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维护了我国领土完整,不然的话,如今我们连吃哈密瓜都需要进口。
不过,在平定新疆叛乱时,他却做出了“俘虏不留,投降者杀”的决定。这不禁让人思考,他为何会下达这一命令,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内忧外困的清王朝
18世纪,乾隆平定噶尔丹叛乱后,新疆地区迎来了一段稳定发展的日子。不过随着19世纪清王朝的衰落,英俄两大势力对新疆产生觊觎。
正当太平天国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时,新疆的反叛势力瞄准机会闹独立,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造成当地局势混乱不堪。
1867年,阿古柏霸占新疆,建立什噶尔汗国,让朝廷彻底失去对新疆的掌控权。
正当清王朝疲于应付之时,1871年,沙俄派兵强占伊犁地区,而英国则在暗中通过扶持阿古柏,也想要在新疆分得一杯羹。
关于“海防”还是“陆防”的争议
清廷刚开始并没有坐视不管,但刚和太平军厮杀十多年的清王朝一时间也不想兴师动众,想要通过和平的谈判方式解决争端。
然而,此时的清王朝早已没有话语权,自然没有国家买它的账。可以想象,清廷派使节与它们谈判,除了自取其辱,没有任何进展。
左宗棠站出来主动请缨,想要收复新疆。,眼看自己的军事力量已基本恢复,便自告奋勇带兵西进,通过强有力的军事行动收复新疆。
然而,一向主张发展“海防”的李鸿章却有不同的意见,认为不值得为解决新疆问题而劳苦伤神,应该专注于“海防”。在他看来,新疆属于一毛不拔之地,即使被重新夺回,也可能保不住。应该集中力量发展“海防”。
但在左宗棠看来,新疆也是清朝的领土,不能让其他国家随意侵占。两方大臣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慈禧拍板,决定采用左宗棠的意见。
左宗棠排除万难,收复新疆
虽然朝廷同意派他去平定叛乱,但此时的清王朝却拿不出足够的军费,左宗棠只好四处找人凑钱,将每一笔费用都盘算到极致。
加上户部给的款项和各省凑起来的军费外,还差500万两,最后还是找红顶商人胡雪岩解决了此事。
为了省钱省力,左宗棠对如何收回新疆也做了详细的规划,他的策略很简单明了。他先进攻相对弱小的北疆,再进攻南疆。
此外,还合理使用缓慢行军、速战速决,拉短战线,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左宗棠率领金顺等人,先后攻克叶城、吐鲁番等。没过几个月的时间便将北疆大部分土地收回,逼得敌人节节败退。
在清军的包围下,再无东山再起机会的阿古柏选择自杀,虽然其子伯克胡里继续率领残存旧部继续反抗清军,但没多久就溃不成军。
虽然形势已经向清军倾斜,左宗棠仍然下令继续追击,赶尽杀绝,就算是俘虏也不例外。
他做的这一决定,违背了“不杀俘”似乎的传统规定,也与他自己的形象不太对付,他过去没有杀俘虏安稳军心的习惯。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虽然这一命令现在看来非常不人道,违背了“缴械不杀”的规定,但此时新疆的情况显然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起义的队伍中的士兵大多是外国和当地的贵族,这一部分人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惯会见风使舵。可能会趁清廷撤兵后背后搞事,再次组织人造反。
第二,左宗棠考虑了清王朝的实际情况。如果这一次不能将他们斩草除根的话,下一次再卷土重来,清朝很可能没有实力再平定一次,将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赶尽杀绝是做给英、沙俄等外国势力看的,也是提醒当地贵族不要蠢蠢欲动,用这样的方式,换来了新疆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