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很直接:泽连斯基领导力不行,支持率仅剩4%,谈判资格不够

李儒评武器 2025-02-20 11:23:25
一、事件背景:美俄密谈与泽连斯基的缺席

2025年2月18日,俄罗斯与美国代表团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了长达四个半小时的闭门会谈,双方就结束俄乌冲突等议题展开磋商。尽管俄外长拉夫罗夫称对话“有益”,并透露两国计划恢复外交关系并启动乌克兰问题谈判进程,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早在17日便明确表示,乌方既未掌握会谈信息,也不会承认任何未参与达成的协议。这一矛盾直接引发了次日特朗普对泽连斯基的激烈批评。

二、特朗普否定泽连斯基领导力并暗示不承认其总统身份“三年前就该结束冲突”的逻辑争议特朗普在海湖庄园的发言中,将俄乌冲突的持续归咎于泽连斯基的“领导失误”,称其“三年前就该结束这一切”“本可以达成停火协议”。这一表述被普遍解读为对乌克兰自卫权的否定。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并未提及俄罗斯在冲突中的军事行动责任,反而暗示泽连斯基的决策导致了局势恶化,这与俄方长期主张的“乌克兰挑衅论”存在微妙呼应。选举威胁与支持率争议特朗普进一步提出,若乌克兰希望参与谈判,必须“举行新选举”,并声称泽连斯基的支持率已降至4%。然而,乌克兰宪法规定战时状态下总统选举暂停,这使得特朗普的提议被乌方视为对主权程序的干涉。

三、泽连斯基的反击

面对特朗普的指责,泽连斯基在19日反击称,美国总统“生活在虚假信息空间”,并暗示莫斯科可能通过误导信息影响美方决策。这一表态揭示出双方矛盾的深层逻辑:

立场分歧:泽连斯基坚持“只有乌克兰参与才能实现真正和平”,而美俄会谈的推进显然突破了这一底线;信任危机:乌方对特朗普政府“和平计划”始终存疑。早在2月6日,泽连斯基便公开表示特朗普尚无正式解决方案,此次会谈的“突袭”性质进一步加剧了不信任。

四、美俄谈判的实质:地缘利益交换,乌克兰被“工具化”

从会谈披露的细节可见,美俄博弈焦点已超越乌克兰本身:

北约东扩红线俄方明确要求北约正式撤回2008年对乌克兰的入约承诺,并警告若北约军队进入乌克兰将构成“直接威胁”。这与特朗普此前暗示可能限制乌克兰加入北约的传闻形成呼应。美俄关系修复优先双方达成的四点共识中,“修复外交关系”与“经济合作障碍消除”位列前茅,显示两国试图通过乌克兰问题撬动更大范围的利益重组。而鲁比奥关于“恢复使团运作”的表态,更暴露了美国将乌克兰议题纳入对俄整体战略的倾向。

五、一边不认输,另一边劝降

当前矛盾的本质在于“谁来定义和平”的权力争夺:

乌克兰的生存焦虑:泽连斯基反复强调“冲突发生在我们的土地”,任何排除乌克兰的谈判都将导致“屈辱性协议”。而美俄绕过当事方的密谈模式,无疑触发了历史记忆中的“慕尼黑协定”阴影。特朗普的“交易思维”:其言论显示更关注冲突的“快速了结”而非公正性。通过将责任推给泽连斯基,既可为对俄妥协铺路,又能规避美国在战后重建中的责任。六、未来走向美俄谈判进程:尽管双方释放积极信号,但俄方坚持要求北约书面承诺、美国对乌军援是否削减等关键问题仍未解决。乌克兰的反制:泽连斯基已宣布推迟原定访问沙特的行程,并计划邀请美官员赴基辅磋商,试图重新夺回议程设置权。欧洲的角色缺位:欧盟未被纳入当前谈判框架,这与泽连斯基主张的“欧盟参与论”形成落差,可能引发欧美立场分化。

【结语】这场隔空交锋暴露出俄乌冲突已进入更复杂的“后代理人战争”阶段:当主要大国试图以乌克兰为筹码重构地缘秩序时,当事国的自主性正被急剧压缩。特朗普的批评与其说是对泽连斯基个人的否定,不如说是“强权政治”逻辑下对中小国家话语权的系统性剥夺。而泽连斯基的抵抗能否为乌克兰争得真正的谈判席位,或将决定这场冲突最终以“和平协议”还是“强制妥协”收场。

免责声明

感谢您阅读本文。

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非专业建议或承诺。尽管作者已尽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无法作出完全保证。

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任何损失或风险,作者概不负责。文章中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不反映任何组织或机构的观点。

读者应自行判断信息的适用性,并承担相关后果。需注意,某些内容可能随时间推移而失效,建议您自行核实最新信息。

对于任何与本文相关的争议或问题,作者保留最终解释权。如果您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本文,请确保其来源的可靠性。

在参考本文内容时,请保持谨慎,并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准确的建议。

再次感谢您对本文的关注。

0 阅读:10

李儒评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