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1. 发行股数40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16000万股,发行价93.5元,募集资金37.4亿元,超募7.36亿元(“涨幅”25%);对应发行后总市值149.6亿(2022年8月增资后公司估值44.19亿),24年PE13(行业平均市盈率27)。
2. 公司汽车仪表(全液晶和双联屏仪表)细分领域龙头,24年国内市占率12.16%,23年全球5.31%;产品单一;21年营收突破10亿,净利突破1亿,报告期内高速增长24年营收44亿、净利13亿(规模相应+产品升级+出口,毛利率较高35%以上,目前年降比例低,对毛利率影响较小);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占比80%以上,其中韩国现代集团50%以上(一家独大);出口占比50%以上。
3. 现代集团的汽车对美国市场依赖度高;零部件出口关税问题,可以规避,看成品国认定和美国海关的审查。
附:零部件出口,成品转美国的关税问题(DS回答)
根据美国当前的关税政策及国际贸易规则,中国汽车零部件(如仪表盘)出口至韩国,经韩国加工成整车后再出口至美国的情况,美国仍可能对相关零部件加征关税,但具体税率和征收方式需结合以下因素分析:
、美国关税政策的核心机制
1. 原产地规则
美国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时,通常以最终产品的原产地而非零部件来源地为依据。若韩国车企将中国产零部件加工为整车并出口至美国,需满足以下条件才能避免零部件单独被征税:
• 实质性加工:零部件需在韩国经历“实质性改变”(如组装、焊接等工艺),使整车原产地被认定为韩国。
• 供应链本土化比例:根据《美墨加协定》(USMCA)等贸易协定,若整车中北美(含韩国)零部件占比达到75%以上,可能豁免部分关税。
2. 叠加关税风险
• 若中国产零部件被认定为“非原产成分”,美国可能对整车中的中国零部件部分单独加征关税(如301条款的25%或对等关税的104%)。
• 例如,美国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若中国产仪表盘未通过韩国加工实现原产地转换,可能被计入整车成本并加税。
二、韩国在供应链中的角色与限制
1. 韩国的加工能力与限制
• 韩国车企对美国市场依赖度高,但其本土化生产比例较低(如现代起亚仅35%在美国生产),且美国要求整车中“美国含量”需满足一定比例(如25%)才能享受关税优惠。
• 若韩国仅进行简单组装(如安装仪表盘),可能无法满足原产地规则,导致中国零部件仍被追溯征税。
2. 转口贸易的合规性
• 美国海关可能通过反规避调查审查转口贸易。若发现韩国仅为中转站(未实质性加工),可能取消关税优惠并追溯征税。
三、实际案例与税率测算
1. 电动车关税案例
中国产电动车通过墨西哥转口至美国时,因未满足USMCA原产地规则(北美零部件比例不足75%),综合税率高达226.5%(含301条款、232条款等)。类似逻辑可能适用于汽车零部件。
2. 零部件加税影响
• 若中国产仪表盘直接出口美国,叠加多项关税后税率可达145%。
• 通过韩国加工后,若整车被认定为韩国原产,可能仅需缴纳美国对整车的25%基础关税(不含中国零部件部分);但若零部件被单独认定,仍可能被加征25%-104%的附加税。
四、结论
**美国仍可能对相关零部件加征关税**,但具体取决于:
1. 韩国加工是否满足原产地规则,使整车原产地被认定为韩国;
2. 美国海关对供应链的审查结果(是否追溯零部件来源);
3. 零部件在整车中的价值占比及是否符合关税豁免条款。
建议:中国企业需与韩国合作方确保加工环节符合原产地规则,并通过合规审计规避风险。长期可考虑在墨西哥等自贸协定伙伴国布局生产基地,以降低关税成本。
天有为(603202)分析报告
一、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天有为(603202.SH)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黑龙江绥化,是国内汽车仪表领域的“隐形冠军”,并逐步向智能座舱领域拓展。公司核心产品包括全液晶组合仪表(2024年收入占比46.01%)、双联屏仪表(36.93%)等高附加值产品,客户覆盖现代汽车集团、比亚迪、长安汽车等国内外主流车企。
• 市场地位:2024年国内汽车仪表市占率约12.16%,全球市占率从2021年的3.71%提升至2023年的5.31%。
• 技术壁垒:拥有境内专利135项(含52项发明专利)、国际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8项,核心技术包括段码液晶抗震技术、复合屏技术等。
二、行业前景与竞争格局
1. 行业增长动力:
• 汽车电子:2026年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达1486亿美元,2022-2025年全液晶仪表渗透率从25%升至62%,对应市场规模267亿元。
• 智能座舱: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超1600亿元,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驾驶信息显示系统为主要增量。
2. 竞争格局:
• 外资主导:博世、电装等外资企业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国内企业市占率约30%。
• 国产替代:天有为通过技术突破和成本优势(如复合屏技术)加速替代外资品牌,客户结构从现代向比亚迪、长安等新能源车企拓展。
三、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1. 营收与利润高增长:
• 2021-2024年营收CAGR达55%,2024年营收44.65亿元(同比.9%);净利润CAGR超100%,2024年归母净利润11.36亿元(同比+34.96%)。
• 毛利率优势:2024年综合毛利率35.46%,显著高于同行均值(19.69%),核心产品双联屏仪表毛利率达42.98%。
2. 运营效率隐忧:
• 存货周转率:2024年为3.34次/年,仍低于行业均值。
• 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21年的4.91次下降至2023年的4.69次,客户回款周期延长。
四、核心竞争优势
1. 客户绑定与国际化布局:
• 现代集团贡献超50%收入,同时进入比亚迪、长安等新能源供应链;在墨西哥、韩国设子公司,服务全球化客户。
2. 研发与产业链协同:
• 2024年研发投入0.73亿元,占营收3.23%,研发人员占比22.27%;通过SMT贴片、注塑等全工序自制降低成本。
3. 募投项目增量:
• IPO募资30.04亿元用于智能工厂、智能座舱基地及研发中心,达产后产能和产品线将显著扩张。
五、风险因素
1. 客户集中度风险:现代集团订单波动可能显著影响业绩,2024年对其销售占比仍超50%。
2. 毛利率可持续性:高毛利率(高于同行11个百分点)引发监管问询,需警惕技术壁垒被突破或价格竞争。
3. 市场与估值争议:
• 若按市销率(PS)估值(可比公司均胜电子PS 4倍),天有为估值仅13.75亿元,远低于发行估值120亿元。
• 2024年业绩增速已放缓至29.9%(2023年为74.27%),需关注成长性可持续性。
六、投资建议
• 短期申购价值:发行市盈率13.5倍显著低于行业均值(27.16倍),估值具备吸引力。
• 长期关注点:智能座舱业务落地进度、客户多元化进展及募投项目产能释放效果。
• 风险提示:建议密切关注应收账款周转率、客户集中度及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盈利压力。
风险声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谢谢您的关注!每一次转、评、赞都是对我持续更新的鼓励!谢绝未成年及在校生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