔猎兴起为殷商;而同期的后稷的后代在渭河泾河流域以农耕为主业,三个部落从夏开始就同时并存,各自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只不过强盛的部落在不同时期是盟主,非盟主的部落保留着自己的传承,《易经》在周人部落经过了夏商周三个时期。
夏目前没有出土的文物和文字支撑,无法谈及。
殷商以渔猎为主要经济形式,捕猎收获多少、捕猎到什么种类,有很强的随机性、偶然性,这种经济形式决定了人们必须追逐猎物、随猎物迁徙、同时还需要把自己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交易自己没有的东西: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下》
这也是殷商出现城邦、多次迁都的原因。
经济形式决定了生活方式:
1、和自然界打交道:捕猎者和捕猎对象的地位随时面临互换,如果遇到猛兽,人就会变成猎物和食物,遇到什么完全不是人能控制的,是“得到食物”还是“变成被食”,只能靠向神灵祈祷,让神灵给自己有好运!
2、和人打交道:集市贸易能得到什么也完全靠运气。自己需要的市场不见得有,自己的猎物不见得别人想要。即货物的稀缺程度(价格)完全出于偶然性,而且属于自己的猎物不能保存如果不交换出去只好扔掉,所有交易者是赔是赚完全靠赌靠“捡漏”;
3、人们越是对自然和社会缺乏可靠性,在充满偶然性的“操弄”中越无所适从,越相信神秘力量,越期望得到神的喻示,对卜筮的依赖程度越高。
一、殷商“尊神”,占卜重点是向神请示
现在假如有人说自己治易学易,恐怕就会被人问:“哦?那么就是会算卦了,到底准不准?”
现代人务实,准不准,是默认的标准。不准,费那个劲儿,学那玩意儿做什么?
不能抱怨现代人市侩,骗子太多,让大家形成应激反射,其实古人算卦,首先想到的不是准不准:在古代,事前算卦是一种必须。
就和现代人要花代价一件事儿,比如投资某行业或者办个厂,得大概知道国家的产业政策,然后取得营业执照,了解了政策方向,有了依法保障,这样心里才有底。古人卜筮与此同理,做事之前要和神灵沟通,然后得到神灵的允许,这一切是必须要有的,否则是对神不敬,神不会赋予你干事的“天命”,至于得到神灵启示、祝福,那反而是额外的附加馈赠。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殷商发源于黄河下游平原和东部沿海,以渔猎经济为主,城邦的出现是易货贸易的需要,出于对不可抗力和自然的敬畏,信仰多神教,受巫觋和萨满风俗影响,崇尚鬼神,鬼神高于一切。商王借助神权以维护王权。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相当多的卜人、巫师与商王共同负责通神事务。这些卜人、巫师往往出身贵族,有的还是地位显赫的附属国首领。
长期的部落风俗和鬼神信仰导致能够沟通鬼神、取得鬼神意图,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沟通鬼神一种方式靠巫觋的舞蹈,另一个主要的方式就是占卜。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随着城邦建立和国家制度规范化,为了沟通鬼神的仪式也越来越隆重。这期间根据君主、贵族的地位高低、重视程度的不同,殷商后期出现了竞相娱神媚鬼的趋势,表现为对卜筮的需要越来越频繁、卜筮前的祭祀规模、排场、祭献越来越大。
据甲骨文残片记载,商王武丁时期,人祭卜辞1006条,祭用9021人,另外有531条未记用人数。
有资料显示:商朝对待“人牲”的处理手段极其残忍,很多人牲是妇女(包括孕妇)、儿童,处置方式有剖心、炮烙(燔祭)、醢(把人牲剁成肉酱)、活煮分食、砍腿让其流血而死等,因为商人认为“人牲”叫声越惨越大,越会被上天听到,祭祀效果才越好。
所有占卜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工口)方亦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乙巳卜,壳贞,王大令众人曰:劦田其受年,十一月。”出自《殷墟书契续篇2·28·5》
今日雨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研究发现卜辞有自己独特的行文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通常由前辞、问辞、占辞、验辞四部分构成,大部分卜辞只具有一两部分,说明殷商人占卜的重点不在取得神谕启示,而重在做好向神求问。即占卜由两部分组成,事前请示和神谕,请示必须有,神谕有没有靠运气,没有神谕,也是一种神谕。殷商君主作为凡人不能也不敢要求神灵过多。这有点像今天富豪们抢着去寺庙“头柱香”,我的虔诚和孝敬必须表达,没有指望过后佛祖必须保佑或者托梦,敬佛是自愿,佛不欠任何人。
用现在的话来讲,神好比是官方,上级,遇事打报告请示是必须有的,至于上级回不回复,怎么回复,不是我的事情,我把礼数尽心了,是好是坏都不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