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当年女兵每个月的津贴为何比男兵多一元?

红晓岩谈古论今 2025-02-01 10:02:43

新年里因为春晚《芳华》又被带了一拨流量。

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我看完严女士编剧的电影《芳华》,感觉不错的同时,也勾起了不少青春回忆,以至于本人竟然也荒唐地破例把严女士的原著小说《你摸了我》找出来看了一遍。

严女士自12岁起考入成都军区后勤部战士业余宣传队做为舞蹈演员,十几年的军旅生涯贯穿着她的整个青春年华,离开军队后弃武从文,成就了今天的著名作家。不久前。看到一段严女士带着洋老公与当年宣传队朋友们聚会的视频,虽然六十开外的人,照旧风韵犹存,跳起舞来腰身不减当年文艺小女兵的风采。

严女士写过不少东西,不仅作品被改编成影视最多,而且中国目前当红的导演们(陈凯歌、张艺谋、李少红等)都纷纷与她合作。首先要说的是,《芳华》这部电影是严女士通过萧穗子这个人物对自己豆蔻年华的投射和反思。

与原著小说相比,电影剧本改编了很多,主题和宗旨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动,情节也远不如小说更接近青春本色。

导演冯小刚是战友文工团布景师出身,与严女士有着近似的生活和道路背景,所以两人一见如故。也许是为了通过审查的原因,电影掺进不少正能量的渲染,模糊了时代感避免承担历史责任,加强了影片的唯美化的内容,删减掉不少所谓负面(真实)的情节,诸如林丁丁的月经纸从练功灯笼裤腿飞出诱发了刘峰的青春萌动,文工团集体批斗刘峰,何小萍(小说里是何小曼)精神失常的诱因,以及刘峰复员后与发廊妹姘居,最后悲惨的结局等等重要的部分,使得电影在故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方面显得美中不足,刘峰与林丁丁和何小萍之间碰撞的火花似乎也不过于勉强。

当然,文字与影像确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限于种种现实考虑,电影和小说在呈现的时候可能给读者与观众种下两种完全不同的画面印象和美学容量。

其实,这部电影的观众是特定的一个群体,也就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

严女士笔下描绘的是一个独特环境下的芳华,很多80年代后出生的人是很难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因此也很难理解《芳华》的故事内容。特别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初中的年龄)走进绿(蓝)色军营,第一次例假,第一次梦遗,第一次偷看女兵洗澡。因为写文的原因,我认识了很多大我几轮的朋友,本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朋友是当年文工团出身,她们在70-80年代也就十二三岁的年龄令人羡慕地穿上军装(本人见过最小的11岁),与严女士和导演冯小刚一样,成为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闲聊时不免常常提起当年的军旅生活,虽然清苦平淡,但依然津津乐道。但一旦触及改革开放后大裁军背景下的文工团宣传队纷纷解散那些事,朋友们常常忍不住骂“转向”砸了他们的饭碗。

是呀,少年时代十二三岁进文工团,每天虽然也象征性地留有“文化课学习时间”,但毕竟不是正式学校,难以系统性地全面学习,一旦离开文工团的特殊环境,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另外的立足发展空间(能像严女士那样修成正果的毕竟是极少数)。但是时光总是向前的,那个年代值得怀念,但并不值得留恋,因为文化的贫瘠和经济的落后毕竟不是人们所向往的,改革开放让人们展开视野,了解外部世界的精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

虽然导演和编剧都有着那个时代的生活,但《芳华》一戏还是难免存在一些硬伤和漏洞。据我所知,文工团,全称文艺工作团,是个正式的专业编制,拥有正式文工团的单位必须是兵团级及副兵团以上的单位,兵团以下的军级师级都是战士业余宣传队,虽然这种业余宣传队也极为专业化,但说到底还是具有临时编制的性质,队员们各有其本职工作,例如作曲家印青,当年是浙江省军区宣传队的小提琴手,本职却是一名电话兵。严女士故事中描写的文工团其实就是一个省军区(军级)战士业余宣传队,导演冯小刚与严女士都是这个行当出身,不会不懂这个区别,我猜想影片中之所以采用文工团的名称是为了让广大的观众更容易理解。

另外,《芳华》说的是陆军西南某省军区,但不明白为什么冯导却让女兵们穿着蓝色的裙服。当时陆军的裙服是绿色的,而蓝色是海军和空军的颜色,而且样式似乎也不对。当时女兵裙服是根据云鹤的意思修改定型的,云鹤号称要为女战士们设计一款新颖大方的军裙,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款不太适合东亚女性身材的奇葩式样。还有,例如由林永健客串扮演的哨兵似乎也有些夸张,当时的哨兵很少见头戴钢盔的,反正我从来没有见过,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四川的驻军是这样的。

不得不承认地是:《芳华》中几个年轻演员在把握角色上还是读了些书,下了一番功夫的。男主角刘峰的扮演者黄轩是个80后,能把那个时代刘峰的心理复杂的变化刻画得如此微妙是很不容易的。

在那个时代里,军队中刘峰这种人物是比比皆是:农村出身,没有背景,留在部队提干是此生摆脱农村的唯一希望和梦想。为了达到这一梦想,只能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在一段短暂的癞蛤蟆天鹅肉单恋失败后,他受到了行政处分和失恋痛苦的双重打击,甚至想在战场上用死来结束一切。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文工团中的高干子弟郝淑雯(李晓峰饰),平时掩饰不住的优越感以及对平民百姓家庭的歧视,无意中听说“小号“的父亲是军区司令时,迅速由嫌弃厌恶转化为投怀送抱。改革开放后,又利用关系门路下海经商炒地发了大财,而草根出身刘峰与何小曼(苗苗饰),一个老婆跟司机私奔,一个老公死于战场,两人只能相依为命过着平淡的姘居生活。一句“CNM”可以微妙地反映出郝淑雯内心深处的善良,但无法改变两者社会地位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林丁丁(杨采钰饰)是《芳华》戏中的另一个人物,是导致刘峰人生逆转的关键人物。小说中的她是一个颇有心计的上海女孩子,但电影改编后变成一个不谙人事的天真少女。最后的结局是漂洋过海,嫁进澳籍华人的家庭当了少奶奶。影片做出这样的处理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如不能嫁入豪门,文工团解散后嫁给大学生也算是郎才女貌的绝配,以后跟随夫婿出国陪读或者嫁给海外华人将是这些女孩更好的结局。这也是开篇时所谈及的我当年文工团许多朋友大批旅居海外的原因,我前面提到的那位11岁入伍、19岁退伍的某文工团头牌花旦如今就是加国某地一家中国餐馆的女掌门人。

晒胸罩的一场也是颇有生活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时解放军女兵每个月的津贴要比男兵多一元人民币,为什么呢?女兵除了需要自费购买卫生用品以外,还有一个花费就是需要自费购买胸罩。部队战士的内衣内裤都是统一配发的,但是每人的胸围尺寸不一,很难全军统一制作,所以当时的规矩就是自己去买。虽然影片中的女兵都是统一的“八一大裤衩”,但据一些当年的女兵说,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绝大多数的女兵们并不遵守这条内务条例,都是偷偷地自费选购美观好看的内衣。

也许是多年苦心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很多人把军营当成一片净土,把官兵当成圣洁的天使群体。其实不然。军队从来不可能与政治脱节过,也从没与我们的社会隔绝过,换句话说,社会上有什么,军队里就有什么,好的,坏的,美的,丑的。一样不差,任何历史时期都没有例外。

《芳华》一戏通过何小萍右派生父的信中“总没有人敢欺负解放军吧?”埋下了伏笔,以何小萍在文工团中受到领导、同伴们的歧视与欺辱,导致内心极度自卑,以至于最后被处理下放到野战医院这些遭遇,描画了草根人物在那个年代军队这个集体中被吞噬的悲剧结局,也解答了以何父为普通老百姓群体代表所提出的善良的天问。

当年深入连队演出的乌兰牧骑小乐队。

0 阅读:33

红晓岩谈古论今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