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卫民的大半生

文姝看小说 2025-02-04 18:02:35

01

卫民是十六岁开始出去打工的。

那会儿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里比较拮据,虽说不是家徒四壁,可也差不多,一切开支都是靠着卖粮食卖牲口。

村里很多同龄的男孩子都不上学了,出门打工,他也就随了大流。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再让他重新选择一次,一定不会出去打工,而是坚持把学念下来。

读初中的时候卫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尤其英语跟历史,在年级都是前三名,英语老师和历史老师也都对他给予很大的期望。

没有办法,没钱,父母也没有远见,就同意了他去打工。

一个没有学历,没有技术,又身单力薄的男孩子,走上社会能干什么呢?他干过建筑,当过搬运工,发过传单,还学习了一段做甜点。最后,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跟流水一般。不管生活过得好不好,他都按时长大了。

一晃到了二十二岁,村里同龄的男孩子不少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是他们自己在外边打工挣了钱也好,家里父母给操办的也好,总之,陆陆续续都有了自己的家。

唯独卫民。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家里的情况依然不好,父亲是个酒鬼,还是个赌鬼,他还有两个兄弟。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他承担起一半父亲的责任。

父母也不断给他灌输这样的观念,你是大哥,有义务照顾弟弟们。既然是兄弟,就要相亲相爱。

二弟卫青读到了高中,没考上大学,随后也出去打工了;三弟卫峰勉勉强强读了个大专,毕业之后留在了城里找了份销售的工作。

三个孩子都长大了,父亲更加肆无忌惮,好像没有了后顾之忧,完全没有考虑三个儿子拿什么结婚。

没有房子,没有彩礼,父亲的意思,以后的日子他们自己去奔,反正父母也就这样了,没什么能力,也帮不上什么忙。

能怎么办?只能靠自己。

没有伞的孩子就要拼命奔跑,这话一点也不假。

卫民接触社会比较早,也做过不少工作,终于在三十岁的时候开窍了。而立之年,他还没有成家,也没买房子,但是他醒悟了。

未来一定是靠自己的,父母靠不住,兄弟也靠不住。你想靠他们,他们还想靠你。

钱从哪里来?卫民算是想明白了,靠打工出头太难了,尤其像他这样没有文凭的人。那些大学毕业的人,还能找一份好工作,单位给交五险一金,工作几年,靠着公积金怎么也能凑出个首付,好赖大小也能买套房子;

他不行,谁给他交保险?谁给他交公积金?谁在他的身后?没有,什么都没有,一切都靠自己打拼。那就来吧,反正有的是力气。

要想发财,必须得自己做生意。

做生意就要成本,还要有头脑,尤其要选好项目。卫民虽然没做过生意,但是干过很多职业,多少也有些自己的看法。

跟那些喜欢看成功学的人不一样,他喜欢琢磨失败,尤其擅长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他先是准备到夜市上摆摊,成本不算高,回本也快,唯一要付出的就是放下面子。他曾经想过,想要开一家超市,规模不要太大,一天守在店里,多少也有个收入;现在不这么看了,因为开超市要铺货,要租房子,费用太高。

手里没钱,就要从最小的生意做起来。

还别说,他每天都很勤快,先是在夜市摆摊卖衣服,只卖男装,后来跟网上学穿搭,不光卖男装,还卖一些男款的鞋子,帽子围巾之类的,总之,就是把穿搭摆在面上,让顾客看得见。

卫民长得不丑,一打扮还真像那么回事。在顾客的建议下,他还学会了开直播,一边直播一边摆地摊。

三年的时间,卫民已经在步行街租了一个店面,专门做服装生意。手里有钱了,也有女孩子开始注意他了。

同样在夜市上,一个卖女装的姑娘看上了他。姑娘叫金萍,南方人,小巧玲珑。虽然个头不高,但是人很善良,也很实在,两个人就谈起了恋爱。

三十五岁那年,卫民跟金萍结了婚。两个人都比较务实,婚礼没有大操大办,只为多攒点钱买套房子。

吃过苦的人更知道钱的重要性。金萍非常理解也很支持卫民的做法。一年后,他们全款在市区买了一套大套三的二手房。

之所以选择二手房,首先不用担心期房交不了房的问题;其次,不用考虑甲醛的问题。马上就考了要孩子了,还是安全第一。

02

三十七岁那年,快过春节的时候,金萍给卫民生下了一个女孩,取名叫苗苗。

第二年国庆节,卫民带着老婆孩子回了老家。他开着一辆四万块钱买来的二手车,穿着普通的衣服,就像一个在外地务工的普通农民工一样。

不是没有钱,只是想低调一点。

父亲跟他正好相反,在村里反复宣扬自己的大儿子卫民在城里发了财,开了服装店,买了大房子,买了豪车。

那时候父亲带着母亲已经回到了农村。他们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已经经不起折腾了。只是,在外边这么多年,挣了不少钱,也花了不少钱,最后没剩下钱不说,还欠了不少外债。

其实卫民也不是故意跟父亲作对,只是不想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展露在外人面前。他太知道人性了。恨你有笑你无。

本来村里人就看不上他们家,到现在还住着三十年前的老房子,老二娶了个寡妇,老三到现在还打光棍,老大卫民就这么过上了小康生活?

他们根本就不相信,尤其见到卫民之后,对他爹说过的话更是嗤之以鼻。

卫民走在村里的街上,村民们就跟看不见他一样。那不是对他的藐视,是对他一家人的藐视。村里有个小超市,老板是卫民上小学时候的同学,上学的时候关系还可以,现在看见卫民也是爱答不理。

那些之前所谓的熟人,专门在卫民面前跟别人说说笑笑,对他就是视而不见,拿他当空气。当然,拿他的老婆孩子也是当空气。

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三十年前父亲混得还可以,经常一回去就发烟发零食,村里人见了他们还当回事儿;三十年后看子敬父,如今三个儿子没一个有出息的,父亲也落魄很多,村里根本没人把他们当回事儿。

他们不知道卫民在城里混得还不错,如果知道了,也会对他露出笑脸。

卫民对这些并不看重,他不是回来炫耀的,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不过是带着老婆孩子回来看一看父母,看一看老家的房子,看一看自己家的地。他没想那么多。

别人高看一眼又如何?别人对你点头哈腰又如何?背后该怎么说还是怎么说。一个人看不起你,始终会看不起你,不会因为你有钱,或者有了地位而发生改变。

原先他不这么认为。

有一次到二爷爷家里去做客,确切地说,是去借钱。他是跟着父亲一起去的。那天,父子俩从家里带了两桶油,一桶香油,一桶菜籽油,还带了花生和小米。

村里没什么好东西,只能带这些,现成的,不用另外花钱去买。

当面的时候,二爷爷一家都很高兴,说了些客气话。正巧那天有个二奶奶那边的亲戚也过去借钱,也是父子俩,具体因为上学还是看病,卫民已经不记得了。

二奶奶给了些钱,因为她那个亲戚有出息,有奔头;只是,等他们走了之后,二奶奶说了些刻薄的话,她脸上似笑非笑的的表情卫民至今都记得。那是一种嘲讽,施舍乞丐一般。

那以后,他算是明白了,看不起你的人永远也看不起你,即便有时候当面会恭维,会客气,实际上还是看不起。

既然这样,何必给自己戴上面具,让别人也有了滤镜,真真实实做自己就好。

他这样想,金萍也这样想——不得不说,找个志同道合的老婆真不容易——可是他父亲不这么想。父亲就想着在村里抬起头做人,昂首挺胸。靠他自己是不行了,那靠谁?就得靠自己的儿子。

三个儿子,老二娶了个寡妇,家里整天鸡飞狗跳,没什么出彩的;老三光棍汉一个,拿不出手;唯一值得炫耀的也就只剩下大儿子卫民了。

偏偏这个卫民又不愿意配合他演戏。

其实卫民手里是有点钱的,在城市不敢说,放到农村绝对是不愁吃喝的。就是他在城里的房子,少说也花了一百多万,全款买的。

就是车子便宜了些。父亲让他换一辆,美其名曰好一点的车子性能好,驾驶起来安全。他的小心思卫民很清楚,就是拿来充面子的。

务实的卫民早就洞穿了一切,不为所动。活得真实一点,不装,这样才不累。

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父亲为了自己的面子也算是绞尽脑汁。他经常给卫民打电话,让他给自己买这买那,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彩电、电动三轮,甚至电饭煲、净水机这些大多数农村人不用的东西,他都要。

总之一句话,他要包装自己,让村里人看看,自己也能过上好日子。

作为儿子,或者说,作为唯一日子好过一点的儿子,卫民愿意满足父亲的一些小需求。主要是他手里有钱,不算什么大事儿。

东西陆陆续续买了,父亲又提出了新要求,想在老家盖房子。不是翻新,而是盖新房子。确实,这些年日子好过了,村里不少人盖起了二层小楼,有的还盖了三层,很是气派。

父亲也想扬眉吐气。

03

住新房,是每个农村人的愿望。

老二那边是个妻管严,家里什么都是媳妇说了算。那个寡妇,别看个头不高,嗓门是真亮,骂起人来一套一套的,狗从她面前路过都得夹着尾巴溜墙根走。

老三那边就更不用说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期期买彩票,整天梦想着中个五百万。他还时常在家庭群里说,要是中了大奖会怎么分配。

父亲不靠谱,兄弟不给力,只剩下踏实肯干的卫民。

说实话,他也想出钱把家里的房子收拾一下。只是,他想的收拾,是翻新,而不是推倒重盖。按照父亲的意思,想盖个二层小楼,怎么不得三十万?

关键是,这钱谁出?卫民一个人出?一碗水得端平,三个儿子要出都出,要不出都不出,主要是数目太大了。

老二拿不出钱,老三没钱,父亲那边也是一屁股债务。他只想着过好日子,却从来不付出。

卫民跟老婆金萍商量了一下,只同意翻新,不同意盖二层楼。

父亲软磨硬泡,最后从卫民那里要走了五万块钱,说是要去翻新房子,最后全部扔在了牌桌上。为此,卫民的母亲大病一场。

本以为卫民会跟母亲一样生气,会跟父亲大闹一场,他没有。正是因为太了解父亲的为人和做派,他才不想计较什么。

即便是给了父亲三十万,天知道他会扔到酒桌上还是牌桌上。他是个不靠谱的父亲,也是不合格的丈夫。

卫民四十三岁那年,母亲去世了,父亲借机住到了卫民城里的房子里,他经常给村里人打电话,说是儿子关心他,害怕他一个人住在老家孤单,特意把他接到城里生活。

对此,卫民不想说什么,他太了解父亲了,随他去好了。

别管父亲如何,卫民自己的生意倒是越来越好,他想开分店,被金萍阻止了。用金萍的话说,钱多少是多,够用就行。

有房住,有车开,孩子也越来越大了,总要给孩子准备些钱。还有,他那作精老爹,指不定什么时候又用到钱。关于他爹的话,金萍没说,心里有数。

有句话说,钱这个东西,攒着攒着,窟窿等着。卫民的父亲七十三岁那年,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花了小二十万,人还是没留住。

送走了父亲,卫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健康最重要。挣再多的钱,住在好的房子,没了健康,什么都没了。

那以后,他不再吃大鱼大肉,而是改吃粗粮,喝玉米糊,饮食清淡,每顿只吃七分饱,每天还要锻炼半个小时。

服装店也不那么晚关门了,一个月还要休息两天,带着老婆出去走走。爬山、钓鱼,看看远处的风景。

日子一天比一天快,他也一天比一天老了。有人问他,连个儿子都没有,会不会遗憾。他说不会,人这一辈子,开心就好。

这样一个脚踏实地的男人,金萍很是安心。

0 阅读:30

文姝看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