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在世时曾许下诺言:谁取下金陵,便封谁为王。...

朋晟聊历史 2023-11-05 07:44:00

咸丰皇帝在世时曾许下诺言:谁取下金陵,便封谁为王。不料金陵未破,咸丰皇帝便在咸丰十一年驾崩,慈禧垂帘听政,最终食言,只封了曾国藩一等侯。

十四年后,慈禧萧规曹随,封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侯。

当时,朝堂上曾有一个说法:慈禧的用意,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个汉人侯,加起来可等于一个王了。

关于曾国藩未能封王,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曾披露过一段隐情——

太平天国盘踞金陵之时,咸丰皇帝憾恨异常,曾在皇宫小圈子中宣布,率先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但待到曾国藩攻灭太平天国,克复金陵时,咸丰皇帝已经驾崩三年,慈禧太后召集廷议。朝中大佬一致认为,封汉人为王,这事太突然,本朝没有此规矩。

慈禧太后本就有打压曾国藩之心,便以此为据将咸丰许诺的郡王分作侯、伯、子、男,逐一封赏。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荃封一等威毅伯,李臣典封一等子,萧孚泗封一等男。

后来,对于左宗棠最终封二等侯的曲折原委,薛福成同样有一段真实的记述和评议——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慈禧太后召集廷议,这次朝中大佬的态度与封赏曾国藩时不同,许多人建议朝廷参考本朝长龄封公的先例,封左宗棠为一等恪靖公。

但慈禧太后斟酌后,认为不可。

慈禧太后的理由是,曾国藩当年打下金陵,才获得一等毅勇侯的封赏,左宗棠创办楚军,是由曾国藩举荐,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先锋主力部队老湘营和将领刘松山,由曾国藩赠送和举荐。如果左宗棠封赏公爵,则曾国藩一等侯爵就太低了。

因此,慈禧太后最终决定将左宗棠封为二等侯,以表示比曾国藩稍微低一点。

这是台面之上的说法,还有台面之下的。

慈禧太后不放开封赏左宗棠,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清廷有一个绕不过的逻辑:左宗棠收复新疆,作用再大,也是民族性、历史性的;曾国藩节制湘军攻克金陵,则具有政权意义。对于执政的爱新觉罗皇族而言,曾国藩挽救的是整个大清王朝,左宗棠只是保全了大清六分之一的疆土,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此外,还有“君臣恩怨”。

历年来,左宗棠为集中办事权,几次三番不惜冒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一个凌厉、强悍的女人,对拂逆过自己的人,不但记在心里,打压起来也毫无心慈手软。她最终决定以二等侯封赏左宗棠,不排除以适当打压,作为对左宗棠历次冲撞的回应。

左宗棠本人,对收复新疆,曾自评其功业为“自汉唐以来所创见”,对于朝廷即将赐予的封赏,事先曾有过猜测,期许颇高。

在左宗棠看来,论功业,曾国藩有奴才之嫌,他才是真正的国家功臣,如若封王,当仁不让,亦能显出当今太后、皇上胸怀天下之心。

以小格局论,他确实不应超过曾国藩。

以大胸怀看,则另当别论。

曾国藩未能封王,心中一度是失落,甚至有些不满的。

但左宗棠不同,当真正收到二等侯的封赏时,他仍然乐于接受。

盖其原因,在于自知。

左宗棠大半辈子,功名一直停留在举人,加之入张亮基幕府时已年满四十岁,起步太晚,故对一生结局预期不高,晚年无论得到朝廷任何封赏,事实上均属过望。

有人因此发议论,何为真豪杰?

左宗棠是也!

自豪,亦自知。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