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不自主的、节律性的震颤,并且在进行精细动作时明显加重,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出现写字、吃饭等活动困难。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特发性震颤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7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4%-5%的人受到影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没有根治特发性震颤的方法,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减轻肢体震颤的程度和频率,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60岁的李先生是一位退休工程师,平时身体状况良好,并且写得一手好的毛笔字,平时没事就在家里练字。最近李先生发现自己的双手莫名出现震颤,特别是拿笔和拿筷子时明显,起初李先生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疲劳造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的双手颤抖的越来越厉害,导致他写字也变得困难,吃饭夹菜也变得麻烦,他害怕自己得了帕金森病,于是来到医院进行检查。

医生经过对李先生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评估和影像学检查后,最终诊断其患有特发性震颤,李先生很疑惑,反问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医生解释道虽然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都属于中枢性疾病,并且都有肢体震颤的表现,但是帕金森病通常伴随其他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而特发性震颤主要表现为在运动时加重的震颤,且通常不会影响到其他运动功能,并且两者的预后不同。医生为李先生开具了治疗特发性震颤的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先生的双手震颤明显减轻,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也恢复了正常。
一、特发性震颤的发病机制和特点特发性震颤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节律性的震颤,通常发生手、头、声音等部位,尤其在运动时震颤明显加重,安静时反而震颤减轻。特发性震颤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既往患有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并且伴随着震颤的加重,患者的饮食、洗漱、穿衣等日常活动会受到明显影响,严重降低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特发性震颤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并且发病机制复杂,其可能是多个方面共同作用所导致,其中常见的的病因如下。
1、神经元功能异常
大脑的基底节是负责调控运动的协调与平衡的主要区域,而特发性震颤的发病可能与大脑基底节区域的神经元功能异常有关,研究表明当这些区域的神经元出现功能障碍时,会导致肢体运动的控制失调,从而引发肢体震颤。

2、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特发性震颤常具有家族聚集性,某些基因变异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发育、功能及其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进而导致震颤的出现。
3、神经递质失衡
研究发现特发性震颤患者大脑中多种神经递质的分泌和浓度有明显异常,其中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变化尤为明显,这些神经递质水平的异常可能导致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异常,从而引发多种运动障碍。

4、锥体外系发生病理改变
锥体外系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调节和协调身体的运动以及控制肌肉的张力。当锥体外系发生病理改变时,会影响肢体的协调性和运动的控制,使得患者在进行细致动作时无法保持稳定,出现不自主的震颤。
特发性震颤的症状通常在静止状态下减轻,但在执行精细动作、情绪紧张或疲劳时加重。患者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如握持物品、写字和饮食等。尽管特发性震颤本身通常不会导致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显著,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早期识别和治疗特发性震颤非常重要。
二、如何区别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都是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它们在临床表现上存在极其相似之处,导致许多患者分不清楚这2种疾病,实际上这2种疾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疾病预后却存在明显区别。

1、2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同
特发性震颤的发病机制
特发性震颤的主要发病机制与基底节、小脑的功能异常有关,基底节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大脑对肢体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从而引发肢体震颤;其次,特发性震颤与γ-氨基丁酸、多巴胺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分泌异常相关,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也是诱发特发性震颤的因素之一。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较主要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行性变有关,大脑内的黑质区神经元逐渐死亡导致多巴胺的缺乏,进而诱发肢体运动控制出现严重障碍;其次,帕金森病还与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密切相关,α-突触核蛋白的积累形成路易小体,损害神经元的功能。
2、2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同
特发性震颤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肢体震颤,特别是以双手和头颈部为主,特点是节律性、对称性,并且肢体震颤一般在有意图的运动时加重,如拿筷子、拿东西、写字等,而在静止状态下肢体震颤通常减轻;其次,特发性震颤本身不直接影响患者的认知和情绪,但长时间的肢体震颤会给患者带来的社会心理压力,可能发展出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帕金森病的经典三大运动症状是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其中肢体震颤是以静止性震颤为主,通常表现为手掌或腿部颤抖,同时伴有肌肉僵硬和明显的运动迟缓;其次,帕金森病还可能伴随许多非运动症状,如嗅觉障碍、睡眠问题、便秘,并且可以直接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下降等。
3、2种疾病预后不同
特发性震颤通常是一种较为良性的疾病,尽管震颤的严重程度可能随时间加重,但许多患者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后可以明显改善震颤症状,并且患者往往不会出现认知障碍、痴呆等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因此疾病预后往往较好。
帕金森病通常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都会不断加重,并且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其次,帕金森病的晚期,患者常常出现认知障碍、痴呆等症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最后,目前帕金森病的进展无法阻止,尽管药物治疗可以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但无法根本上阻止疾病的发展,因此患者预后往往欠佳。
三、科学服用4类药物,有效减轻肢体震颤药物治疗是临床上防治特发性震颤的一线疗法,科学服用药物可以有效减轻肢体震颤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提高患者精细活动的灵活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以下药物最为常用。
1、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常用药,特别是对于双上肢的震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代表药物是阿罗洛尔和普萘洛尔。

阿罗洛尔具有 α 及 β 受体阻断作用,其通过双重阻断受体机制,更有效地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进而缓解震颤症状,并且并且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不易诱发低血压反应,安全性较好。临床研究表明阿罗洛尔能显著改善特发性震颤患者的肢体震颤情况,减轻肢体震颤的程度,提高精细活动的灵活度,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阿罗洛尔同样会导致心率减慢,诱发头晕、黑曚等不适反应;其次,阿罗洛尔还可能导致疲劳、嗜睡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最后,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罗洛尔可能对血糖和血脂代谢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用药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以及血脂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普萘洛尔是一种 β 受体阻滞剂,其可以通过与降低外周交感神经的活性,抑制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从而有效减轻震颤的幅度和频率。临床研究表明发性震颤患者在服用普萘洛尔后,其手部及头部震颤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普萘洛尔可能诱发心动过缓,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其次,普萘洛尔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反应;最后,普萘洛尔还可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因此对于本身患有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慎用。
2、抗癫痫药物
抗癫痫药物也常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尤其是对震颤较为严重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是丙戊酸钠。

丙戊酸钠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其可以增强 γ- 氨基丁酸能神经的抑制作用,减少异常的神经冲动发放,从而减轻震颤症状。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中重度特发性震颤的患者科学服用丙戊酸钠可以有效减轻肢体震颤的程度,改善患者拿、举、抓等精细活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丙戊酸钠可能诱发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其次,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嗜睡、头晕、乏力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最后,长期使用丙戊酸钠还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等异常表现。
3、抗肌肉痉挛药物
抗肌肉痉挛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减少肢体震颤导致的肌肉紧张感,常用的药物是乙哌立松。

乙哌立松属于中枢性肌肉松弛剂,其能够作用于脊髓和血管平滑肌,抑制亢进的脊髓反射,减轻肌肉紧张度,进而有效缓解特发性震颤所引发的肌肉震颤症状。临床上研究表明乙哌立松可以通过调节肌肉的张力,改善特发性震颤患者的肌肉协调性,使得因震颤而受影响的肢体活动得以改善,助力患者恢复更为平稳的动作。但需要注意的是乙哌立松可以引发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等;其次,长期服用乙哌立松可能对肝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致使转氨酶等指标升高;最后,极少数会对乙哌立松产生过敏反应。
4、抗抑郁药物
抗抑郁药物是治特发性震颤的二线用药,其中部分的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对特发性震颤有一定疗效,常用于治疗伴有情绪障碍的特发性震颤患者,代表性药物是氟西汀。

氟西汀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其可以通过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强大脑中的5-羟色胺活性,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可能改善特发性震颤的症状。临床研究表明氟西汀尤其对于特发性震颤伴焦虑、情绪波动相关的患者效果较好,不仅可以缓解肢体震颤,同时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氟西汀可以诱发恶心、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应;其次,极少数患者可能引起头痛、焦虑、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最后,部分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性欲减退等功能障碍。
四、总结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特发性震颤患者的数量也逐年增加,科学合理地服用药物是防治特发性震颤的主要手段。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β-受体拮抗剂、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同时在服用药物的同时需要注意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其次,特发性震颤与帕金森病是不同的疾病,两者的治疗和预后有较大区别,建议有疑问的患者咨询专科医生,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