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称为“名将”,是一位将军的最高荣誉,而能被称为名将者,莫不在军事上取得过耀眼的战绩。
只是若想成就名将之名,除了自身素质要够硬以外,更有必要的,是背后要站着一位明君,只有明君,才能让这个人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随心所欲、连绵不绝的推动他本想推进的战争计划。
战国前期与中期,一个名将家族的两代名将,他们的际遇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乐羊
1、魏文侯的书箧
乐羊是乐毅的祖先,最初他从宋国来到魏国时,投在了魏相翟璜门下作门客,后来才得到魏文侯魏斯赏识,与吴起一道,先后被提拔为魏国大将。
在当时,吴起主要镇守、开拓西南的河西之地,而乐羊,则被魏文侯委任为东北方面军的的总司令。
他的任务,就是率魏武卒略取中山国!
中山整体面积虽不大,但素来民风彪悍,战士战斗力极强,后来也有论者称其为“战国第八强”的,最巅峰的时候,那么小一个国家,却拥有九千乘的兵力,足见凶悍。
因此对当时的魏国来说,一方面要向西南巩固战果,扼制秦国,另一方面还要略取中山,以便将来能在与齐、赵、燕的争雄中占据绝对主导权,两线作战,压力不可谓不大,而对乐羊来说,责任更不可谓不巨。
正是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乐羊被委任为攻取中山的主将之后,也是精心制定了战争策略,鉴于当时中山国之强,他出征之际便决定施行缓兵之计、步步为营,择机略取中山,因此这一仗,一打就是三年之久。
刚开始还好,但慢慢的,朝中好多大臣就坐不住了。
想当初,国君魏文侯率领满朝臣工精心准备了那么多年,出于对乐羊的信任才拜他为主将,期望他能率领精锐的魏武卒一鼓作气而吞并中山,可是现在呢?乐羊领兵在外却一点都不着急!
这还得了?他是不是有什么别的想法?
于是谗言毁谤的书信像雪片一般就越来越汹涌地扑向魏文侯的桌案。
可是事实上,乐羊的压力也着实不小,甚至很痛苦。
他有个儿子叫做乐舒,曾经因为在魏国杀人逃到了中山国,他杀的不是别人,正是相邦翟璜的儿子翟靖!
更要命的是,他现在还是中山国君手下得力的将军。
等于就是说,三年来,乐羊都在与自己的儿子乐舒疆场上父子相搏。
这还不是最悲惨的,最悲惨的是,乐舒后来被中山国君给杀了,甚至为了震慑乐羊,逼其退兵,中山国君还命人把乐舒的肉煮成了肉羹,派人送到乐羊营帐。
乐羊接过自己儿子的肉羹,心中作何感想可想而知。
可是,他接过之后,默默地把那一杯羹给喝下去了,就是不退兵!
就这样,在乐羊对自己战争策略的坚守下,后来中山国实在顶不住了,举国被乐羊之兵所攻破,乐羊,也终于成就了攻破中山国的名将战绩。
事实证明,他的策略是对的,赢的也很不容易,可当他回朝之后才发现,原来不只他不容易,在他背后一直鼎立支持的国君魏文侯,也当真相当不容易。
乐羊回朝后有些骄傲的神色,魏文侯就笑着命人把好几个大箱子给搬了上来。
乐羊很奇怪,这是干什么?魏文侯命人打开,让乐羊自己去看。
乐羊一看之下,这才浑身冷汗,无他,那些箱子里面,一道又一道,全都是毁谤他领重兵长年在外,而有二心的书信!
乐羊这才惶恐的拜伏于地对魏文侯说道:“国君,攻克中山国的功绩不在我,而在您。”
他这是心里话,只要三年多以来,魏文侯的神经稍微有一点脆弱,对他的信任稍稍减退一分,那么,别说最后攻克中山的功绩,就算是他这个人,只怕也已经身首异处了。
乐毅
2、燕昭王设宴杀馋臣
作为乐羊的后代,乐毅无疑传承了乃祖善于谋划大规模阵战的良好基因。
当初燕昭王求贤,乐毅闻而投奔,被燕昭王所重用,拜为亚卿,经过君臣多年的苦心经营,燕国终于逐渐强盛起来了,而更重要的是,仇国的国君齐闵王,在这个时段也接连出昏招,惹得全天下诸侯共同厌恶,所以报当初破国之仇的机会来了!
燕昭王想急命乐毅率精兵抓住机会南下攻齐,可乐毅却很理性地向燕昭王分析道:“大王,齐国毕竟是东方的霸国,即使现在国君昏聩,但国力仍然是十分强悍的,仅凭我们燕国,只怕很难攻取。”
从这一番话,已经可见他的确传承了其先祖乐羊对敌我大势的远见卓识!
然后他又对燕昭王建议道:“大王如要破齐报仇,我看我们不如联合其他的诸侯国一起,比如楚魏两国,都想夺回被齐国攻占的土地,因此只要我们许下厚利,那么他们一定愿意派兵联合讨伐!”
燕昭王一听大喜,这才忙派乐毅及几名贤能之臣各自出使诸国,此行,五国同盟构成!
当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在济水之西大破齐军之后,终于宣告燕国已经打败了昔日的强敌齐国,而等乐毅在分析过局势之后,果断命燕师深入齐地,四处攻略齐城,并最终打下齐国近乎全境后,也终于宣告着,燕昭王几十年来心心念念的复仇之举,终于大功告成了!
最后燕国当然没有将齐国吞并,因为齐国出了个田单,仅凭剩余的莒县与即墨两城,便逆风翻盘,重新夺回了齐国所有领土,复国成功。
但那是在乐毅走了以后,乐毅若没有走,田单应当是没有机会的。
乐毅走时,是已经派重兵围困了即墨与莒县各自三年,他本是想用宽减赋税等怀柔政策来从心理上彻底征服齐民,以让燕国彻底拥有齐国国土,这在燕昭王在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燕昭王对他无限信任,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也和他的祖先乐羊一样,这三年之间,乐毅领重兵在外,围困区区两城却迟迟不下,自然引来燕国朝堂的极大震动,慢慢的各式各样的流言便都起来了。
其中就有一个大臣悄悄向燕昭王禀报道:“大王,想当初齐国七十余城,乐毅率燕师顷刻而下,可现在区区两座城,却围困了那么久,丝毫不见城破的迹象。这是无法破城吗?大王,这只怕是乐毅在有异心啊!为臣揣测,他这是在想以仁义威服齐民,从而彻底征服齐国的人心,以便将来他好自己裂地而称齐王啊!”
若是换做一般的国君,事实摆在面前,就算是不即刻将乐毅召回,只怕也得就此种下深深的疑心,可是,这次的国君不是别人,是燕昭王!
于是仅仅第二天,燕昭王就召集群臣宴饮,酒酣耳热之际就忽然变了脸色,站起身当众怒斥昨日向他进谗言的大臣道:“想当初先王就是因为不贪尊位这才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只是所传非人,才导致后来燕国大乱,使齐国有了可乘之机,寡人日日思念报先王之仇,奈何国力薄弱。直到后来有了乐君,这才使燕国得以强大,现在更是率领我燕国将士攻破齐之国都,夷陵了他们的宗庙,这些都是乐君的功绩!齐国本来就是乐君打下来的,而非燕国,就算乐君真要做齐国国君又有何不可?他成了齐王而与我燕国时代交好,共同抗击诸侯侵侮,这难道不是燕国之福吗?这也正是寡人的心愿!”
言罢,立即命人把那个进谗言的人给杀了。
一口一个“乐君”,处理进谗言的人还那么果断,其对乐毅之信重,比之当初的魏文侯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甚至燕昭王不仅是那么说的,他还真那么做了,很快他就派使臣携王命去往齐国,当众宣布立乐毅为齐王,奉命前往宣诏的,正是燕国国相!
规格之高,绝非儿戏。
当然乐毅不敢领受,从此对燕国与燕昭王也就更加忠心。
可惜的是,没多久燕昭王就死了,他的儿子燕惠王继位。
燕惠王本来就乐毅不满,上位后更谈不上信任,就这样,齐国主将田单抓住机会施行反间计,使得燕惠王在乐毅快要大功告成之际临阵换将,换了骑劫,乐毅害怕回燕被杀,便出逃赵国。
最终,齐国的局面以燕军惨败全线退回燕国而告终。
3、后记
名将与明君的关系,是君臣,也是战友,过命的战友。
两人一在外,一在内,每天莫不都在经历着严酷的斗争。
将军在外不必说,国君在内,想要始终保持足够的胆略、定力与信任,那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名将像是千里马,明君像是伯乐,真正爱马,对马有足够了解的人才能成为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