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两者仅差一字却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正平看历史 2024-09-02 22:38:50

“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是成语“出将入相”的由来。对于古代文官、武官来说,能够入朝为将相,无异于是人生的一大殊荣。

不过,可能要问,“将”就是将领、将军,那么“相”究竟是“丞相”还是“宰相”呢?它们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

一、丞相制度的起源与终结

丞相制度起源于秦汉时期。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这是对丞相权力的最好概括。

从《汉书》的解释可以看出,丞相是皇帝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和协助他们处理朝廷的政务。

很多政令都先由丞相处理然后再将处理过的或者难以抉择的交给皇上,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减轻皇帝的工作量。

很多人认为萧何是西汉的第一个相国,但其实并不是。汉朝的第一任相国是韩信,萧何是西汉的第一任丞相。汉惠帝刘盈继位后,吕后下令废除相国,只保留丞相一职。

丞相的职责和权力随着朝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却没变。在汉代,丞相的地位尤为突出,是朝廷中最高行政官员。

丞相可以直接辅佐皇帝,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并负责向皇帝报告各地的政事和经济情况。在朝堂上,丞相对其他官员有绝对的权威和影响力。

二、宰相如何而来

“宰”意为“主宰”,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周公就曾当过太宰。管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到了战国,各诸侯国都设立宰相。

宰相就是除君主之外,拥有中央最高权力的朝臣总称,真正实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在一些时候,宰相的权力可以与皇权相媲美。

东汉初年,皇帝意图压制宰相的权力,掌握政权的一般是“大司马”等,没有真正的实权人物可以称为“宰相”。直到东汉末年,董卓、曹操都可以看作事实上的宰相。

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充分发挥作用。将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分割,虽然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是宰相,但权力已经被限制,在朝堂上的话语权不再具有支配作用。

三、如何区分两者

丞相和宰相都受到群臣的尊敬,颇受皇帝重视。而且任何能够被称为宰相的人,在朝廷中担任的官职都不会很低。宰相的名称可以多变,如中书令、同平章知事、丞相等。

丞相和宰相不仅名字相近,而且都是朝廷中权力更大的官员,很多人都将二者混用。但如果能够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这两者可以很容易地被人们区分开来。

简单地说,凡是能辅佐皇帝,替皇帝承担后顾之忧的人,在朝堂上身居高位,掌握实权的人,都可以称为宰相。

宰相可以包括很多人,但丞相却不能。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即丞相可以被称为宰相,但宰相不能被称为丞相。

丞相是固定官职的沿用,而宰相更多情况下来说是对古代,除皇帝外,拥有最高实权官员的统称。

当然,权力的集中带来了腐败。丞相一旦权力膨胀,很容易架空皇帝,直接改朝换代。

为了集中皇权,唐朝虽然没有丞相制,但却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将权力分配给三省最高官员。

因此,三省的最高官员也可以被认定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朝时期,朱元璋在胡惟庸一案上,就将丞相这一官职撤销。

只是,虽然这一官职被撤,但必须有人从旁协助皇帝管理政务。清代以后,虽然没有丞相这一称谓,但就职责和权力而言,内阁首辅、大学士等,都可以被认定为宰相。

参考资料:

《汉书》

《新唐书》

0 阅读: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