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少将带6万人叛逃苏联,毛泽东预言:30年后大家会明白

孤舟泛秋水色吖 2025-02-11 23:48:58

在抗日战争接近于尾声的1944年9月,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个地区爆发了激烈的人民运动,史称“三区革命”,民族军中的一位年轻维吾尔族将领表现极为出众,他便是祖农·太也夫。

此后他的人生更是宛若坐过山车一般:1950年加入中共,5年后被授予少将军衔,又是7年过去,他竟然离开新疆前往苏联。

跌宕起伏的历程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新疆地区就已经有了共产党人活动,1936年西路军接到的任务就是西渡黄河打通前往苏联的国际交通线,却不幸在甘肃地带遭遇反动军阀袭击而陷入困境。

此后左支队进入新疆,在中央同意的情况下参加了新疆军事学院,毕业的学员在抗战中的表现极为出色。

虽说新疆地处西北没有直面抗日战场,可这里的连年战乱使得各民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农牧业遭遇巨大打击,为了整顿财政经济状况,毛泽民于1938年出任新疆财政厅副厅长,一系列政策之下使得财政状况明显好转。

令人遗憾的是,当地军阀盛世才在1942年背叛革命,杀害了陈潭秋、毛泽民等多位杰出同志,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那些已经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的先进分子依然在继续奋斗,开展了一系列反对盛世才的运动。

祖农·太也夫出生于1919年,在他逐渐长大、选择人生的过程中,正是中国不断经历巨大变动的时代。

1944年伊宁解放组织发动武装运动,祖农·太也夫曾担任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后任军事厅厅长;次年这支队伍组成了游击队并成立新疆民族军,祖农·太也夫在帕里诺夫麾下担任副总指挥,能调动1.5万军队,实力不容小觑。

国民党的反动面目是新疆人民极为憎恶的,三区革命的本质也是为了推翻国民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放战争期间,新疆虽不是主战场,可民族军始终在保持着战斗,特别是在1947年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阿勒泰、玛纳斯等地区,民族军奋起抵抗,战斗总是极为激烈。

中共同样时刻关注着大西北的具体情况,《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也在连续刊载三区革命的相关经过,同时也揭露了国民党新疆当局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其实在1946年时三区代表与中共高层已经有所接触了,新疆省联合政府秘书长阿巴索夫还在南京“国民大会”期间与董必武亲切交谈,董必武详细询问了三区革命的规模、军事斗争等情况。

阿巴索夫把所有遇到的情况一一说明,还希望中共能够派遣工作人员前来领导新疆的革命。

1949年解放军即将进入新疆,祖农·太也夫等人也做好了接应工作;1951年民族军在伊宁接受改编,新名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不过祖农·太也夫没有在第五军任职,他去当了新疆军区副参谋长。

凭借过去民族革命军及后任职务,他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获得了一级解放勋章;在他的整个人生中,那几年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甚至“锁定少将”都是在32岁。

一直在新疆工作,使得他对于当地的情况极为了解,不过基于汉语水平有限的原因,他还需要一个翻译。

戴庆媛是祖农·太也夫刚升任少将那年来到新疆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工作的,主要就从事翻译工作,她对祖农·太也夫的印象极为深刻。

刚刚来到新单位时,戴庆媛还在动员部工作,很快新疆军区司令部就需要一位维文打字员,也是因为原本的打字员转业了,一下就多了个缺口,就这样她来到祖农·太也夫的身边。

祖农·太也夫经常需要写文件,可他只能做到用嘴口述,再由维文打字员用打字机记录下来,戴庆媛就做着这个工作。

平日里,祖农·太也夫总会叼着一个烟斗在房间中走来走去,想到什么就会说些什么,戴庆媛就把参谋长说的话总结记录下来,改完了再念给他听一遍;祖农·太也夫当时看着也是个很认真的人,每一句话都会仔细聆听,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马上就会提出来。

需要发言的时候,祖农·太也夫会用维语发言,再由汉族同志翻译。

戴庆媛那段时间的工作还是比较辛苦的,毕竟能者多劳,办公室为了缓解她的压力还调来一位女同志,那位女同志对这方面业务不太熟练,与祖农·太也夫的沟通方式还不熟悉,他习惯了用戴庆媛。

每次戴庆媛整理出来的资料都使得祖农·太也夫很满意,她在办公室一直工作到1958年,次年就被调往别处。

就连她都没想到,在她走后不久,祖农·太也夫竟干了一件令人疑惑不解的大事。

突然的叛逃

中国近代史中,北边的俄国蚕食了新疆地区大量土地,哪怕后来俄国进化为苏联,那些失去的土地也没能再要回来。

苏联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共产国际所在地,可他们的上层领导人依然会想方设法推动霸主地位的产生,甚至有人希望把新疆变成蒙古那样的“缓冲地带”。

新中国的成立就是要与历史划分界限,过去的教训实在太过惨痛了,国家发展起来,就是要避免历史重演。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外交开始了一段极为强硬的时期。

特别是在1960年开始,中苏的分歧和矛盾公开化,苏联更是采取了恶化两国关系的经济措施,那是典型的大国沙文主义;毛主席是不吃这一套的,立即予以坚决反击。

就连中国研制核武器保障国防这种事,在苏联人眼里都是“操之过急”的,苏联还将对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资助全部撤走,这次事件也使得双方的关系基本走向破裂。

从整顿历史的走向来看,毛主席所做出的决策都是基于国家利益的,中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带有独立性,苏联模式也被辩证地看待。

因为这些原因,“一边倒”成为一段过去,中苏之间的冲突矛盾甚至渐渐有了军事对抗、战略对抗的风险,给双方的国家安全、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军事安全关系的恶化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极大的战略压力,“深挖洞、广积粮”就是当时提出的口号,大部分人都认为大规模的战争迟早要爆发,衍生出“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口号。

原本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良性的,经过苏联这么一折腾,一下就导向战时轨道,濒临崩溃边缘。

苏联同样陷入了巨大的被动,后来中美之间的关系改善,也与这个起因有着很大关系,可“两败俱伤”的根源就是在于苏联,他们迷信霸权主义带来的优越感,似乎想要掌控一切,这是不现实的。

这段复杂的历史中,祖农·太也夫这位新中国少将竟然跑到苏联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说这是叛逃也丝毫不为过。

彼时主政新疆的领袖为王恩茂,从1949年随一野进军新疆后,他此后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新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归他负责。

1962年新疆发生了严重的春荒,已经与中国交恶的苏联看准机会,派遣特工渗透到伊犁、阿勒泰、博尔塔拉等多地,煽动这里的边民们背井离乡,为了能形成规模,他们找到了祖农·太也夫少将和马儿果夫·伊斯哈科夫少将,后者当时是伊犁军区司令员。

没想到,这两人由于意志不坚定,还是被苏联特工给忽悠住了。

为了能把事情闹大,他们打着“深入牧区”的口号,以走村串户的方式做了大量煽动工作。

要走的时候,他们带着数十名校官、尉官离开,他们的叛逃引发了6万左右民众跟风,其中八成都是从伊宁市附近的霍尔果斯口岸离开的。

离开的人潮足足涌动了3天3夜,苏联当局很乐意看到这种场面,白天他们会用巨大的喇叭广播引导,晚上还会打开探照灯。

这些边民的民族种类很多,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回族等,还有不少汉族边民也受到影响跟着出逃了,大多数都是农民。

大量不明真相的民众跟着离开了家乡,甚至有2个县城跑得就剩下了几百个人。

事情很快传到了北京,毛主席听闻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后,也说:“人家都已经把手伸进我们的军队里来了,要我看,愿意走的就不要硬留,我就不相信那边是天堂,我也不相信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

两个少将在叛逃前就已经写好了报告材料,似乎算是他们最后一次“体面”。

周总理也了解了详细信息,与毛主席讨论起了这件事,总理补充道:“还有一些人也要走,看看是不是要做工作?”

“过20年,也许是30年,大家会明白的。”

毛主席的胸怀可想而知,他甚至说:“愿意走的,可以欢送嘛!”

伟人的说法并不算是“预言”,而是基于他对苏联的了解作出的推测。

总体而言,这件事在当时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当年4月还发生了叛乱分子打砸商店、殴打平民的事情,他们中还有人鼓动、威胁边民冲关,王恩茂当时立即开会研究应对措施,抽调部队协助当地驻军迅速恢复了治安秩序。

在新疆十几年了,他对很多情况了如指掌,也分析称:“表现上看是一次有预谋煽动的边民外逃,内因是我们经济发展与对方有差距,发展才是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关键。”

果不其然,在这次叛逃事件发生的29年后,苏联这座“庞大建筑”轰然倒塌,落下一地鸡毛。

不少曾经拼命想要逃离的边民到了这时又想着回来,他们打着标语,高喊着“我是中国人”的口号,结果都被武警战士拦在门外,看得出来,这29年他们过得并不幸福。

回来是不太现实了,因此这些人后来大多定居在比什凯克、骚葫芦等地,祖农·太也夫本人晚年也一直待在阿拉木图,直到1988年离世。

参考资料

1.王恩茂的新疆岁月 梅兴无 党史纵览

2.杨瑞华,贺方兴主编. 《共和国将帅全纪录 第5卷》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