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傻姐美食,明天就是大年初三了,小时候常听奶奶念叨:“初三不出门,在家歇着最舒坦。”那时候不懂,总觉得过年就是要热热闹闹,走亲访友才够味儿。可奶奶总说:“初三啊,是‘赤口日’,容易吵架,不如在家歇着,早点睡觉,养足精神。”现在想想,这些老话儿还真有道理。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大年初三的那些讲究,顺便回忆一下童年时的年味儿。
一、大年初三的“做4事”
1. 睡个懒觉,养足精神
大年初三,最重要的就是“歇着”。小时候,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忙得脚不沾地。到了初三,奶奶总会说:“今天啥也别干,睡到自然醒!”那时候,我最喜欢赖在床上,听着外头的鞭炮声渐渐稀疏,心里特别踏实。现在虽然不再守岁,但初三睡懒觉的习惯一直没改。这一天,不用赶早,不用应酬,舒舒服服地睡到自然醒,真是过年里最惬意的事儿。
2. 吃合子,寓意和和美美
初三的早饭,奶奶总会做“合子”。合子是一种面食,有点像馅饼,但皮更薄,馅儿更足。奶奶常说:“初三吃合子,一年都和和美美。”她做的合子馅儿特别丰富,韭菜鸡蛋、猪肉白菜、三鲜馅儿,每一种都香得让人流口水。我最爱吃韭菜鸡蛋馅儿的,咬一口,外皮酥脆,内馅鲜香,满嘴都是年的味道。现在,我也学会了做合子,虽然比不上奶奶的手艺,但每次吃,都能想起她笑眯眯的样子。
3. 整理红包,规划新年
小时候,初三的下午,我总会把前几天收到的红包拿出来,一张张数一遍。那时候,红包里的钱不多,但每一张都代表着长辈的祝福。奶奶会教我:“把钱存起来,留着买书、买文具,别乱花。”现在,虽然红包变成了手机转账,但初三整理“收入”的习惯一直没变。这一天,我会把过年的开销算一算,规划一下新年的理财计划,也算是给新的一年开个好头。
4. 祭灶神,祈求平安
初三晚上,奶奶会带着我祭灶神。她说:“灶王爷初三晚上回天庭,咱们得好好送送他。”祭灶神的仪式很简单,摆上几样供品,点上香,磕个头,心里默默许个愿。供品通常是糖瓜、点心和水果,奶奶说:“灶王爷吃了甜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现在,我虽然不再祭灶神,但每到初三晚上,总会想起那些温馨的画面,心里暖暖的。
二、大初三的“5禁忌”
1. 不外出拜年。奶奶常说:“初三是‘赤口日’,出门容易吵架。”所以,初三这天,我们全家都待在家里,哪儿也不去。小时候觉得无聊,现在却觉得这是一种难得的放松。不用应酬,不用寒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家常,这才是过年的真谛。
2. 不动刀剪。初三这天,奶奶从不让我动刀剪。她说:“动刀剪会剪断好运。”所以,初三的饭菜都是提前准备好的,热一热就能吃。现在,我也延续了这个习惯,初三不做复杂的菜,简单吃点,既省事又应景。
3. 不扫地。初三不扫地,是怕把财气扫走。小时候,我总是不理解,觉得地上脏了就该扫。奶奶却说:“初三的垃圾是‘财’,扫走了,财运就没了。”现在,我也学会了在这一天“偷懒”,把扫地的事儿留到初四再做。
4. 不吵架。奶奶常说:“初三吵架,一年都不顺。”所以,初三这天,全家人都和和气气的,就算有点小摩擦,也会互相忍让。现在,我也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初三这天,尽量保持好心情,不跟家人闹别扭。
5. 早点熄灯睡觉。初三晚上,奶奶总会催我早点睡觉。她说:“早点睡,养足精神,新的一年才能顺顺利利。”现在,我也养成了初三早睡的习惯,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安安静静地睡个好觉,为新的一年积蓄能量。
大年初三的美食,虽然没有除夕年夜饭那么丰盛,但却别有一番风味。除了合子,奶奶还会做一些简单的小菜,比如凉拌黄瓜、酱牛肉、卤鸡爪,再配上一锅热腾腾的粥,吃起来特别舒服。记得有一年,奶奶还特意做了糖瓜。她说:“糖瓜是祭灶神的供品,吃了能甜一整年。”那糖瓜外脆里软,咬一口,满嘴都是麦芽糖的香甜。现在,虽然超市里也能买到糖瓜,但总觉得没有奶奶做的好吃。
大年初三,是一个充满温馨的日子。这一天,我们不用忙碌,不用应酬,只需在家歇着,享受难得的宁静。无论是睡懒觉、吃合子,还是整理红包、祭灶神,这些习俗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都能像初三这天一样,和和美美,顺顺利利,迎接更多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