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东野虽然是主力,实则华北军区才是最早付出方

轮回历史 2024-10-18 10:45:49

平津战役,东野大军压城,已经是大势所趋了。这场战役,东野入关,是绝对的主力,华北军区属于辅助角色。

相对于东野百万大军,华北军区的实力不够看。华北军区的前身晋察冀军区,曾经被傅作义追着打。根据萧克回忆,当时晋察冀普遍存在埋怨情绪,甚至骂街;即使后面配合四野打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围攻傅作义的35军也需要四野的重炮帮忙;因此,华北军区被戏称为“打酱油”的存在。

但其实,华北军区的贡献是初始性贡献,甚至说,东野的发展壮大,无法离开华北军区的帮助,某种程度,华北军区是最早付出方,没有华北军区的无私奉献,也就没有后续四野的闪闪发光。

一、华北军区备受诟病的裁军,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前身)在 1946 年的三四月和五六月间对部队进行了两次整编。第一次整编时,第 1 纵队由 9 个团缩编为 6 个团。第二次整编时,冀察纵队第 8 旅、冀中纵队第 11 旅番号撤销,冀察纵队改称第 2 纵队,冀中纵队改称第 3 纵队,冀晋纵队改称第 4 纵队。具体一算,晋察冀军区当时复员转业了约 10 万余人,兵力减少为原来的一半。

可裁军刚刚完毕,甚至一个月时间都不到,全面内战就爆发了。因为这个事情,很多网友认为聂帅的眼光不够深远。

但其实,为什么是晋察冀军区裁军呢?而不是其他军区呢?某种程度是晋察冀太优秀了。

当时,我党和国民党正在谈判,为了营造和平气氛,不得已而裁军。在1946年1月31日通过的政协决议军事问题案确定了军党分立、军民分治的整军原则,并要求军事三人小组“尽速商定中共军队整编办法”。

次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要求各战略区做好整编军队的准备,“待命实施”。

明明知道是个阴谋,但我党也要去做,但哪个战略区去做呢?有着30多万的晋察冀军区承担了这个谁也不想承担的重任,在中央的同意下,“即开始着手大规模精简”。

只要晋察冀军区做了这个事情,其他军区则不需要那么急了,如此这般,就减轻了其他军区的任务。因为还没等其他军区开始,国共第二次内战就爆发了。

二、华北军区是我军的“大血牛”,源源不断的供给兵力

华北军区的前身晋察冀军区有32万人的部队,是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毛主席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但最后,华北军区没有成立野战军,兵力也最少,令人遗憾。但其实,华北军区是我军的“大血牛”,华北军区不是兵力少,而是把自己的兵力奉献给了其他兄弟部队。

抗战时期,晋察冀先后支援其他军区大量部队和将领。比如程子华,吕正操等先后调出20多个团兵力支援冀鲁豫,陕北,晋绥。

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对东野也是大力地支持。

第一次是在1945年8月之后,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奉命率领独立第13、第16、第27旅(后改称独立第18旅)改编,为东野第8纵队,人数大概有5万人。

第二次是在1946年10月,晋察冀军区主动建议,将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组建,辖第31、第32、第33师,共3.1万野战部队划给东北军区,程子华、段苏权等人就是这个时候去东北的.

第三次是在1947年,詹才芳纵队开赴东北,以冀东军区独立第10、第11、第9旅改编为东野第9纵队,人数大约4.7万人,甚至整个冀东军区都划归东北。

可以说,东野的8,9,11三个主力纵队,都是华北军区送的礼,而且是东野成长阶段的大礼。

《大决战-平津战役》有个情节非常经典,东野三巨头林帅、罗帅、刘亚楼和华北军区的聂帅汇合,聂帅对林总开玩笑说:“你们入关的时候不过10万人,现在出关已经是百万之众了,难怪毛主席说你肥得厉害。”

一向沉默寡言的林帅此时居然也接得住这个梗,也开玩笑说:“你看我肥得起来吗?”边说还边抖了抖身子。

刘亚楼这个时候说:“晋察冀前前后后一共向东北调了多少兵要仔细算才算得清啊!”

确实,林总能够肥起来,东野可以拥兵百万,华北军区居功至伟。

平津战役,虽然华北军区属于辅助性角色,但没有华北军区最早的付出,也就没有主力角色东北野战军的赫赫战功。

0 阅读:127
评论列表

轮回历史

简介:文以载道,史可明鉴,诗能言志,乐且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